阴阳观,重阴阳合一之化生功能

怀霖济物 2022-11-25 14:12:27

以阴阳相互对立分析来说:【系辞上传·第五章】清楚的说明:【一阴一阳之谓道。南宋朱熹解释说:以一阴一阳,往来不息,而圣人指是以明道之全体。】

阴阳对立,一来一往,无有止息,以明化生之无穷,故而为【明道之全体】。清李光地也说:【一阴一阳,兼对立与迭运二义。对立者,天地、日月之类是也。……迭运者,寒暑往来之类是也】。【对立者】,是以天地与日月以拟阴阳,以说明两者之相对性所显现的对立情形。【迭运者】则是以寒暑往来更迭,以比拟阴阳的变化。总而言之,道就是阴阳相对而产生的化生作用,而阴阳化生的作用即是道的显现。

北宋程颐也说:天地阴阳之气相交而和,则万物生成,故通泰】。这是程氏在诠释【泰卦】意义时的说明。万物生成,有一个极重要的因素,即是阴阳之气对立而相交,由相交而变化,如此,万物方能生生不息,通泰畅达。所谓阴阳和畅,则万物生遂,天地之泰也。

程氏在诠释【贲卦】时,亦发挥了相互对立的观念,以说明其理,理必有对待,生生之本也。有上则有下,有此则(一作必)有彼,有质则有文。一不独立,二则为文,非知道者,熟能识之。

这里虽未明言阴阳对立,但是其中提出了生生之本,在于必须要有对待,即暗指阴阳相互对立面的不断转化,推移不停的重要性,如同上下、彼此、质文等的意义一样。

同时,一阴一阳,也表示两种对立状态或力量·此对立并非是互不相关,而是相互推移,相反相成。朱伯昆特别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中国易学表述矛盾法的命题,认为事物有阴阳两个方面,两种力量,相反相成,相互推移,不可偏废,构成事物的本性及其运动法则。无论自然、人事,都表现此道。

阴阳既对立,又相反,更融合,是一奇妙莫测的运动变化。李震对于阴阳的对立的作用,也有深入的见解,他说:易道无形无象,其大化流行,至神妙。但是在变化中,有阴阳两个原理在运作活动。阴阳可视为道的两种德性、功能或基本活动,因此透过阴阳我们可以认知变化现象背后的道自身。强调了阴阳的对立面,才能产生神妙的变化,并显现出,从阴阳的变化,不仅可以认知其功能,且可探索其本根,即是本体的道自身。

在阴阳对立上,淮南子认阴阳是本体道所化生,格外强调阴与阳的相互对立的差异性,或以天地作为阴阳的【理一分殊】,阴阳分殊存在的不同面向。天化生阳,地化生阴,作为两者相互不同的对立差异。【天文训】就说:是故天不发其阴,则万物不生,地不发其阳,则万物不成。

阴阳相互对立,是以天若不发生阴,地若不发生阳,天阴地阳相反对立,相反产生,方能使万物化生。其接着说: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

充分说明本体的道即是一,若没有阴阳的对立成二,是无法有接下去的万物化生之接续过程,即是所谓的阴阳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览冥训】亦说:至阴颺颺,至阳赫赫。颺颺,指寒冷状。赫赫,指炎热状。这里以阴气寒冷与阳气炎热,作一相反对比,以说明阴与阳两者之间的极端差异和对立。总之,淮南子关于阴阳的对立,是特别强调且格外重视,是一化生二、二化生三之间,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

就阴阳相互变化分析来说:是指阴阳相互变化所产生的作用。若就卦象的变化来说,周易六十四卦象,最能展现阴阳变化作用。六十四卦象,其中除了乾、坤两卦,是纯阳及纯阴爻之外,其他都是阴阳爻变化而成。六十二卦,皆有阴爻有阳爻,是阴阳爻互相搭配而成。所以,【说卦·第一章】就说:观变于阴阳而立卦。

孔颖达即指出,言作易圣人’本观察变化之道,象于天地阴阳而立乾、坤等卦,故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

天地阴阳,正是表示相反对立,其发生变化,致能形成六十四卦。关于此,【说卦·第一章】又清楚的说明:故易六画而作卦,分阴分阳,迭用柔。

六十四卦,每卦六爻,有阴柔,有阳刚,相互更迭运用,变化不已。再就阴阳的化生过程来说,无论是阴阳的质量互变,都必须在变化的基础上,方能形成作用。

陈梦雷就说:阴生阳,阳生阴,其变无穷,易之理如是。阴阳相生相变,量变而质变,质变而转化,使万物的化生,臻于无穷无尽,就是阴阳变化的主要要素所在。

阴阳的变化,必须要有一定的条件,这里的一定的条件是指,对立的一方面发展到了极处,从而走向其反面。

例如【乾卦·上九交辞】:亢龙有悔,【坤卦·上六爻辞】: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八,【剥卦·象辞】:剥,剥也。柔变刚也等,都充分说明了凡是发展到极至,就不得不转化,变成反面。像【乾卦·上九爻】,是阳刚的极至,必须要变。【坤卦·上六交】,

是阴柔的极至,必须要变。【剥卦】是五阴爻一阳爻,也是阴爻到了极点,不能再有阴爻,再有阴爻就变成了坤卦,于义不合,所以也要变。总之,阴阳发展到了极点,就必须转化,阴变阳,阳变阴,阴阳互变,化生乃成。

在阴阳变化上,淮南子主张如同前人阴阳观的看法,认为阴阳两者之间,是相互转化的,阳会变成阴,阴会变成阳,两者不断的互变,致产生量的扩增,质的转换,发挥到变化的最大极限。【天文训】就表示:天地以设,分而为阴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阴阳相错,四维乃通。或死或生,万物乃成。

阳生于阴,阴生于阳,阴阳相错,是表示阴阳变化的不停歇,彼此交错,更迭互动,才能四维乃通,或死或生,万物乃成。并充分显示阴阳之间,必须相反,更必须变化,才有万物生成的可能。因此【天文训】接着说:是故天不发其阴,则万物不生,地不发其阳,则万物不成。

从逆反思考来说,如果天地间没有阴阳,如何能有接下去的万物产生?这是在明白也不过的,所以,淮南子主张阴阳对立之后,必须要有变化,方才能有下一步的化生之功。

就阴阳相互合一分析来说,是指对立双方,不是无对待的自身等同,而是包含着差异、对立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是指对待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方,自己存在的前提下,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形成统一整体。然而,阴阳的相互合一,在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中,作了最好的注解。

阴阳虽包含着差异,但并不是各自发展,各行其是,而是各以和对方,自己的存在,双方共处在一个统一体中,其目的就是化生万物,即是阴阳相合,乃生万物。

分析言之,阴阳充满乎两间,而盈天地之间惟阴阳而已矣。一一云者,相合以成,主持而分剂之谓也。无有阴而无阳,无有阳而无阴,两相倚而不离也。随其隐见,一彼一此之互相往来,虽多寡之不齐,必交待以成也。

阴阳充满天地之间,相反对立,也相反相成,两者相互依赖,以显现合成之道。也由于如此,阴阳虽是对立相反,而其目的则在于变化,以臻于相合,而化生万物。是以无论隐或现、屈或伸、往或来,阴阳都必须相待相成,相合相一。

在阴阳相和上,淮南子主张对立、变化是过程,而终其功则在于相合。正如其所说: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文剖】:阴阳和而万物生,点出了阴阳合的重要性。其接着更明白的表示:至阴颺颺,至阳赫赫,雨者交接成和,而万物生焉。众雄而无雌,而何化之所能造乎(览冥剖)」?两者交接成和,阴阳两者的冲和,方能万物生焉。否则缺阴或阳任何一项,就何化之所能造乎?关于此【泰族训】进一步强调说:阴阳四时,非生万物也,雨露时降,非养草木也;神明接,阴阳和’而万物生焉。

这说明了阴阳相合并非是有的创生万物,化育群品,而是合于天道化生万有的自然规律,所以说正其道而物自然。【本经训】针对此,亦有论述:天地之合和,阴阳之陶化万物,皆乘一气者也。

天地即是阴阳的另一种面向表征。天地之合和,即是阴阳之合和,方能陶化万物。可见阴阳相合的必然性。【本经训】接着说:阴阳者,承天地之和,形万殊之体,含气化物,以成埒类,赢缩卷舒,沦于不测,终始虚满,转于无原。

埒类,指物类。赢缩卷舒,指长短屈散。无原,指无量。这里说明阴阳相合的功效,不仅形成万物万类之形体,有长有短,有屈有散,不可预测,不可衡量,云行雨施,品物咸亨。由此可知,阴阳相合,是阴阳对立、变化之后的必经之路,也唯有阴阳相合,本体道方能绵长无尽,直到永远。

阴阳的变化,以对待、相反、冲突出发,以和谐、合德、统一终点,但其中的发展及变化,是复杂不可捉摸的。所谓:阴阳不测之谓神。其中,神是指事物的变化,神妙莫测。是说阴阳的变化,神妙莫测,也就如东晋韩康伯所论的,神也者,变化之极,妙万物而为言,不可以形诘者也,故曰阴阳不测。可见阴阳的变化是不可知的,并且是莫测高深,具有神秘性的。孔颖达接着论証说:天下万物,皆由阴阳或生或成,本其所由之理,不可测量之谓神也。

阴阳变化,化生万物,是一项复杂奇妙的工程,不可测量,这就是易传所强调的阴阳不测之谓神。阴阳变化是经由对待、冲突而趋向融合统一,其间的变化是不可预测的。包括了必然性的部份,指阴阳对立而化生,也包括偶然性的部分,指变化之道是无法预知的。故而,张岱年要说:由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变化是非常复杂微妙,不可穷尽,不可完全预测的。周易大傅用一个专门名词来表示变化的微妙不测,这个名词叫神。易大传说:阴阳不测之谓神。吕绍纲则进一步解析:阴阳变化难以测定则是神。一阴一阳则是事物变化的必然性,阴阳不测是必然性赖以表现出来的偶然性。

阴阳的必然性,是变化的规律;相对的,阴阳的偶然性,是变化的不规律。必然性与偶然性、规律与不规律的对立和统一,冲突和融合,产生阴阳的复杂多变,不可测定。

在此特别说明的是,要达到阴阳不测,必须有一先决条件,即是阴阳两者之间,必须要能够相合,化生万有,方能有进一步的阴阳不测,万物化生的不可预测。反之,若无阴阳相合之化生过程,也就没有阴阳不测的万物变化。阴阳相和与阴阳不测,是相须而生,相辅相成的。

阴阳的对立、变化及统一,并交互变化成各种类别,同合,覆育万物,无有偏私,而最重要的则是蠉飞蠕动,莫不仰德而生,即是无一物不由其而生,由其而成。

太一的原始形象,如同道的原始状态,无形无象,混沌朴质,经过阴阳的对立变化而形成有形的万物。所谓洞同天地,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而人如何与「太一」相合?就在于天气为魂,地气为魄,反之玄房,各处其宅。守而勿失,上通太一。太一之精,通合于天。

玄房,指生命形成之处。强调将个人的阳气之魂与阴气之魄返回玄房,守而勿失,执持勿忘,就能相通太一,与天道结合。质言之,太一的结合,就如同与道相合,重在个人修持,意念的纯净为主。

总而言之,一、太一与道的关系,都表示最高之本体,在不同的论述中,应用不同的名称,是【理一分殊】思维的发挥,显现作者深刻的思考方式,这是道家哲学家思维的一项特色。

1 阅读:28

怀霖济物

简介:怀霖有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