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恕”
沐浴墨香张一
2025-02-22 05:30:47
“恕”的本义是恕道,体谅。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原谅,宽容;二是以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
“恕”在《论语》中出现两次:
一次是在《论语•里仁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段话的大意是,孔子说:“曾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所贯通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后,其它的弟子问道:“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他老人家的道,只是忠和恕罢了。”
《论语·卫灵公篇》记载,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老师:“有没有一句话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行为准则呢?”孔子说:“自己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大概就是‘恕’吧?”
孔子对“恕”的解释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可以“终身行之”的品德。“终身行之”不仅是说“一辈子”都可奉行,更含有“时刻”奉行的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在《论语•颜渊篇》也有出现。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问关于仁的事情。孔子说:“走出家门如同会见贵宾,态度要认真;役使百姓如同承办重大的祭祀活动,要谨慎、严肃地对待。自己不想干的事,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在诸侯国做官没有抱怨,不会招致别人的怨恨,在卿大夫家做事也无抱怨,不会招致别人的怨恨。”
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类似的话,《论语·公冶长篇》也有记载。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所说的“吾亦欲无加诸人”是“恕”,但“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做起来就有点难了。我们都清楚,你要求自己可以做到;但如果你用自己的要求去要求别人,让别人达到和你一样的境界或者地步,这显然是不容易做到的。所以,孔子说子贡是“赐也,非尔所及也。”“赐呀,仅仅如此,还是不够到达“忠恕”的境界。”这是说,若要做到“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恕”的概念在《左传》《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中多有出现。
《左传·隐公十一年》记载:“恕而行之,德之则也,礼之经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以恕心行事,这是德的准则,礼的常道。
《大学》记载:“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自己先做到的而后再要求别人去做,不该做的自己先不做,而后再要求别人不做。自身存有不能以己量人的心,而能说服别人的人,是不存在的。
《大学》还把这个意思发挥成“絜矩之道”。“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大意是,不要把自己所厌恶的事情,施之于上下、前后、左右。“恕”的精神是从上下、左右的关系来考虑的。
《中庸》记载:“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这段话的大意是,忠恕之道与中庸之道相差不远,如果一件事我们不喜欢,就不要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
《孔子家语•三恕篇》记载:“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不能报,有子而求其孝,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听令,非恕也。士明于此三恕,则可以端身矣。”
这段话的大意是,孔子说;君子要有三种推己及人之心:对君主不能勤勉做事,对自己的部下却要责全求备,这不符合恕道;有了父母不能报答养育之恩,对自己的子女却要求他们孝顺,这不符合恕道;有了哥哥不能敬重,有了弟弟却要求他们听话,这不符合恕道。读书人明白了这三种推己及人之心,身心就可以端正了。
《孟子·尽心上》记载:“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这段话的大意是,一切我都具备了。反躬自问,自己是忠诚踏实的,没有比这更大的快乐了。“强恕而行”意味着自己按照“恕”的原则勉力行动,“求仁莫近焉”则表达了这样做的结果,即是最接近于实现“仁”的方法。孟子认为,如果能不断地按照“恕”的要求去实践,就能够逐渐接近“仁”的境界。
《管子·小问》记载:“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不是自己所希望做的事,那就不要加给别人,这就是仁。
关于“恕”,南宋大儒朱熹给出的解释是:“推己之谓恕。”
学习《论语》我们知道,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一个仁者,一定要有仁爱之心,在自“爱”的基础上,再讲“爱”他人,进而“爱”天下人。“克己复礼为仁”讲的是修养自己的功夫,这是成就“仁”的途径之一。
《论语·阳货篇》记载,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可见,“仁”包括“恭、宽、信、敏、惠”等美德,是一切美好德行的总括。
对于“恕”,东汉许慎在《说文》给出的解释是:“恕,仁也。”“恕”是“仁”内涵之一,行“恕”是践行“仁”的方法之一。
从“仁”和“恕”的概念来讲,人的本性都想得到“爱”,在得到“爱”的同时,再去“爱”他人,这是一般人的理解。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概念,是在“推己及人”的基础上,再“推己及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一个人对他人“忠”,也就是尽心为他人好,这是一种“爱”人的表现;一个人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能宽恕别人,也就是“恕”,同样也是一种“爱”人的表现。“恕”是讲自己的“爱”把推及于他人,众人,乃至天下万物时,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里需要重视两个概念:“所欲”与“所恶”。“己所不欲”是“己”的“所恶”,“己所欲”就是“己”的“所欲”。一个人可以把合乎人性需求的、自己所向往的东西,也就是“己”的“所欲”施于他人,但不能把自己所厌恶的、所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就是“己”的“所恶”强加给别人。这样的话,人与人的关系就会处于和谐之中。儒家的这一思想,是把对方和自己放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体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精神,它在肯定自己的同时,也肯定别人,尊重自身的感受,进而尊重他人的感受,这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
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生活阅历不同,每个人的价值观自然也会不同。你心里喜欢的,不一定是别人喜欢的,你不喜欢的,别人未必不喜欢。同样的,甚至你厌恶的,恰恰是别人心里喜欢的。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儒家“推己及人”中,“推”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将心比心。儒家提倡的“推己及人”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消解对“己”的偏执,从而保证“己”和“人”,甚至是物,在其自身的限度内有所成就的过程。具体该怎么办呢?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连自己都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了,强调的是“己”的“不欲”,不要强加于“人”。仔细来思考,就觉得儒家的“恕”,不仅仅是宽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核心是站在对方的立场来看待问题。只有站在对方的立场,你才能体会到他的诉求。如果只站在自己的立场来看问题,就会只顾及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对方的诉求,甚至是利益。别人的利益得不到保护,自然就会产生矛盾,甚至发生冲突。
“己”的“不欲”,既不是个人的“喜、怒、哀、乐、好、恶”之“欲”,也不是对某种外在绝对权威的被动依循,被外在条条框框的束缚之心,而是人自我完善的内在自觉,是人们的道德良知,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讲良心,凭良心办事。如此来看,“恕”其实是一种自律精神。生活中,我们需要注重人与自己的关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无论想处理好哪种关系,都需要“修行”,也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为人处世不能为自己一时的私欲、一时的情绪所蒙蔽,应该按道德原则去为人处世,严于律己,接着再宽以待人!通过自己的改变或努力,让各种关系处理的更好一些。如果缺少“自律精神”这一点,世界上哪来的“恕”啊?
“恕”讲宽容精神。常言道:“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就是包容,这是传统文化中厚德载物精神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的具体体现。一般情况下,对于自己亲近和尊敬的人,我们很容易做到“恕”,也就是“得饶人处且饶人”,宽容他们。可对方若是陌生人,或是自己憎恨的人时,这时要想做到“恕”,就十分艰难了。
在社会礼崩乐坏的现实面前,孔子通过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他却不能保证别人也能做到这一点。最让人感动的是,孔子是“不怨天,不尤人”,他首先是不强人所难,其次是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最后是假如别人给他造成了伤害,孔子也尽量做到宽容。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儒家的“恕”,并不是无原则地宽容,妥协,甚至退让,而是有底线的;否则,宽容就会演变成纵容。
儒家的“恕”,讲一个人做好自己的同时,还要想到别人,替别人考虑,这是最了不起的。
也有学者这样理解;“恕”,从正面来说,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啊,自己“立于礼”了,便去帮助民众也“立于礼”;自己想要通达,便去帮助民众通达。“恕”,从反面来说,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这种理解也是一说。
当今的社会浮躁,人们追求功利心比较强,各种矛盾一点就着,战争一触即发……都是因为“恕”的概念,实在是被我们遗忘太久了。“恕”以自己衡量的标准是,自己不想遭遇的,也不会施加给他人。“恕”是理解他人,从理解自身开始做起。面对纷繁复杂的世事,唯有做好自己,坚定自己的内心,不要强求别人。这些话看起来似乎平淡无奇,这平淡的背后,却是对人的博大之爱:由爱自己,推广到爱别人,爱同类,这就是恕道。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