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大都是在赞扬儒家思想,推崇仁政。对于法家思想,我们在学校里教得不多。谈到了法家,我们的联想通常就是严刑峻法,或是作法自毙。一般而言,我们对于法家的印象是冷酷的、是缺乏人性的。法家是不好的,儒家是好的。我认为,对于治理国家,或是经营企业,法家的理论与经验,十分有可取之处。
1.儒家我们可以从一些儒家经典文献中,探讨儒家的治国思想。在【论语.颜渊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意思是说,司法问题的处理,不是很了不起的。真正了不起的,就是不要让司法案件发生。孔子的意思,是只要实行仁政,实行得彻底,必也使无讼乎,法律似乎不太有存在的必要。
孟子就更厉害了。在【孟子.梁惠王】中,有这样的一段对话: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所以孟子认为治国就要省刑罚,少征税。至于军事问题,孟子认为只要平常多讲讲孝悌忠义的道理,然后人民拿起棍子,就可以戳死秦国与楚国的坚甲利兵了。
孟子说:我善养浩然之气,并且强调这种浩然之气的沛然莫之能御。孟子坚信凭借着孝悌忠义,浩然正气,就可以无敌于天下。梁惠王诚心诚意的向孟子问政,孟子给梁惠王的政治建言很简单,就是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其实一直希望能有机会治理国家,施展政治抱负。在【论语.子罕篇】中,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的意思,就是孔子比喻自己是在待价而沽。
孔子曾在鲁国做过官,在鲁定公14年,孔子56岁的时候,成为鲁相。孔子成为鲁相所做的一件大事,就是莫名其妙的杀了少正卯。没多久之后,孔子也就辞职,离开了鲁国。简单来说,孔子从政,没有什么特别值得夸耀的从政绩效。
孔子的著名弟子,不论是颜渊、子路、子贡、子夏等,似乎没有任何一位,在政治上真正有杰出的建树。离开鲁国之后,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大约仍是在寻求被重用的机会,所谓的待贾者也。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从56岁到70岁。可是这些中原的列国国君,都没有重用孔子。
我觉得这个现象十分合理。没有一位国君,会愿意把治理国家的权力,交给一位国外来的年近古稀的老先生,这位老先生还带着一批弟子,请神容易送神难,将来万一这一大批人要夺权了,可是麻烦得很。何况这位老先生,总喜欢讲些做人的道理,与君主有兴趣的富国强兵之道。似乎没有什么关系。
孔子应该是认识到自己从政,施展抱负的机会,日益渺茫。所以,孔子后来基本上是以一位退休老人的心态,来讲述他理想世界中的人际关系。孔子讲述的人际关系,可以分为三方面。一是自己的人身修养,二是自己与他人的相处关系,三是广泛的各人与各人之间的相处关系。
孔子喜欢谈理想世界的人际关系。譬如在【论语.公冶长】中,孔子说到他的志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个志愿,是一个美丽的乌托邦梦想。至于如何才能实现这个美丽乌托邦梦想,论语没有说清楚。在孔子的学说理论中,谈的都是行为的准则。在论语中,看不到具体的国际形势分析,也看不到具体的国家经济与政治政策。
在孔子的学说理论中,常常谈到君子与小人。我们在学校读书,对于君子的解释,是对于有学问,有道德的人的尊称。现在再读论语,有了不同的感受。我认为论语中的君子,指的是君主之子,是贵族。论语中的小人,指的是小老百姓,是平民。换句话说,孔子所谓的君子,指的是统治阶级,而小人指的是被统治阶级。
论语中,孔子所说的君子与小人的义利之辨等等的道理,其实都是在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二者之间的行为准则。孔子所倡议的理想世界,就是每一个人,每一个阶级,以至于每一个人与每一个人之间的互动关系,都有清楚的行为规范。如果大家都能遵守行为规范,就象是【论语.阳货篇】中所谓的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也象是【论语.为政篇】中所谓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换句话说,孔子所倡导的行为准则,就是君主应该有很好的道德,好像北极星,稳居其所。北极星的周边围绕着一些行星,好像是贵族围绕着君主。行星的周边又围绕着层层的小不点星星,好像是众多平民百姓围绕着贵族。不管是大行星,还是众多层层的小不点星星,都是各有各的运转轨道,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的理想世界,就好像是一个巨大的天体,每一个体都在自己的规范轨道上运转。当大家都很安分的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转的时候,自然而然就达到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理想境界。但是,要凭借什么力量,才会使得每个人,尤其是小老百姓的小人,都能很心甘情愿的在一个被规范好的轨道上去运转呢?孔子就没有说得很清楚了。因为小老百姓的小人,经常不太听话,不愿意在孔子所规范的轨道上运转,所以孔子才会有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的慨叹。我们可以在论语中,看看孔子对于统治阶级的君子的行为准则的描述。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篇】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篇】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篇】
孔子对于君子的行为描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说的是统治者应该要好好进修,受到礼教的规范。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说的是统治者应该广开言路,择其善者而从之。
至于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说明了君子都是有钱、有闲、有身份地位的人。在那个时代,只有统治者才有土地所有权。具备了这种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的生活条件的人,很明显,只有统治者才有可能。所以我认为,孔子所谓的君子,指的不是有学问,有道德的人,指的就是统治阶级的贵族,君子就是君主之子。
论语中所谓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或是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都是在描述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二者之间的互动规范。
至于君子远庖厨的意思,也就很清楚了。身为统治阶级的君主之子,是不需要下厨房的,因为有下人来杀生、做菜、洗碗、清扫厨房。如果不是贵族,怎么可能有资格远庖厨?而且君子远庖厨的原因,是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如果不是统治阶级的贵族,在那个时代,又岂能经常吃肉?
儒家讲究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彼此之间的行为准则。所以儒家崇古,因为越是古老的社会,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分际,就越是显著分明。崇古的概念,符合儒家学说的基本精神。
儒家学派认为,战国不如西周,西周不如夏商,夏商不如尧舜,尧舜不如黄帝,黄帝又不如神农。简单来说,儒家的价值观,是一代不如一代,越古越好。儒家学派的思维逻辑,是认为中国社会不断的在退化中。所以孟子言必称尧舜,古人永远是儒家的人生楷模。与古之圣人相比,儒家似乎认为,自己永远是长不大的侏儒。
儒家的崇古思维,反映出儒家学派的思考能力,有他的局限性。这种今不如古,古之为圣的思维方式,既缺乏逻辑,也不务实。儒家学派当道的后果,就是中国很难有大格局、开创性的进步。(待续)
儒表法里遗臭万年
我一直以为孔夫子是投机(当时到处游说想谋一官半职,结果没有一个人用他)不成而从事“说教”职业。也正因为是收费性质的说教同时也顺带将自己的“学生”安插在统治阶级的身边,从而大量的扩大自己的人脉关系,从而是自己快速成名!中华民族正因为受了孔夫子的思想影响而失去扩张的习性!如果那个时代不搞什么拔除百家,而独尊孔夫子的思想(儒术)的话,中华民族早已不是这样!!!
百家争鸣,偏偏选择个最垃圾的儒家,上下五千年第一罪人,非董仲虚莫属[得瑟]
你这种智商的还是不要讨论这些问题
人之初性本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