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人物|竹林七贤之王戎:大隐隐于朝

抗抗说历史 2023-02-24 07:44:01

衣赐履按:连续讲了十几回宫廷斗争,咱换换口味,讲个做官的隐士。竹林七贤,我们之前已经讲了六位,嵇康、阮籍、阮咸、向秀、刘伶、山涛,这一回,我们讲最后一位——王戎。王戎是七贤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却是官做得最挥洒自如的一位,心向嵇阮而身为三公,把玄虚与仕宦结合得非常润滑。

王戎,字濬冲(濬读如俊),出身于著名的琅邪王氏。祖父王雄,做到幽州刺史。父亲王浑,做到凉州刺史,封贞陵亭侯。

衣赐履说:当时有两个王浑,琅邪王浑是王戎的父亲,还有一位太原王浑,之前我们讲过多次,是司马炎朝的官场大佬之一,也是平定东吴的主将之一,惠帝司马衷朝,官至司徒。西晋初年,太原王氏极为显赫,到了东晋,则琅邪王氏位极人臣,所谓“王与马,共天下”,指的就是琅邪王氏,我们后面会讲到。

王戎从小就聪明,神彩秀美,可以直视日光而眼睛不花(视日而目不眩)。裴楷见到王戎,仔细打量之后,说,戎眼灿灿,如岩下电。意思是,王戎的目光犀利,视线所及,有如闪电。

衣赐履说:这个记录,大约是从《世说新语》摘过来的,给人感觉,王戎还是个小屁孩儿,就目光如电,实际上,裴楷比王戎还小三岁,他有资格评论人物时,王戎怎么也得三四十岁了。

我再次重申我读史的一个基本原则,即,时间节点必须明确。

史书经常把一堆不同时间发生的事件,放在同一个段落叙述,就会给后人造成误导。六七岁目光如电,和三四十岁目光如电,能是一个概念吗?当然不是。但我相信,凡读过原文的人,第一感觉,都会认为,王戎打小儿,眼睛就贼亮,亮得跟探照灯似的,光照十里开外。

魏明帝曹叡有一次在宣武场(洛阳城北的一处场地),观看勇士与老虎搏斗,把老百姓也放进来一起看。当时,老虎突然冲向围栏,攀着栏杆,发出怒吼,震动天地。老百姓哪见过这个啊,刹那间跑了个干干净净,场地上只剩下一个六七岁的娃娃一动不动,盯着猛虎,神色自若。曹叡在阁楼上看到这一幕,对这个娃娃甚为惊奇。

这个娃娃,就是王戎。

又有一次,王戎与一群小儿在路边玩耍,看到有李子树结满了李子,其他小儿都跑过去摘李子吃,只有王戎站着不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他说,树长在道边,却结满了李子,一定是苦的。言下之意,路边的李子如果好吃,早就被别人摘光了。那人摘了一个尝尝,果然是苦的。

衣赐履说:王戎的两个不动,很有点意思。面对栏内猛虎,不动;面对满树李子,不动。说明王戎打小儿就具备两个特点:一是聪慧,二是镇定。

阮籍和王浑是朋友。王戎十五岁时,跟老爹王浑一起住在机关干部公寓(郎舍)。王戎比阮籍小二十余岁,但阮籍却与王戎交往。阮籍每次去拜访王浑,打个照面儿,一扭身儿就去找王戎,老半天才出来。王浑说,老阮,你究竟是来找我的,还是找我家阿戎的?

阮籍说,老王啊,你别见怪哈,跟你聊天儿,是真没劲,但跟阿戎交谈,真的很愉快。

王浑在凉州刺史的位子上去世,手下干部赠送的奠仪一共数百万,王戎一概不受,于是名声大噪。

衣赐履说:大家注意,注意,注意,数百万钱,王戎不要。凉州刺史是王浑最后一个官职,他在京城任职时,王戎已经十五岁;他任凉州刺史,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情积累,断不可能收到数百万奠仪,因此,我判断王浑在凉州怎么也呆了五六年了,也即是说,王戎至少二十多岁了,人生观价值观业已形成。

这里显示了王戎一个重要特点——不爱钱——这一点非常重要。

王戎经常和阮籍他们为竹林之游,有一次,王戎来晚了,阮籍说,俗物又来败人兴致(俗物已复来败人意)。

王戎笑着说,你们老几位也能被人败了兴致吗?

衣赐履说:阮籍死于公元263年,这次聚会,当在此前,王戎二十郎当岁。我们要注意的是,阮籍称王戎为“俗物”,我理解,应该指的是王戎对仕途的热情,要远高于阮籍等人,但阮籍们并没有与这个“俗物”划清界限。

王戎身材矮小,率性而为,不重仪表,口才了得。有一年上巳节,名士们都到洛水游玩。第二天,有人问王济(太原王浑的儿子)说,昨天游玩,有什么出彩的言谈?

王济说:

张华讲《史记》《汉书》,非常精彩;裴頠(读如伟)擅长谈名理,滔滔不绝,意趣高雅;王戎谈张良、季札等人的事儿,玄妙透彻,超然脱俗。

衣赐履说:上巳节,汉朝以前以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魏晋以后多改为三月三日。这一天人们都到水边洁身或嬉游,以去除不祥。

季札,又称公子札、延陵季子等,是春秋时吴国王室成员,也是很有声望的大臣,他和张良一样,对权力似乎不很感兴趣,性格冲淡退让。王戎谈张良、季札谈得好,大约能够体现出,他在官场,应该走的是张良、季札的路子,不是那种急吼吼争抢官位的角色。

裴頠是王戎的女婿,出生于公元267年,死于公元300年,裴頠、张华是皇后贾南风主政时期朝廷的领军人物,因此,这次上巳之游,应该是在公元291年之后,王戎生于公元234年,此时,已经年近六旬,早已不是毛头小伙儿了。

灭蜀之后(公元263年,魏灭蜀),王戎被征召到相国府(司马昭为相国)工作,历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因为派干部给自家修住宅、院子,被人弹劾,应该免官,朝廷下诏可以花钱赎罪(诏以赎论)。改任豫州刺史,加建威将军,公元280年,参与平定东吴之战,因功进爵安丰侯,增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

衣赐履说:王戎的职业履历相当漂亮,朝廷、地方,行政、军事,都可圈可点。

后来,王戎被征召回朝,担任侍中。南郡太守刘肇送给王戎细布五十端(一端等于六丈)。这个事儿,被司隶校尉纠察弹劾。王戎可能提前知晓自己被弹劾了,就没有接受那些布,但还是给刘肇回信表示感谢。这个事儿,朝臣议论纷纷。晋武帝司马炎对大家说:

行了行了,王戎难道是贪财之辈吗?他只是不想表现得太另类而已。

但是,清廉谨慎之士因此而鄙薄王戎的为人,王戎的名声掉下去一大截。

衣赐履说:司马炎的原话是:戎之为行,岂怀私苟得,正当不欲为异耳!

有人翻译成:王戎的行为,怎能算怀私苟得,正是以不贪欲异于他人罢了。

这个翻译,上下不沾,错得实在离谱。

王戎后来又做过光禄勋、吏部尚书,老娘去世,辞职回家守丧。王戎性至孝,但并不按儒家那一套守丧的礼制来,他该喝酒喝酒,该吃肉吃肉,没事儿了还跑出去看人下棋,但是,极为哀痛,形容憔悴,不拄着棍子,都站不起来。

当时,和峤正在为老爹守丧,完全按照礼法,每顿饭吃多少米,都按照规定称重,但是,哀痛的程度,赶不上王戎。

晋武帝司马炎对机关干部刘毅说,和峤守丧,超越礼制,我担心他身体会出问题诶。

刘毅说:

和峤守丧,礼仪确实周到,睡草垫,喝稀粥,但精神状态还好,只算得上是“生孝”;至于王戎,虽然在礼仪上搞得乱七八糟,但他是真的哀痛,以致骨瘦如柴,这是所谓的“死孝”诶。臣以为,陛下不必为和峤担忧,倒是应该对王戎有所关注啊。

衣赐履说:我以前只知道儒家有一套守丧的规矩,但还真不知道,连每顿饭吃多少米,都是要测量的。这种认真较真的劲头儿,要搁科学研究上,该多好啊!

之前我们讲过,晋朝建立,一大批“至孝”之人升为高官,基本上,儒家规定的守丧,他们都结结实实表演过。王戎身在官场,居然能够不按儒家礼法来,仅这一点,我认为他就有资格位列竹林七贤。

公元290年,司马炎去世,司马衷继位,皇岳父杨骏执政,任命王戎为太子太傅。

公元291年,三月,皇后贾南风发动政变,诛杀杨骏。东安公司马繇(琅邪王司马伷之子,司马懿之孙)专断刑赏,威震朝野。

王戎对司马繇说,兄弟啊,大事处理完之后,赶紧找个地儿猫起来,读读书,钓钓鱼,避祸去吧。

司马繇没把王戎的话当回事儿。

不久之后,司马繇就以“专行诛赏”之罪,流放带方(朝鲜沙里院城),直到十年之后,才被召回。

衣赐履说:这个事儿,以前我们讲过,这里提出来,就是想说明王戎在官场中的生存态度。

王戎后来任尚书左仆射,掌管吏部,创立了“甲午制”,即,凡选拔人才,先让被选者治理百姓,然后再按执政表现正式授职。

司隶校尉傅咸弹劾王戎说:

《尚书》上说,每三年考核官员政绩一次,经过三次考核,则可升优退劣。现今内外官员,任职不到一年,王戎就上奏,把他们召还,这不是胡闹嘛!地方上送旧官迎新吏,来往的车子不绝于道,就会使巧诈横生,伤及农事,为害政务。王戎不能依据尧、舜时代就确立的法则行事,反而驱动浮华,败坏风气,贻害深远。应该免了王戎的官职,以正风俗。

王戎与当权的外戚,贾家、郭家,都有姻亲关系,因此没有被治罪。不久之后,升任司徒。

衣赐履说:王戎的甲午制更科学,还是尧舜的用人制度更有效,没有具体事例来印证,不好评判。但我们会发现,不管谁主政,王戎都能得到重用,这是他的本事。

公元299年,皇后贾南风废黜愍怀太子司马遹(读如玉),王戎一言不发。

公元300年,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干掉了皇后贾南风,诛杀司空张华和侍中裴頠(读如伟)。裴頠是王戎的女婿,王戎连坐免官。司马伦废了惠帝司马衷,自己当了皇帝。

公元301年,齐王司马冏等人起事,干掉了司马伦,司马冏主政。

惠帝司马衷重新做回皇帝,任命王戎为尚书令。

之后,河间王司马颙与成都王司马颖联合,打算讨伐齐王司马冏。

檄书传到京师,司马冏对王戎说:

老王,我兴义兵推翻赵王司马伦、拥立皇上重新登上宝座,现在,河间王和成都王听信谗言,竟然攻打京师,你看,我该怎么办?

王戎说:

王爷您首倡义兵,匡定大业,这个功劳,古今未有。但是,在评功评奖的时候,有些功臣没有得到赏赐,有失公平,朝野失望,因此有人萌生二心。如今,河间王和成都王,带甲百万,锐不可当,如果您能够以王爷的身份回家颐养天年,把权力交出去,则既得到礼让之名,又能够保全自身,这样做,比较稳妥。

司马冏的谋臣葛旟(读如鱼)怒道:

汉魏以来,王公放弃权力回家的,有哪一个保全了妻子儿女?持此论者,应该斩首!

此言一出,百官震悚,王戎的小心脏,差点儿从嘴巴里蹦出来,假称自己吃错了药,跑到厕所,一头扎进粪坑,逃得一命。

衣赐履说:屎遁生天。

王戎崇尚无为而治,从来不跟当权者硬扛。自从他掌管干部选拔工作,从来不曾提拔过寒微之士,也从来不曾罢黜过徒有虚名之人,只是随波逐流,在豪门大族之间选人用人而已。

王戎做司徒后,也不大管事,把工作都交给手下,自己经常骑一匹小马,从官署的小门儿出去游荡,见到他的人,哪里知道,这个小老头儿,就是大晋朝的司徒诶。他以前的门生故吏,很多都当了大官,如果碰上了,都会在路旁避让。

公元304年,惠帝司马衷北征成都王司马颖,王戎也跟着去了。王师在荡阴(河南省汤阴县)大败,司马衷被司马颖的部队带往邺城,王戎随行。安北将军王浚讨伐司马颖,司马颖大败,带着司马衷返回洛阳,王戎一路陪侍。

紧接着,司马衷被河间王司马颙的部将张方,强行带到长安,王戎这回没有跟着去,而是逃往了郏县(河南省郏县,在洛阳东南方向)。

史称,王戎在危难之间,曾经亲自与敌军交锋,刀光剑影之中,谈笑自若,从未显出过畏惧之色(在危难之间,亲接锋刃,谈笑自若,未尝有惧容)。到了郏县之后,王戎时不时把亲戚朋友叫来,喝酒欢娱,从早到晚,嗨得不得了。

公元305年,王戎死于郏县,享年七十二岁,谥号为元。

史称,王戎特别喜欢钱(性好兴利),他购买的水碓(利用水力舂米的器械。碓读如对),遍布天下。钱太多,王戎天天抱着计算器,没白没黑地算,还是觉得不够。钱财无数,但王戎却十分吝啬,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天下人都认为,王戎得了爱钱病,而且病入膏肓。

女儿嫁给裴頠,向他借了几万钱,一直没还。女儿回娘家时,王戎就摆出一副臭脸,女儿见情况不对,赶紧把钱还了,王戎立即喜笑颜开。侄子要结婚,王戎给了他一袭单衣,婚礼之后,立即派人把衣服要回来。王戎家有优质品种的李子,拿出去卖钱,担心别人得到种子,就把每个李子的核儿,都钻个洞,让别人没办法种。凡此种种,王戎被世人所讥笑。

衣赐履说:王戎这个人,读完之后,感觉浑身充满了矛盾。他勇敢而胆怯,豪爽而吝啬,守大节而行贿事,官至极品而逍遥放浪……

他身处白刃之间而毫无惧色,但为了活命却跳进粪坑;

他拒收数百万奠仪,却追着侄子要回一件单衣;

他为母守丧却喝酒吃肉,然而形容憔悴,下属向他行贿,他似乎并不拒绝;

他身为三公却并不揽权,任用干部都出自豪门大族;

他作为名士之望,却从不曾以死诤谏;

……

怎么理解他呢?

我想,司马炎对他看得非常透彻:

戎之为行,岂怀私苟得,正当不欲为异耳!

王戎不想成为嵇康那样的另类,又要保持竹林七贤的某种放浪形骸,他的那些个比较出格的行为,比如,追着侄子要衣服,天天跟家数钱玩儿,卖李子却在核儿上钻孔,等等,老实说,都具有某种表演性质,可能是他用以表现自己胸无大志的刻意设计。他看多了嵇康之死、张华之死、裴頠之死、司马家的王爷之死,身死而于事无补,因此,他不会无谓犯险。一不留神说了几句直话,差点被人杀掉,跳到粪坑才逃得一命。

他的生存哲学是,一定站在大多数人这头儿。这一点,竹林七贤中的另一位高官山涛,和他颇为类似。

有一次,王戎经过黄公酒垆,他对门客说:

当年,我与嵇康、阮籍在此畅饮,竹林之游,我算是最不成器的一个吧。自从他们去世,我就被俗事纠缠。今日故地重游,旧物就在眼前,而人却远隔山河了。

嵇康、阮籍,始终是他精神上的追求,做官,只是他的生存方式,我个人感觉,在骨子里,王戎大约是个隐士,朝廷,是他的隐居之处,所谓大隐隐于宰辅,恐怕说的就是他这样的人吧。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31

抗抗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