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吃他汀和阿司匹林,复查要做哪些项目?医生:6项检查很关键

安恒远养护说 2025-02-12 15:33:54

65岁的李大爷(化名)是出了名的热心肠,平时爱跟邻居们唠家常,还经常组织大家一起晨练。可前段时间,李大爷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健康危机打乱了生活节奏。

李大爷患有高血脂和冠心病,为了控制病情,医生开了他汀和阿司匹林让他长期服用。一开始,李大爷谨遵医嘱,按时吃药。但日子久了,他就渐渐放松了警惕,有时忙起来就忘了服药,更别提定期去医院复查了。

某天清晨,李大爷像往常一样准备出门晨练,刚走到小区门口,突然感觉一阵剧烈的头痛,紧接着眼前一黑,差点摔倒在地。一旁的邻居赶紧把他扶到旁边的椅子上坐下,并通知了他的家人。

家人赶到后,立刻将李大爷送往医院。

经过一系列检查,医生严肃地告诉李大爷和他的家人,李大爷这是因为长期不规律服药,再加上未定期复查,导致血压波动、血脂失控,最终引发了身体不适。

这个消息让李大爷和家人懊悔不已,原来看似平常的习惯,可能会引发大问题......

一、长期吃他汀和阿司匹林,要复查什么?医生坦言:6项检查不可少

其实,像李大爷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

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他汀和阿司匹林常常搭配使用。他汀能降低血脂,稳定血管内的斑块,阿司匹林则能防止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二者“携手”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风险。

然而,正如任何有力的武器都可能存在潜在风险一样,长期服用这两种药物,定期复查和正确应对特殊情况就显得至关重要。今天,就让我们以全新的视角,深入了解长期服用他汀和阿司匹林背后的医学奥秘。

血脂与肝脏----相互关联的“风向标”。他汀类药物主要作用于肝脏,抑制胆固醇的合成,从而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 C)的水平。但在这个过程中,肝脏的代谢负担会有所增加,因此,血脂和肝功能检查成为复查的核心项目之一。

对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 C)控制在 2.6mmol/L 以下,是守护血管健康的关键防线。已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心血管事件的极高危人群,需将 LDL - C 降至 1.8mmol/L 以下,才能降低二次发病风险。

如果血脂指标长期不达标,就需要医生重新审视治疗方案,调整他汀的剂量,或者考虑联合其他降脂药物。

不仅如此,他汀类药物对肝脏的潜在影响不容小觑,因此肝功能检查成为用药监测的关键环节。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胆红素,是反映肝脏健康状况的 “晴雨表”。

尤其是在开启他汀治疗后的 1 - 3 个月,进行首次肝功能检查,能帮助医生第一时间捕捉到药物对肝脏的细微作用,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为患者的健康稳稳护航 。

除了血脂和肝功能,还有一个隐匿的“信号源”。

他汀类药物在发挥强大降脂作用的同时,也可能对肌肉健康产生一些潜在影响。这种影响起初可能非常隐匿,仅仅表现为肌肉轻微的酸痛、乏力,很容易被患者忽视。

但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处理,严重时可能会发展为横纹肌溶解,这是一种会导致肌肉细胞破裂、释放大量肌红蛋白,进而堵塞肾小管,引发急性肾衰竭的严重病症。

肌酸激酶(CK)是监测肌肉健康的重要指标。

当患者在服用他汀期间出现肌肉不适症状时,应立即检测CK。

当然,血液系统检查不容忽视。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功能,有效预防血栓形成,但它也打破了人体原有的凝血与抗凝血平衡,增加了出血的风险。

因此,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如果出现慢性失血,血红蛋白水平会逐渐下降,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贫血症状。

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及时进行血常规检查,有助于发现潜在的出血问题。

众所周知,胃肠道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场所,也是阿司匹林容易“攻击”的部位。阿司匹林会抑制胃黏膜合成前列腺素,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具有保护作用。当这种保护作用被削弱后,胃肠道黏膜就更容易受到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从而增加胃肠道出血、溃疡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大便潜血试验是筛查胃肠道出血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通过检测大便中是否含有肉眼不可见的血液,可以初步判断胃肠道是否存在出血情况。如果大便潜血试验呈阳性,就需要进一步进行胃镜、肠镜等检查,以明确出血的部位和原因。

虽然有研究表明,他汀和阿司匹林对肾功能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但长期用药过程中,肾功能的变化仍不容忽视。尤其是对于一些本身就存在肾功能不全,或者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容易引起肾脏损害疾病的患者,更需要密切关注肾功能。

肾功能检查主要包括血肌酐、尿素氮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等指标。血肌酐和尿素氮是反映肾功能的传统指标,当肾功能受损时,它们在血液中的浓度会升高。而eGFR则是一个更为准确地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指标,它能够更早期地发现肾功能的轻微变化。

总之,在服用他汀和阿司匹林期间一定要遵医嘱按时服药,并定期进行常规检查,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二、长时间吃他汀和阿司匹林,出现这3种情况一定要及时停药!

前文提到,高血脂治疗中,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堪称一对强强联手的“王牌搭档”。他汀深入血脂代谢核心,精准降低胆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从根源上为血管“减负”;阿司匹林则严阵以待,抑制血小板聚集,如同忠诚的卫士,全力阻挡血栓形成,大大降低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概率。

然而,正如前文中提到的那样,这看似完美的“组合”背后,也隐藏着一些鲜为人知的风险。

在服药期间,一旦身体出现某些异常信号,就如同拉响了健康的警报。而一旦出现,又该如何正确应对?别急,听医生一一为你解答。

(一)严重不良反应:生命的“红色警报”

当患者在服用他汀和阿司匹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时,就如同拉响了生命的红色警报,必须立即停药。这些严重不良反应包括前面提到的严重药物性肝损伤、横纹肌溶解以及严重出血事件。

严重药物性肝损伤表现为肝功能指标急剧恶化,ALT和AST升高超过正常上限3倍,且胆红素明显升高,这表明肝脏细胞受到了严重破坏,继续用药可能会导致肝功能衰竭。

横纹肌溶解则更为凶险,除了CK显著升高超过正常上限5倍外,患者还会出现严重的肌肉疼痛、无力,甚至尿液颜色变深,呈酱油色,这是因为肌肉细胞破裂释放的肌红蛋白堵塞了肾小管,若不及时治疗,很快就会发展为急性肾衰竭。

而严重出血事件,如颅内出血、大量胃肠道出血等,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一旦出现这些严重不良反应,患者应立即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紧急处理。

(二)药物相互作用:隐藏的“健康雷区”

他汀和阿司匹林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中,都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而这些相互作用往往会导致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就像隐藏在患者治疗过程中的雷区,一不小心就会引发“爆炸”。

他汀类药物与某些抗心律失常药(如胺碘酮)、抗真菌药(如酮康唑)合用时,会抑制他汀在肝脏中的代谢酶,导致他汀在体内的浓度升高,从而大大增加肌肉损伤的风险。

而阿司匹林与抗凝血药(如华法林)、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合用时,会进一步抑制血小板的功能,同时影响凝血因子的活性,显著增加出血的风险。

因此,患者在服用他汀和阿司匹林期间,如果因为其他疾病需要服用其他药物,一定要告知医生自己正在服用的这两种药物,让医生评估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

(三)病情变化:治疗方案的“转折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的病情可能会发生变化,这时候就需要重新审视是否还需要继续服用他汀和阿司匹林,或者调整药物的剂量和治疗方案。

例如,一些患者在经过长期的治疗后,心血管疾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危险因素明显降低。比如原本血脂异常的患者,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血脂指标长期保持在理想范围内,且心血管疾病的症状也基本消失。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会综合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包括年龄、家族病史、其他基础疾病等因素,判断是否可以适当减少药物剂量,或者尝试停药。

但这个过程必须在医生的严格监测下进行,一旦发现血脂有反弹迹象,或者出现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就需要及时恢复药物治疗。

总之,长期服用他汀和阿司匹林,是一场需要患者和医生共同努力的持久战。定期复查各项身体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以及根据病情变化合理调整治疗方案,都是确保治疗安全有效的关键环节。患者朋友们一定要重视这些问题,积极与医生沟通配合,共同守护自己的心血管健康!

参考文献:

[1]湛卉华.阿托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安全性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4,35(15):2289-2291.

[2]黄刚,徐俊波,朱煜欣.高血压患者合并颈动脉斑块是否应该接受他汀类药物和/或抗血小板治疗?[J].中华高血压杂志,2023,31(08):705-708.

[3]薛俊莉,司艳红,秦树存.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和阿司匹林的安全隐患[J].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学报,2022,43(11):870-875.

0 阅读:21
安恒远养护说

安恒远养护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