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大家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张阿姨,最近血糖怎么样?”社区义诊活动中,陈医生一边记录患者数据,一边随口问道。
张阿姨摆摆手,脸上写满纠结:“医生啊,我天天在家测血糖,可这数据就像过山车,早上高得吓人,中午又降了不少,晚上还好像又飙上去了。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陈医生听完,笑了笑:“阿姨,用血糖仪测血糖确实是个好习惯,但您这情况啊,很可能是方法不对导致的。不如这样,今天我好好跟您讲讲,避免犯错,测出来的数据才能靠谱。”
张阿姨的经历并不少见。如今,家用血糖仪已经成为糖尿病患者的“常备神器”,随时随地可以检测血糖,调整饮食和药物。但如果测量方法不当,数据偏差不仅会让人焦虑,还可能影响治疗效果。那么,用血糖仪测血糖时,有哪些“坑”不能踩?接下来,我们通过张阿姨的故事,一起深入了解。
一、采血前手指没洗干净?大忌!听完陈医生的分析,张阿姨恍然大悟:“难怪有时候测得高得离谱,我手上可能还有油呢!”
没错,手指上的汗液、灰尘、油脂,甚至是沾过水果的糖分残留,都会影响测量结果。研究表明,未清洁的手指采血,可能导致血糖数据偏高甚至偏离实际数值20%以上。
正确做法是:采血前用清水和肥皂洗手,擦干后再测。如果没有条件洗手,至少要用无酒精湿巾擦拭,避免污染。
二、扎手指位置不对,测不准还更痛“每次扎手指都扎在指腹上,疼得我都不敢测了。”张阿姨皱着眉说道。
其实,手指指腹布满神经末梢,扎这里不仅痛,还容易压迫影响血液流出。陈医生建议:选择手指侧面的皮肤采血,那里神经分布较少,疼痛感也轻微得多。
另外,交替使用不同手指采血,可以避免长期扎同一位置导致的皮肤硬化和感染。
三、用力挤血,不仅痛还不准张阿姨还有个习惯:每次扎完针后,总会下意识地用力挤出血珠。殊不知,这个动作是大忌。
强行挤压可能导致组织液混入血液样本,稀释了血糖浓度,从而让测量结果偏低。最佳的采血方法是:扎针后轻轻按摩指根,让血液自然流出。如果血量不足,可以稍微用力,但不要过度挤压。
四、忽视试纸的有效期与保存条件“试纸过期了还能用吗?放在厨房抽屉里也没事吧?”张阿姨又抛出一个问题。
血糖试纸的有效期和保存条件至关重要。过期试纸的酶活性可能下降,导致测量失准。而潮湿、高温环境(如厨房或浴室)也会破坏试纸性能。
根据国家标准,试纸应存放在干燥、阴凉的地方,开封后尽量在三个月内用完。每次使用时,也要确保试纸与血糖仪型号匹配。
五、忽略校准仪器的重要性“这血糖仪用了好几年,从没调过。”张阿姨坦言。
陈医生提醒,血糖仪长期使用后可能出现偏差,定期校准很重要。目前,大部分血糖仪都配有校准液,可以自行校准,或到医院检测。如果血糖仪的测量值与医院实验室的数据相差过大,可能需要更换仪器。
六、测血糖的时间不对,数据难参考张阿姨发现,她早晨空腹时测血糖,总是比医生给的“参考值”高。其实,这并不一定是血糖控制得不好,而可能是测量时间不对。
测血糖的时间直接影响结果的解读。比如:
空腹血糖:应在早晨起床后、未进食前测量。起床后超过30分钟再测,血糖可能受到“晨峰现象”(黎明时分激素分泌升高)的影响。
餐后血糖:通常在饭后2小时测量,这时血糖值最能反映餐后代谢能力。
睡前血糖:测量时间应在睡觉前半小时左右。
七、不记录数据,失去规律分析的机会“我测了这么久,也没记过,医生您怎么看?”张阿姨问道。
陈医生无奈地笑了。糖尿病管理需要连续的血糖数据来分析趋势,而不是单一的数字。建议患者准备一本血糖记录本或使用手机APP,将每次测量的时间、数据和状态记录下来。比如,是否空腹、是否有运动等,这样医生才能精确调整治疗方案。
八、忽略饮食、药物和情绪的影响张阿姨回忆,自己前几天因为心情不好,吃了几块甜点,结果血糖飙升。但她却埋怨血糖仪“不准”。
事实上,血糖是动态的,受饮食、运动、药物和情绪的多重影响。特别是情绪波动会引发应激反应,导致血糖升高。因此,测血糖时一定要结合当天的生活状态综合分析。
医学解释:如何正确解读血糖数据?血糖的测量结果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依据,但很多人不清楚高血糖和低血糖的具体危害。研究显示,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和神经,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肾病和视网膜病变。而低血糖则可能导致晕厥甚至危及生命。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达标率不足50%,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患者对血糖监测的误区。
因此,以下几点需牢记:
空腹血糖目标值:一般应控制在3.9~6.1 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目标值:应控制在7.8 mmol/L以下。
个体化目标:不同患者的目标值可能不同,需根据医生建议调整。
中医视角:血糖平稳亦需调养心神中医认为,糖尿病属“消渴”范畴,与脾、肾、肺三脏关系密切。《黄帝内经》有云:“五脏皆令气血失和,则病生。”可见,情绪波动、饮食不节都会扰乱气机,影响血糖平稳。
调节血糖时,不妨搭配中医食疗,如山药、芡实、葛根等,都有益于辅助降糖。当然,这些方法需与西医治疗相结合,切忌自行停药。
结语:细节决定成败,科学测血糖是关键张阿姨听完陈医生的建议,连连点头:“原来测血糖还有这么多讲究啊!以后我一定注意方法,不再白忙活了。”
测血糖看似小事,却是糖尿病管理的“第一步”。只有重视细节、科学操作,才能得出准确的数据,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糖尿病患者要记住,疾病管理是一场“细水长流”的战斗,每一步都离不开科学和耐心。
参考资料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糖尿病监测数据
《家庭血糖监测的标准化操作与解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