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逝世23年后,外孙女孔冬梅因李敏的病向中央写求助信

峻辉聊过去 2024-06-28 18:40:48

记者郭金荣根据采访毛泽东身边最后一位护士孟锦云的资料,写了一部纪实著作——《毛泽东的晚年生活》。

其文中有一段记载了这样的一件不起眼的小事:1976年9月9日夜,主席去世后。汪东兴、张耀祠告诉孟锦云:“小孟,你先不要走,留下来,整理一下主席的遗物,自己保管,不要交给任何人。”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

孟锦云接到命令,不敢大意,就于床头的书桌上,发现了一本厚厚的《鲁迅选集》,不由得翻了几下,忽然掉出一封泛黄的书信。

孟锦云粗略一看,从字迹中认出了这封信出自主席之手。他在信中写道:“娇娃,没事的时候,多读读《鲁迅选集》,今后对你的生活和学习将大有裨益。”

毛主席口中的娇娃,不是别人,正是他和贺子珍的骨血女儿李敏。

毛主席原本是想连带着信和书一起,送给女儿李敏,可终究还是因孱弱的身躯和繁杂的事务未能如愿。

更未曾想的是在主席告别人间23年之际,李敏在生活上遭受了巨大的折磨,以至于外孙女孔东梅救母心切,给中央写了一封求助信。

疾病缠身的李敏

李敏的成长轨迹几乎和共和国在同一条平行线上,共和国遇到了多少坎坷,李敏几乎也都亲历。

之所以不被困难屈服,始终屹立不倒,一方面是得益于父亲的谆谆教导,另一方面也少不了丈夫孔令华的鼎力支持。

可是九十年代,一次突如其来的车祸,让死神夺走了孔令华的生命,也摧毁了李敏心中的精神支柱。

说起孔令华和李敏的结合,那是一段羡煞旁人的校园纯爱。李敏在苏联长大,回国后一直和父亲生活在北京。

五十年代,李敏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大学读书,结识了孔令华。

某一天,李敏因病住进了北京医院,毛泽东的医生王鹤滨大夫去医院探视。

王鹤滨,李敏是认识的,人很温和,总是一副笑脸,医生的职业使得他成为倾述的最好对象。

在王鹤滨临走之时,六神无主的李敏叫住了王鹤滨:“你看这个!”随即,李敏就将手中一封信交给了王鹤滨。

王鹤滨打开一看,一面笑,一面问李敏:“你喜欢他吗?”

害羞的李敏十分忸怩,回答道:“这怎么说呀。”

王鹤滨告诉李敏:“如果你喜欢他,可以相互通信,了解了解。”

李敏红着脸,又问了一句:“那我该怎么回信啊?”

王鹤滨又说:“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回。”

青春年华的高中,本就是荷尔蒙萌发的日子,少女少男怀春再正常不过了。

在王鹤滨的帮助下,李敏写下了第一封回信。

从此,爱情的种子开始萌发,不久两人就正式开始了交往。

李敏欣赏孔令华身上的演说才能,更何况孔令华长得也是一表人才,在学校也是万人钦慕的对象。

交往了一段时间,李敏觉得老这样搞地下恋情终究于礼不合,是时候征求父亲的意见了。

于是,李敏来到了中南海菊香书屋,见到了父亲。

作为女儿,李敏简单介绍了孔令华的情况。

毛泽东就迫不及待问女儿:“娇娃,你们谈恋爱,我不反对。不过小孔的父亲是哪个呢?在哪里工作呢?这些你都知道不?”

李敏被问住了,初恋的少女总是无所顾忌、不管不顾。

年轻的李敏爱的是孔令华这个人,至于孔令华家住何处?人有几口?这些李敏都一无所知,甚至想都没想过。可作为父亲,毛泽东要考虑的多一些。

在父亲的催促下,李敏详细了解了孔令华的家世,原来其父是解放军中将孔从洲。这人,毛泽东有所耳闻。很快,李敏就将孔令华带到了家里。

具体是哪一天无法可考,只记得是初夏微风和煦的日子。毛泽东端详了孔令华就得出结论,认定了这位女婿。

事实也正如毛主席所料,结婚以后,孔令华极其包容妻子,无论遇到何种困难,孔令华都挡在李敏身前。

改革开放后,孔令华离开了国防科技委,一时之间竟然找不到工作。

根据孔令华的妹妹孔淑静的说法:“1990年,哥哥被派到深圳创办瑞达科技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纯属无奈。父亲很担心他,开公司根本不适合他,他是一个做学问的实在人。”

然而,客观的现实非人力可扭转。既然已无其他路可走,只能走这条路,而且走就要走好。

不幸的是,这条创业路,终究没能走完。1999年,孔令华在广州参加纪念岳父的活动中,遭遇了车祸。

手术时,孔令华突发心脏病,永远告别了妻子和一双儿女。

李敏得知消息后,体弱的她失去了一生的伴侣,也失去了活下去的精神支柱,一下子就病倒了,住进了医院。

写求助信的女儿

母亲病倒,哥哥孔继宁在国外读书深造,全家的重担一下子就压在女儿孔东梅一人身上。

孔东梅称得上是个孝顺女儿,整天没日没夜陪在母亲身边。从小到大,孔东梅就被人感叹长得太像外公:下巴上那颗标志性的“痣”,以及相似的眉眼,都和外公如出一辙。

孤身一人呆在病房中,孔东梅内心相当纠结。母亲虽然是毛泽东的女儿,过得却是普通人的生活。

多年里,母亲李敏常年和病魔作斗争,退休金一要还下父亲欠下的外债,二要支付儿女的学费,积蓄几乎见底。

这次生病住院,在钱财方面实在是捉襟见肘。况且自己好不容易拿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硕士通知书,难道要放弃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吗?

陷入困境的孔东梅,先是借遍了亲戚朋友,还是不够母亲的治疗费。

她思来想去,在友人的建议下,瞒着母亲,还是提笔给中央写了一份求助信。

信中说:“母亲病危,家中困难,望中央能施以援手,东梅不胜感激……”

随后,就将这封手写信,寄给了中央负责干部退休的有关领导。

孔东梅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出乎意料的是这封求助信,没有石沉大海,而是很快就有了回音。

主管退休干部事务的负责人表示会发动干部、老兵捐款,竭尽全力帮助李敏,给予李敏最好的医疗条件。

得到了回复,孔东梅立刻将这一喜讯告知了母亲李敏。

谁知,李敏并没有笑逐颜开,而是责怪了女儿:“东梅,谁让你给国家添麻烦的。我们作为毛泽东的后代,更要以身作则,免得落人口实,这个道理你不懂吗?”

母亲的责骂,犹如一把把锋利的利刃,刺向孔东梅的心口。她一边流泪,一边解释:“妈,我也是没办法了,以后我肯定会报答国家的。”

见此情景,李敏也不忍伤了女儿的心,只默默将头瞥向一边,独自流泪。

春秋冬来,孔东梅结束了学业,返回了国内。

她先是成为泰康保险公司的创始人,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而后,又成立了“东润公益基金会”。

为何会做此决定?孔东梅在接受《中国慈善家》时解释道:

“从我们办公室这座高塔的塔尖,一直到那个最接地气的农村田间地头,没有一种职业可以像做公益慈善这样,可以如此纵深地接触到社会的各个阶层,这就是公益无可取代的意义。”

对于孔东梅,出身可能是光环,也可能是负担。

幸好的是,在与生活对线的日子里,孔东梅学会了举重若轻,更明确了身份认同,决心要把“历史责任”再多承担一些。

“不管你是谁的后代,你首先是你自己,做的好或不好,让大家评判。”

2008年,汶川发生8.0级的史无前例的大地震,瞬间夺走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孔东梅与家人第一时间通过中华慈善总会向灾区捐款。在灾难面前,她深感公益的力量。

“人与人之间的本能关怀,让我与灾区群众深深共情,看着被解救出来的孩子们,公益的种子在那时就种下了。”

除了向灾区捐款,孔东梅还深入最贫困的乡村地区。尤其记得第一次去新疆克州助学时,从飞机往下看,初夏时节的地面覆盖着一层“白雪”,后来她才得知这“白雪”是盐碱地的颜色。

更让她震撼的是,村里的情况比她想象的还要糟糕——贫瘠的土地,闭塞的交通,村民们甚至不会普通话,终身都没有上过学,更未曾踏出那片禁锢命运的土地。

这次实地调研,让孔东梅于2017年,就发起了“东润启航奖学金”项目,帮助教育资源滞后的地区学生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

截止到2024年,奖学金项目扩展到全国255个县,实现了160个乡村振兴重点县的全覆盖,惠及了百万余名贫困儿童。

为了帮助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让资金的涓流流入该去的地方,孔东梅带着团队走进“三区三州”以及湖南、河南、江西等革命老区,深入了解了不同地区的教育情况。

孔东梅说:“要想真正帮助孩子们,就必须走到他们的家中,倾听他们的意见。那样你才会感知到很多站在远处或高处无法感知的东西。”

“东润基金会”不仅帮助贫困学生,还注重人才培养。孔东梅通过友人介绍,和世界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丘成桐合作了“东润丘成桐科学奖”,挖掘培养了具有科学素养的优秀学生。

同时,东润还出资支持“吴瑞奖学金”,鼓励博士生努力将自己塑造成未来生命科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并以此纪念吴瑞教授在培养中国新一代生物学家方面的杰出贡献。

结语:

参加工作的孔东梅果然没有辜负当年在母亲李敏膝下的誓言,她利用自己的资源、才华,以回报社会、热心公益的方式,“赎清”了自己的罪过。

更可贵的是,在做公益的过程中,孔东梅也实现了外公曾经的期许,成为了一个为人民、为群众服务的合格伟人后代,这是其他职业都不能带来的感受。

参考资料

《又见李敏》 刘怡雯 戏文

《孔东梅:从塔尖到田间》 人物 龚怡洁

0 阅读:6

峻辉聊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