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一战史(5):力扛50万英法联军,土耳其最后的辉煌

佳霖谈历史 2024-02-26 08:28:59

19世纪中叶,曾经称雄一时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沦为“西亚病夫”。

到了20世纪初,别说是欧洲列强了。就连一众小国,如塞尔维亚、希腊,也能把土耳其踩在地上摩擦。

不过话又说回来。衰落归衰落,土耳其毕竟还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有着3700万人口的区域大国。

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协约国和同盟国便不约而同地想拉土耳其入伙。

土耳其这边,由于海军师从于英国,陆军采用德式训练。貌似与两大阵营的关系都还不错,加入哪边都有可能。

但就在土耳其还犹豫不决时,几件小事,影响了历史走势。

话说一战前,土耳其向英国订购了两艘战列舰。而且已经预先支付了费用。

结果战争爆发后,英国海军征用了这两艘军舰。

至于理由嘛,当时还是海军大臣的丘吉尔说我们大英现在军舰不够用,暂时征用一下你的军舰,等仗打完了再归还。

然而这不过是敷衍之词,真正的原因其实是英国担心土耳其加入同盟国。

本着未雨绸缪,丘吉尔命令英国海军用刺刀接收了这两艘军舰。

“苏丹奥斯曼一世”号战列舰,一战爆发后被英国征用,改名为“阿金库尔”号

对此,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五世很愤怒。

这不是逼老子站队吗?英国佬满口契约精神,一旦涉及利益,翻脸比翻书还快。

而就在这时,两艘德国巡洋舰“戈本”号和“布雷斯劳”号在偷袭阿尔及利亚后,遭到英国海军围追堵截,逃入黑海海峡。

土耳其陆军中的德国顾问见状,赶紧向穆罕默德五世寻求庇护。

德国高层寻思,反正这两艘军舰也回不来了,便连人带船,送给了土耳其海军。

穆罕默德五世白得两艘巡洋舰,自然很开心。

但到底跟谁结盟,他还是打不定主意。

看到土耳其犹豫不决,德国参谋部使了个阴招,密令已经挂上土耳其军旗的德国军舰炮击沙俄港口城市塞瓦斯托波尔。

俄军猝不及防,一艘扫雷舰被击沉,一艘驱逐舰遭重创,港内的弹药库也被摧毁。

悬挂土耳其国旗的“布雷斯劳”号巡洋舰

俄皇尼古拉二世本就觊觎黑海海峡和伊斯坦布尔。

只是英国为了维持近东均势,庇护土耳其,一直找不到出兵借口。

现在借口有了,俄军遂出动5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12艘驱逐舰,与土耳其海军在索契角海域大战一场。

既然已经撕破了脸,土耳其也不再犹豫,正式加入同盟国,并对沙俄宣战。

宣战之初,形势对土耳其非常有利。

俄军刚在东线战场被德军歼灭40万人。

在与奥匈帝国的作战中,俄军也有不小损失。

土耳其这时参战,等于是让俄军进入了一挑三模式。

1914年11月,急于立功的土耳其总参谋长恩维尔策划了一场军事行动。打算从帝国东部的亚美尼亚攻击沙俄的高加索地区。

高加索山脉山势陡峻,海拔大都在3000米以上,夜间温度可以低至零下20度。

土军选在冬季翻越这一天堑,谈何容易?

对此,德国军事顾问和土军前线指挥官深表顾虑:这与送死有什么区别?

但恩维尔却一意孤行。为了达成奇袭目的,恩维尔甚至命令士兵轻装行进。

结果,15万土军还没看到敌人长啥样,就冻死、冻伤三分之一。

剩下的10万人,好不容易抵达战场,又因为疲惫不堪,被以逸待劳的俄军重创。

此役,史称“萨瑞卡莫什战役”。

在短短两个月内,土军累计伤亡超过九万人。

事后为了甩锅,恩维尔一口咬定是因为亚美尼亚人通俄,才遭致惨败。

并以此为借口,挑起亚美尼亚大屠杀,导致150万亚美尼亚人惨死。

在土耳其军队中服役的亚美尼亚士兵

萨瑞卡莫什战役期间,确实有亚美尼亚士兵在作战不利时,临阵倒戈,投降俄军。

但战争失利的锅,亚美尼亚人可不背。

由此,参战不久的土耳其,就陷入了内部动荡。

见此情形,远在千里之外的丘吉尔决定给土耳其送温暖。

为了减轻沙俄的压力,早在1914年11月,丘吉尔就提出凭借英国海军的绝对实力,打开达达尼尔海峡,然后在加里波利半岛登陆,直取伊斯坦布尔的构想。

1915年2月,经过两个月时间准备,英法投入62艘战舰,以及大量辅助船只,浩浩荡荡杀向土耳其。

客观而言,丘吉尔的计划相当高明。

一旦成功,土耳其必然会退出战争。

说不定还可以开辟南方战线,威胁同盟国的南部,简直完美!

协约国计划占领黑海海峡后的进军方向

但丘吉尔没想到,他的计划在落实过程中,却搞得一团糟。

2月19日,英法舰队兵临城下,12艘英国战列舰和4艘法国战列舰一字排开,炮轰达达尼尔海峡两岸的土军要塞。

加里波利之战,就此拉开序幕。

六天后,英法舰队开进达达尼尔海峡。

面对强大的英法联军,土耳其政府吓坏了,一度打算迁都。

但没多久,消息传来,因为忌惮海面上的水雷,敌人撤退了。

事前,英法联军想到了土耳其人会在海峡布设水雷,只是没想到会那么多。

为了避免不必要损失,英国地中海舰队司令卡登上将下令撤退。

不过,卡登对此并不在乎。

他自信地认为:土耳其海军无论装备还是战力,都与英法舰队不在一个档次。只要扫清水雷,至多三天就能拿下伊斯坦布尔!

但事实证明,卡登显然低估了扫雷的难度。

因为每当英军扫雷艇深入海峡作业时,岸上的土军都会开炮阻挠。

从2月下旬忙到3月上旬,英军才勉强开辟了一条水路。

期间,为了翦除岸上的土军要塞,卡登派出几千陆战队强行登陆。

土军在德国顾问的指挥下,起初隐忍不发。待英法联军攀登悬崖时,突然开火,联军死伤无数,首轮登陆行动宣告失败。

3月13日,卡登因为指挥不利,加之精神崩溃,被解除了指挥权,舰队副司令德·罗贝克上将接替指挥。

五天后,德·罗贝克下令总攻。

英军4艘战列舰并肩排成一排,轰击海峡两岸的土军要塞。

轰击半小时后,战场上鸦雀无声。

随即,德·罗贝克又命令16艘军舰强行闯入达达尼尔海峡。

达达尼尔海峡,最窄处仅1.2公里

搞笑的是,由于不确定土军要塞是否被完全摧毁,德·罗贝克让4艘法国军舰先走。

而法军为了所谓的“进攻前锋”荣誉,居然同意了。

结果,冲在最前面的法军“布维”号战列舰撞上水雷,一眨眼的工夫就沉了,舰上600多人阵亡。

就在德·罗贝克还在庆幸让法国人趟雷时,英军的“不屈”号战列舰和“不可抵抗”号战列舰也先后中招。

“不屈”号触雷后,当即沉没。

见场面混乱不堪,德·罗贝克赶紧下令撤退。

但联军在退至海峡入口时,又有英军一艘战列舰触雷受损。

之前不是宣称已经开辟了一条水路吗?怎么突然又冒出这么多水雷?

说来也挺逗的。英军此次远征,因兵力不足,临时雇佣了一批有扫雷经验的渔民。

战场上炮火连天,渔民哪见过这架势,纷纷表示一个月就几百块钱,玩什么命啊。

临时工拒绝冒险,卡登只能赶鸭子上架,让海军现学现卖。

可这帮二把刀作业时,顾前不顾后。

3月8日,趁着英军不注意,一艘土军布雷艇悄悄潜入已经清除水雷的安全水域,又投下了26枚水雷。英军毫不知情。

莫名其妙损失三艘战列舰,德·罗贝克怂了,不敢再发动海上进攻。

但实际上,岸上的土军此时已经弹尽粮绝。而海峡中的水雷也所剩无几。

也就是说,只要联军当时发动登陆战,土军根本抵挡不住。

堑壕中的土耳其官兵

海军拒绝出战,英法只得在埃及和希腊仓促集结7.8万远征军。

其中大部分是由澳大利亚人和新西兰人组成的“澳新军团”。

指挥官则是有着“诗人将军”之称的英国陆军上将伊恩·汉密尔顿。

澳新军团

另一边,为了应对协约国军队的登陆,土耳其新组建了一个集团军,有8.4万人。指挥官是德国军事顾问奥托·利曼·冯·桑德斯。

在桑德斯的指导下,土军趁着协约国军队发动进攻前,在加里波利半岛修建了一道新防线。

此外,土军还紧急装备了82门岸防炮和230门克虏伯榴弹炮。

4月25日晚上,英军和澳新军团在达达尼尔海峡靠近欧洲这一侧登陆。

澳新军团士兵没有接受过夜间登陆训练,再加上不熟悉地形,偏离了登陆点。

英军登陆也不顺利,刚一上岸就被居高临下的土军死死压制在沙滩上。

法军在海峡对面,也就是达达尼尔海峡亚洲一侧登陆。同样遭到阻击。

经过一夜血战,法军指挥官发现部队无法有效展开,便果断撤退,与英军会合。

可两军会合后,登陆部队还是无法建立稳固的滩头阵地,随时都会被赶下大海。

澳新军团的情况更糟,阻击他们的是土军第19师。

而这个师的师长,就是后来的土耳其国父凯末尔。

一战爆发初,凯末尔曾坚决反对土耳其加入同盟国。

但既然上级已经拍板,作为军人,他也只能服从命令。

加里波利战役打响后,凯末尔抱着必死之心,向全师下达“赴死”命令:我不是命令你们进攻,而是命令你们去死。直至我们战死为止。

凯末尔在前线观察战况

俗话说得好:将勇则兵胆壮。

凯末尔不畏死,士兵受其影响,也愿意为国捐躯。

随后的几天,土军在战壕内严阵以待,协约国军队则借助舰炮掩护,不断向岸上输送兵力。

但这种强行登陆无异于送人头,许多新兵在登陆的一瞬间,就永远倒在了沙滩上。

5月1日,土军转守为攻。

协约国登陆部队火力不足,呼叫英军舰队提供支援。

此时,德国派来了几艘潜艇支援土耳其,英国毫不知情。

结果英军的“凯旋”号和“威严”号战列舰,相继在战斗中被德军潜艇击沉。

另一艘“歌利亚”号战列舰被土耳其海军的一艘驱逐舰用三枚鱼雷击沉。

一天之内又损失了三艘战列舰,德·罗贝克这下更怂了,撤走了大批舰只。

失去海军支援,已经登陆的协约国部队被彻底困在海滩上动弹不得。战况也由此陷入僵局。

被压制的协约国军队

5月中旬,因战事不利,英国首相阿斯奎斯免除了丘吉尔海军大臣的职务,改任为兰开斯特公爵郡大臣。

在英国内阁中,兰开斯特公爵郡大臣排名第五,仅次于首相、财政大臣、外交大臣和内政大臣。

但这是个名誉虚职,没什么实权。丘吉尔要面子,愤而辞职。

一战时的丘吉尔

丘吉尔辞职时,正值夏季,战场上尸横遍野,导致痢疾、腹泻、肠热等疾病流行。协约国士兵出现大量非战斗减员。

但英国政府为了赢下战争,又向加里波利增援了3个师的英军。

与此同时,桑德斯也拼命集结土耳其军队,准备迎接新一轮的进攻。

8月6号,增援而来的三个英军师在苏弗拉湾登陆。

这里防守薄弱,英军登陆期间,未遇到太多抵抗。

但英军上岸后,行动迟缓,既没有扩大登陆场,也没有抢占制高点。

趁此机会,2万土军抢先沿着苏弗拉湾构筑了一道临时防线。

等到英军回过神时,土军已经稳住阵脚,战事随之又陷入僵局。

到了9月,协约国登陆军队达到9万人。

但这9万人就只能龟缩在狭小的滩头阵地上,看不到任何胜利希望。

面对这种不利局面,汉密尔顿因为坚持反对撤兵被解职。

随后,察尔斯·门罗接替其指挥。

门罗也是倒霉催的,刚一上任,天气就急剧变冷。

这时候,瘟疫减少了,可冻伤又开始在部队中蔓延。

约有1.6万协约国士兵冻死、冻伤。

一群在加里波利冲锋的澳大利亚士兵

仗打到11月,英国国防大臣基钦纳元帅前来视察。

基钦纳一看,部队疲惫不堪,这要是再打下去,搞不好就哗变了。

于是从12月开始,9万军人分批秘密撤离加里波利。

由于保密工作到位,土耳其人不知道。在整个加里波利战役中,撤退居然是协约国最成功的行动,伤亡不到10人。

加利波利战役历时近一年,协约国累计投入50万兵力。

据统计,约有4.4万人在战斗中丧生,9.7万人负伤。

英国损失最大,近2.1万人战死,5.2万人负伤。

这一战,英国是为了减轻沙俄压力而挑起的。

可纵观全程,尼古拉二世却在一旁冷眼旁观。

在尼古拉二世看来,如果自己得不到伊斯坦布尔,也不能让给英国。所以英军栽了跟头,他反倒很高兴。

由此也能看出,虽然是盟友,但英法俄也是相互提防。

土耳其的伤亡有多种说法,有说伤亡2万的,也有说伤亡20万的。

当然,土耳其毫无疑问是获胜的一方。

此战也是近代以来,奥斯曼帝国少有的高光时刻。

而对于土耳其民族而言,最大的收获还是凯默尔。

经此一役,凯末尔成为土耳其人民心中的民族英雄。这为他后来创造世俗化、现代化的土耳其共和国,奠定了基础。

3 阅读:521

佳霖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