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薄一波的资历,倘若参加55年授衔,授予“大将”是否板上钉钉?

峻辉聊过去 2024-06-30 20:14:37

1955年9月27日,金秋时节的北京,一派喜悦丰收的景象。

风光旖旎的中南海,聚集着一大批优秀的军事将领,佩戴着闪亮的勋章。光荣与梦想,灿烂与辉煌,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在此刻彰显。

这次授衔,酝酿了很久,外界也期待了很久,共有一千多人参加了授衔仪式。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

当然也有很多将领没有参加此次授衔,比如周恩来、薄一波、李先念等人。

之所以没有参与军衔评定,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原因,一来建国后,这些人大多不在军队系统,转为地方行政工作;二来则是个人品格高尚,皆是虚怀若谷之辈,不愿争名夺利。

然而,好奇心是人类的本性,后世的军事爱好者就发出了这样一个疑问:以薄一波的资历,建国后要是不在国务院任职从事财经工作,参加了55年授衔仪式,能否被军委授予大将军衔?根据现有的资料,进行推测,薄一波应该可以被授予大将。

军衔评定的来龙去脉

早在建国初期,为了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军委就于1950年开始筹备军衔评定。天公不作美的是,朝鲜战争的爆发,打乱了这一进程。

比如1951年国庆节的晚上,彭德怀在指挥志愿军回击美军的秋季攻势的间隙中,给中央发去了一封电报,其中提到“我人民解放军来自各根据地,许多具体制度不一样……长期无军衔制度,一时评定官阶较为困难。”

很显然,彭德怀从战场的实践中感到解放军实行正规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没有军衔,在确定指挥关系和作战协同上会带来许多权力上的争辩。

再者,同美军谈判时,人家有军衔,咱们没有,不便于平起平坐。

等到了1952年11月12日,中央召开了会议,一致通过了预定在1954年实行军队改革的决议,决定在军队实行征兵制度、薪金制度、军衔制度和勋章奖章制度,统称为“四大制度”。

说干就干,毫不拖沓是解放军的本色。26日,距离会议召开仅仅相隔14天,总干部就完成了《1953年军衔准备工作计划》的报告。

这份报告是由罗荣桓部长起草,并征询了苏联军事顾问卡苏林的意见,汇总而成。但由于事务繁多,“四大制度”直到1955年1月1日方才开始实施。

在薪金制度中,从副排级到军委主席共分为20级,其中一级军委和军委副主席,薪金标准为450元,最低的副排级,薪金标准则为46元。

随后,2月8日,全国人大通过了《军官服役条例》,这其中就包括军衔标准。1955年的军衔方案较之1953年,进行了简单的调整和修正,共分为六等十九级。包括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军士:上士,中士,下士;兵:上等兵,列兵。

1955年正月十六,军衔制的横空出世,为军队建设填补了一项空白。

至于军衔评定,在《军官服役条例》中有明确的规定:授予军官军衔,应以现任职务7政治品质、业务能力、在军队中服务的经历和对革命事业的贡献为依据。虽然只有一句话,但也指明了大方向。

总的来说,评定主要基于五个因素,分别为:任职、素质、能力、资历、军功。

由此证明,军委评定军衔,既不是依靠纯粹的“论资排辈”,也不是简单的“论功行赏”,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

当然,现有任职、过去资历和所立战功这三项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指标,不容易作假,因而占有的权重也较大。

按照干部评定权限,对于元帅、大将的人员名单,是由中央书记处提名,最后的审议权则在中央政治局。

在行政待遇上,元帅对标的是行政三级,享受中央政治局委员待遇,大将则仿照行政四级,享受国务院副总理待遇。

因此,大将以上可算是党和国家领导人。

建国初期,大多数的兵团司令员都被评定了上将,这也为人员评定在职务上设置了一个下线,或者说是参考标准。

1955年9月23日,元帅和大将的人员陆续出炉。其中,十名大将包括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值得一提的是,十名功勋卓著的大将,是有排名先后的,这是客观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排名最后的就是许光达,由于本文讨论的是薄一波是否符合大将标准,那么只要拿许光达和薄一波进行一番比较就能得出一个较为准确的结论。

薄一波和许光达

任职上的差异,新中国成立后,薄一波作为华北解放区首席代表的身份参加了政协会议,并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9月30日,薄一波还参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隔天,又参加了开国大典。

随后,薄一波又被中央人民政府委任为政务院委员,担任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财政部部长。

可见,这时的薄一波已经完全离开了军队系统,来到了政府部门,主持国家的经济建设,制定经济政策,和陈云一道负责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的活动。

不过,薄一波还兼任着一个差事——华北局第一书记,这个职务和军事上有着些许联系。

华北局在五十年代,是一个负责华北地区党务的机构。又根据“党指挥枪”的原则,按照权力归属原则,华北局理应在华北军区之上,所以薄一波是要大于一般的军区司令。

另外,十大元帅之一的聂荣臻还曾在1949-1953年担任过华北局的第二书记,尚属薄一波的副手,足以说明薄一波的职务之高。

再说许光达,他在授衔前夕的职务是装甲兵司令。这主要是国家需要强大的武装力量,装甲兵是不可缺少的兵种之一。

选择谁来当这个掌门人,毛泽东就想到了许光达。

许光达上过黄埔军校,学的专业就是炮兵,到苏联也啃过黑面包,进修的也是炮兵和坦克兵。

于是在1950年5月,毛泽东在中南海亲自点将,委派许光达为解放军历史上第一任摩托装甲兵司令,同时还兼任政委一职。

两者一番比较,薄一波兼任的职务更多,主管的地方不是全国,就是整个华北地区,而许光达只是主管一个兵种,较于薄一波就要小的多了。

再说资历。许光达,他本是长沙市人,参加过南昌起义,资历算是比较老的一批将领。1929年9月,又以中央代表的身份被派往洪湖地区进行军事斗争。1930年,许光达又任红六军参谋长。

可惜的是,1932年5月,许光达因枪伤,被送到苏联,一边学习,一边治疗,耽误了不少时间,错过了长征。

抗日时期,许光达曾担任晋绥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许光达则长期在晋中、晋北地区活动。

而薄一波参加革命则要稍晚一些,并且走的路子也大为不同。

1925年,薄一波组织学生,声援了五卅运动,后一直在白区从事地下工作。

薄一波和许光达一样,也没有参加过长征,但他从未离开革命一线,这点成为了薄一波的一大优势。

抗日时期,还建立了太岳抗日根据地,又担任太岳军区司令员。

同时,薄一波在七大上,还是中央委员,这一点是许光达远不能及的。

之后的解放战争,薄一波主要负责土改工作,任华北军区政治委员。

总的来说,在资历上,也是薄一波要略高一筹。

最后是战功的比较,许光达虽出身于黄埔,但受限于枪伤,并未独立打过特别重大的战役。这一点,许光达是由自知之明的。

他得知自己被评为大将,内心始终不安,还曾给军委写过一封降衔信,信中明确表示:

“1932-1937年,在苏联养伤学习,对中国革命毫无建树。而这一时期是中国革命最为艰难困苦的时期……战友们都在吃树皮,啃草根,我却在苏联吃面包,喝牛奶……不要说同大将们比,心中有愧,就是与一些年资较深的上将比,也自愧不如。”

在许光达的军旅生涯中,最值得说道的就是解放时期,率领第三纵队在乌龙铺打了一场漂亮的阻击战,保卫了中央机关,受到了一野司令部的表彰。

其他参加军事战役,只能说是乏善其陈。这一点上,薄一波由于是学生出身,也没独当一面,用“表现平平”四个字作为评语再合适不过。

可是俗话说“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薄一波好歹筹建了太岳根据地,至少提供了大量的兵员。两者在战功方面,恐怕是不相上下。

最后,就是德行素质上。这一项,许光达和薄一波是不分伯仲。许光达认清自己的实力,不愿当大将。

毛泽东知道后,就大加赞赏,在定衔会议上,毛泽东高扬起许光达的降衔书,说:“这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自身革命的明镜。”

他越说越激动,站起了身子:“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杨。”

至于薄一波,就更为高尚。他曾几度入狱,却不曾泄露党的机密,经受了烈火的考验,是一位意志坚定,忠心耿耿的革命者。

总的来说,不论是资历,还是能力、薄一波是足够评为大将的。但是根据规定,离开军队系统的,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不参与授衔,所以薄一波才无法佩戴大将勋章。

许光达能评为大将,更多还是军委出于照顾“山头”,平衡各方势力。

因为许光达出身于红二军团,在长征路上,红二军团失去了不少优秀的军事将领,这才让许光达补了这个空缺。

结语:

不论评不评,他们都为中国革命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即便其中遇到波澜,未能全程参与其中,但这都是客观因素使然,不能归咎于个人身上。

只要一心为公,他们都是人民心中最好的“大将人选”。

参考资料

《1955共和国将帅授衔档案》 长城出版社

《七十年奋斗与思考》 薄一波 中共党史出版社

《你所不知道的共和国首次授衔》 世纪风采 徐平

0 阅读:440

峻辉聊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