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张(化名)的 “大姨妈” 推迟一个多月,让她心中莫名涌起不安,隐隐怀疑自己怀孕。怀着忐忑,她来到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检查。当得知自己确实怀孕时,初为人母的喜悦瞬间将她包围。然而,“艾梅乙” 筛查结果却如晴天霹雳,TP(梅毒螺旋体)阳性、RPR(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弱阳性,这几个字像锋利的刀刃,刺痛了她的心。
“这怎么可能?医生,我平时洁身自好啊,怎么会染上梅毒?” 小张声音颤抖,眼中满是惊恐与难以置信。
她害怕这病会影响腹中胎儿,更不知如何面对家人和朋友。
但在痛苦挣扎后,小梅决定勇敢面对。在医生的建议下,小张的丈夫也接受了检查,好在结果显示 TP 为阴性。随后,小梅开始接受治疗。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cfd1cce9be4b43df2d774559b3d9ac1.png)
终于,宝宝平安降生,可新的担忧又接踵而至。
孩子的 TP 结果显示弱阳性,刚刚放下一点的心又悬到了嗓子眼。
医生连忙安慰小张:“不用特别担心,由于梅毒的传播特性,常规 TP 检测会使得检测结果中抗体呈阳性。一般,母亲转移性抗体会在孩子出生后3-18个月转阴。所以,孩子并未被感染。”
听了医生的解释,小张心里的大石头落了一半。此后,她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带着宝宝进行规范的随访及治疗。一年多后,小张和宝宝再次复查,宝宝的 TP 结果已经转阴。
好在孩子没事,这是值得庆幸的事情,今天医生接着最近被报道的这个案例,来详细为大家讲解一下:梅毒!以及,为大家解读为什么会在怀孕后检查梅毒呢?
一、怀孕后为什么要查梅毒?了解梅毒的传播途径。当验孕棒上那两道杠清晰浮现,一个新生命的旅程就此开启,喜悦与期待瞬间填满了准父母的心房。然而,在这场迎接新生命的旅程中,孕期检查里有一项让不少准妈妈心生疑惑:为什么要查梅毒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90952baac4b4e23dbdcca8b632066b7.jpg)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发的慢性全身性性传播疾病。它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
在梅毒感染初期梅毒螺旋体在人体内大量繁殖,传染性极强,性接触传播便成为了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梅毒螺旋体能够经由皮肤或者黏膜极其细微的破损部位,悄然潜入对方身体。而且,不安全性行为,如多个伴侣、无保护性行为等,会大大增加感染梅毒的几率。
血液传播这一途径也不能忽视,血液传播多发生在输入含有梅毒螺旋体的血液或血制品,或是共用被污染的注射器等医疗器械的情况下。
在医疗条件有限或不规范的地区,输血前梅毒筛查若不严格,就可能导致受血者感染梅毒。还有,吸毒人群共用注射器也是血液传播梅毒的高危行为。因为注射器在使用过程中,会残留含有梅毒螺旋体的血液,当其他人再次使用时,梅毒螺旋体就会随之进入新的个体。
据相关研究表明,在部分吸毒人群集中的区域,因共用注射器导致的梅毒感染案例不在少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79731ea9f71978db621361b51927950.jpg)
母婴传播,则是怀孕后检查梅毒的关键原因。
它又细分为宫内传播、产道传播和产后传播。宫内传播一般发生在怀孕 16 周以后。此时胎盘的滋养层细胞逐渐萎缩,原本能阻挡病原体的胎盘屏障功能减弱,梅毒螺旋体得以通过胎盘感染胎儿。进而导致流产、早产、死胎或先天性梅毒儿。
产道传播是胎儿在分娩时通过感染梅毒的产道,皮肤黏膜直接接触病原体而被感染。
产后传播则多通过母乳喂养等方式,不过相对少见。这是因为母乳中若含有梅毒螺旋体,婴儿在吸食母乳过程中,口腔、胃肠道黏膜等部位若有破损,就容易被感染。但由于现代医学对梅毒母婴传播的重视和干预,产后传播的比例已得到有效控制。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ff9b35a7f233d24b67d23b49194cb35.jpg)
我国对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简称 “艾梅乙”)的防控极为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最新的艾梅乙政策全力推进全面预防母婴传播,要求医疗机构对所有孕产妇在孕期尽早进行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检测。
一旦发现梅毒感染的孕产妇,会及时给予规范治疗。
治疗方案通常依据孕妇的孕期、梅毒分期等情况,选用合适的抗生素,青霉素便是治疗梅毒的首选药物,在孕期使用相对安全有效。
广大女性朋友要注重孕期的筛查,要是孕期没有及时发现梅毒感染,后果将不堪设想。先天性梅毒儿出生后,可能会出现皮肤梅毒瘤、骨膜炎、锯齿形牙、神经性耳聋等一系列严重症状。
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和未来生活造成极大影响。而通过孕期筛查,一旦发现梅毒感染并及时干预治疗,就有可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4a1f43b163fbe39baef2bef6b9a36dc.jpg)
那么,当孕妇检查出梅毒 TP 阳性时,家属要检查吗?答案是肯定的。
如案例中的主人公,她在孕期筛查梅毒TP阳性后,家属也参与了检查。这是因为,梅毒的传播途径导致伴侣极有可能也已感染。如果家属不进行检查和治疗,一方面,在后续生活中,孕妇可能会再次感染梅毒,影响治疗效果。另一方面,未感染的家属也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传染。
因此,孕妇确诊梅毒后,建议其配偶尽快前往医院进行梅毒相关检测,包括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试验和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等,以便及时发现感染情况并进行相应治疗。只有家属也积极配合检查和治疗,才能更好地保障整个家庭的健康,避免梅毒在家庭内的进一步传播。
二、梅毒与洁身自好!正确认识梅毒很重要。梅毒,这个常常被提及却又充满误解的病症,究竟有着怎样的真相?它真的如传说中那般,仅仅是所谓的 “性病” 吗?得了梅毒,就一定意味着生活不检点吗?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ca26b061cf42ed266f835bc37d68041.png)
需要明确的是,梅毒确实是一种性传播疾病,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梅毒螺旋体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在性行为过程中,病原体能够轻易地从感染者的身体进入到健康人体内。然而,将梅毒简单地定义为 “性病”,无疑是一种片面的认知。
这一观念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长期以来对性传播疾病的刻板印象和污名化。如果我们不能正视梅毒这个疾病,且无视积极治疗,很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所以说,正确认识它很关键!
那么,被感染之后,梅毒螺旋体在我们的体内究竟引发了什么变化呢?
在初期,梅毒螺旋体在侵入部位大量繁殖,形成具有标志性的硬下疳。这一阶段通常在感染后的 2 - 4 周出现,由于硬下疳无痛不痒,患者很容易忽视。
随着时间推移,梅毒螺旋体进入血液循环,扩散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病情便进入二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341b317d5dfefca2cae4b36196372e8.jpg)
此时,患者会出现梅毒疹、扁平湿疣等皮肤症状,以及发热、头痛、关节痛等全身症状。这些症状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导致误诊。
若病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梅毒会发展到三期,也就是晚期梅毒。这一阶段,梅毒螺旋体对身体的损害更为严重,可累及心血管系统,引发主动脉瘤、主动脉瓣闭锁不全等严重疾病;侵犯神经系统,导致梅毒性脑膜炎、脊髓痨等。进而出现头痛、呕吐、视力障碍、肢体瘫痪等症状。还会对骨骼、皮肤等其他器官造成永久性的损伤。
晚期梅毒的治疗难度极大,许多损害难以逆转。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cfec05b8d8634ffa54049f8e6e368f4.jpg)
现在,大家有没有更了解梅毒一些呢?
好了,让我们回到大众对梅毒的误解,得了梅毒就一定意味着不洁身自好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虽然性接触是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但并非唯一途径。正如前文提到的福建女子,她自认为洁身自好,却依然感染了梅毒。这背后可能存在多种原因,比如通过血液传播,在某些不规范的医疗操作中,输入了被梅毒螺旋体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又或者是母婴传播,母亲在怀孕前就已感染梅毒,只是处于潜伏期未被察觉,进而将病毒传染给胎儿。
这种将梅毒与不洁身自好划等号的观念,不仅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也阻碍了梅毒的防治工作。许多患者因为害怕被贴上 “不检点” 的标签,即使出现了疑似症状,也不敢前往医院检查和治疗,从而延误了病情。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feabe9287c87ecd1bbec1c77978fd3e.jpg)
此外,社会对梅毒患者的歧视,也使得他们在就医、生活等方面面临诸多困境。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疾病的康复。
正确认识梅毒,我们需要打破这些错误的认知和偏见。
一方面,要深入了解梅毒的医学知识,包括它的发病机制、症状表现以及诊断方法,提高对疾病的识别能力和警惕性。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诊断和治疗。
另一方面,要摒弃对梅毒患者的歧视,营造一个包容、理解的社会环境,让患者能够毫无顾虑地寻求医疗帮助。同时,加强公共卫生宣传和性健康教育,普及梅毒的防治知识,让更多人了解梅毒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减少对梅毒的恐惧和误解。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f490302d89e505b2ad707dbfc21255b.jpg)
总之,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梅毒,以理性的思维去看待梅毒患者,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定期进行体检筛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面对梅毒这一疾病时,做到知己知彼,从容应对,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消除社会对梅毒的误解和歧视。
参考文献:
1、刘仲.如何预防梅毒母婴传播[J].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24,(08):70-71.
2、代洪香.消除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共同守护妇幼健康[J].健康必读,2024,(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