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知青往事(连载一百三十一)~重回北大荒又见故乡情

晓峰爱思考 2024-03-14 09:34:48

重回北大荒又见故乡情

1966年6月准备考大学时,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1968年我下乡来到了虎林县云山农场2队。1977年我参加了刚刚恢复的全国统一高考,进入黑龙江省鹤岗矿务局师范学校学习,从此离开了我工作9年的云山农场,这一别就是30多年。这30多年里我从师专毕业,分到了鹤岗矿务局建安中学当数学老师。后又到哈尔滨、北京工作直到去年退休。这么多年云山农场一直在我心中占有很重的位置,总想去看看。2010年几位同连队的兵团战友跟我一样退休了,于是起了回访连队的念头。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0年6月中旬,我们12名兵团战友,又登上北去的列车,来到我们阔别30多年的云山农场。

三十多年过去了,农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农场的建制变了。将过去的连队合并成生产管理区,当初的1连和2连合并称第一管理区;第二是农场的生产方式变了。原来连队实行的是全民所有制下的计划经济体制,场队(团连)二级行政管理,现在实行国家所有个人承包;第三是种粮品种变了。过去农场以种小麦为主,亩产二三百斤,还要看老天爷的脸色。现在是以种水稻为主,亩产1200多斤,不受老天爷的左右。现在的农场真正成了国家的产粮大户了。第四是农场居民的居住条件变了,农场要城镇化建设,所有居民都要集中居住,场部盖了很多的楼房,还有别墅,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已成为现实,而上山砍柴烧火做饭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农工到田间作业,都是开着汽车或骑着摩托车上工。

农场的变化太大了,场领导给我们介绍农场的发展远景规划,原2连是被取消的单位,年底就将彻底从云山农场消失,并告诉我们2连已经今非昔比、再不是过去的老样子了。大部分职工都搬到场部居住,只有少部分职工还留在那里,年底之前也要搬到场部去住。但是“2连”和我们有太多的故事,在“2连”这个符号从云山农场消失之前,我们还是特别想再看看它的模样,看看我们曾经住过的地方,不留遗憾。

到农场的第二天一早,场部给我们安排一辆面包车,送我们去2连。

1968年我们刚到云山农场的时候,2连还叫2队,是我们在云山的第一个家。

图片来源于网络

2队距场部 30多里,守着农场的东头,与854农场接壤。我们的车还没有到2队,远远就看到很多老职工在路口等候。他们听说我们今天要来,早早的就出来,已经等候多时了。30多年过去了,当年我们这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现在已经是两鬓染霜的老人,体态容颜都变了,但是我们一下车,老职工还是认出我们,并都能喊出我们的名字,这让我们非常感动。他们拉着我们的手激动得热泪盈眶!

2队啊! 当年全云山农场有名的过得硬、响当当的生产队,曾经留下我们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的地方,我们曾经奉献过、奋斗过、让我们终生难以忘怀的地方,30多年之后我们又回到了你的身边,你现在是个什么样呢?

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老职工簇拥着我们走进当年的“迎宾大道”,2连真的变了,变得我们不认识了!当年我们知青亲手建的男女宿舍和利用义务劳动修的一条条沙石路,已经不见踪影;义务劳动建的“大礼堂”也被一把大火烧得只剩下了残垣断壁。在残留的断壁上“扎根边疆建设边疆”8个大字仍然依稀认得出来,这几个字是我们同行的刘辉当年礼堂刚建成的时候在门楣上用水泥写的。

礼堂如今已经改做牛圈! 原来干净、整洁、文化氛围很浓的居住环境不见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道路坑坑洼洼、房子七扭八歪、庭院杂草丛生,栅栏里倒外斜,2队怎么这样了?2队要成为历史了,从此2队就不存在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老职工的指点下,分别找到我们当年住过的地方。有的房子已经被菜地取代;有的房子虽在,但改做他用。虽然当年的“大礼堂”被杂草和牛粪包围着,但为了唤回当年的回忆,不顾脚下踩着牛粪,嗅着背后牛圈散发出的臭味,在草丛中争先恐后拍照:单人、合影、集体照,心中那种美的感觉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因为在这个“大礼堂”中有我们太多的回忆!

离开了2队,我们乘车返回场部。汽车沿着完达山脚下的公路前行。当汽车经过路边那片茂密挺拔的白桦林时,我们的兴奋点又起来了,于是请司机将车停在路边。

兴奋得仿佛忘记了我们已是年过60岁的老人啦,像年轻人一样迈着轻快的脚步,跳过路边的大沟,穿过荆棘丛,钻进了白桦林。桦树是完达山特有的树种之一,想当年,每到冬天地里的农活没了,我们就要转移到完达山里伐木。伐木时一般要在山上住两到三个月。住在山上的日子有苦、有乐、也有甜。30多年后当我们又见到白桦林时,倍感亲切。那白白的树干,绿绿的树叶,棵棵挺拔直插云端,白桦林太美了!完达山太美了!我们个个拥抱大树,纷纷拍照留念。

农场之行唤起我们的青春,仿佛我们又回到了当年。

0 阅读:24
晓峰爱思考

晓峰爱思考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