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酒名,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奇妙配方

雨树披纷 2025-02-16 18:53:35

在中国悠久的酒文化中,酒的品类不但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酒的雅名也层出不穷,独出心裁,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彰显出别具韵味的民族精神特质。

名人酒。顾名思义,就是用人名来给酒命名。这些人,理所当然是名人,在一地一域颇具声名,尤其是那些历史名人,诸如张弓酒、昭君酒、刘伶醉、陶潜酒、太白酒、文君酒、贵妃醉等等,也有本人就是酿酒行家的,例如杜康、白堕。

我们的先辈,早就熟谙“名人效应”的门道。

佛家酒。对于佛门弟子而言,饮酒是犯禁之举。那些馋酒的僧人就在酒的名号上,玩起了文字的把戏,将酒称作“般若汤”。后世那些嗜酒和尚,也把酒叫做“米汁禅”。

在佛教教义里,般若意为“智慧”,苏东坡因而讥讽道:僧人所谓的“般若汤”,不过自欺欺人而已,这跟用美名来粉饰不义之事的人,又有什么两样呢?

佛中酒,佛中酒,侧面反映出佛教向世俗的微妙趋近。

仙道酒。将玉帝和神仙享用的琼浆、玉液、云液、霞液、流霞、甘露等等,当作酒的美名。北宋理学家邵雍,把酒称作“太和汤”;南宋文学家杨万里,把酒叫做“金盘露”;北宋诗人唐庚,援引《庄子》篇名,把和酒呼作“养生主”,把劲酒称作“齐物论”。

理学、老庄和仙道,纵使内心定力坚如磐石,依旧难挡美酒芬芳的魅惑。

文人酒。古代文人在仕途坎坷、困厄失意之际,常常借酒浇愁,驱散郁悒。他们给酒赋予了“忘忧物”“销愁物”“销忧药”“祛悉使者”这样的雅号。苏东坡把酒叫作“扫愁帚”,源自后主李煜借酒解忧之语:“莫言滋味恶,一帚扫闲愁”。

文人因饮酒而诗兴大发,便把酒叫做“欢伯”“狂药”“钓诗钩”“迷魂汤”“水绵袄”“穿内皮袄”,寄寓了饮酒为他们带来的欢愉和痴狂。

有人说过:发明酒和耽于酒,是人类聪明和糊涂的一个死结。这句话,仿佛是给古代文人量身定做的。

俗谚酒。用谚语、方言、隐语为酒冠名,虽然俗浓雅淡,但不失诙谐风趣接地气,可窥见民间百姓饮酒的风貌。诸如“烂瓜”“甜娘”“软口汤”“烧刀子”“马尿水”,甚至还出现了即兴取名的情况。

北宋张能臣《酒名记》载:苏东坡曾随口将一种无名油果,叫做“为甚酥”。后来,有人设醴酒请苏东坡,他又随口把醴酒叫做“错著水”,一不做二不休,他索性将其改名叫“为甚酥”。

人与酒、诗与酒、佛道与酒的奇妙结缘,绘就了中国酒文化独具魅力的人文画卷。

0 阅读:10
雨树披纷

雨树披纷

尘世流转几十载,所思所悟付诸笔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