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在唐朝的宫廷权谋中,似乎没有谁能逃脱权力与欲望的双重压迫,而上官婉儿的故事更是其中最扑朔迷离的一章。
她曾是武则天的宠臣之一,后在武则天死后成为了李显的嫔妃,但这个地位并没有给她带来足够的安全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ae38f803246eaf18984ece302c67121.jpg)
令人震惊的是,明明身处高位,且与李显已有了关系,为什么她仍然敢在暗中与武三思勾结?
这段背离宫规、深藏玄机的“禁忌关系”,不仅让宫廷内外震动,更让人不禁发问:在权力的旋涡中,究竟是什么驱使她做出如此冒险的选择?
前尘旧事:一个时代的落幕公元705年,当这位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驾崩之时,一个璀璨而跌宕的时代就此落下帷幕。
然而,尽管武则天已然离世,但她在位时树立的势力,培养的心腹,却并未随她一起长眠地下。
更有甚者,她生前刻意推动的"武李和解",更是为这盘残局增添了几分扑朔迷离。
政治联姻的棋子,无疑便是武家与李唐皇室的子女们。
武崇训,武三思之子,迎娶了李显之女安乐公主。
这桩婚事,不仅巩固了武家在朝中的地位,亦将他们的利益与李唐皇权紧密相连。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4f8ffb7f6896a9c31d0403baba43fe3.jpg)
此外,武则天生前对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二人的超乎寻常的宠信,更是令人瞠目结舌。
在她的庇护下,张氏兄弟一度成为朝中炙手可热的"二号皇帝"。
武家上下,无不悄然藏身其后。
及至神龙政变爆发,张氏兄弟双双伏诛,武家却因祸得福,反倒摇身一变成了"受害者"。
武三思更是曾差点被武则天立为太子,亏得狄仁杰一席话才将其拦下。
后宫暗潮:才女与权臣的情网武则天的离世,并未为大唐带来多少宁日。
相反,在这看似平和的表象之下,各方势力蠢蠢欲动,暗潮涌动。
尤其在后宫之中,更是风起云涌,波谲云诡。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fd7c3f2c8f4d5f045575f883a73ab4f.jpg)
"青鸟殷勤为探看,绿窗春睡觉来难。"
一代才女上官婉儿,正是后宫斗争的关键人物。
年仅13岁便入宫为才人,得遇武则天后备受宠信,时而与张昌宗暧昧不清、时而又差点为武则天误伤……上官婉儿的人生,堪称跌宕起伏。
武则天离世后,作为其心腹的上官婉儿并未随之没落。
反倒被唐中宗李显收为嫔妃,封为婕妤。
凭借其聪慧才情,很快在朝堂上崭露头角,"使专掌制命,益委任之"。
一时间,这位身在后宫的"大臣",竟凭一己之力,左右起草诏书,掌控朝政,成为李显最倚重的幕僚。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位身居要津的才女,竟与武三思私通,沆瀣一气。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75b49cf703649bb47e451d8c2fb6e4f.jpg)
正如史书所载:"婉儿既与武三思淫乱,每下制敕,多因事推尊武后而排抑皇家。"
欲望和权力的漩涡,将他们推向了违背伦理的深渊。
这背后的缘由其实并不难猜。
武三思与上官婉儿同为武则天的旧臣,在失去了那位强势女皇的庇护后,他们不得不抱团取暖,以图自保。
于是,旧日恩怨尽数抛却,私情暗生,隐秘而疯狂。
后宫暗潮:韦后的"武则天梦"另一方面,唐中宗李显的皇后韦氏,同样怀揣着雄心壮志。
她曾饱受武则天的欺凌,如今终于熬出头来,野心便再也无法遏制。
一心想要成为"第二个武则天"的韦后,开始有意模仿那位女皇的行事作风。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806df1548490d252c8c27cd5cc8776e.jpg)
她时常陪伴李显上朝,大搞所谓的"垂帘听政"。
要知道,按照惯例,"垂帘听政"多半发生在皇帝年幼或身体抱恙时。
如今李显尚健在,亦已及冠,这般作为,无疑是僭越至极。
然而,追根溯源,这一切都要归咎于武则天当年树立的"二圣临朝"的先例。
由此观之,韦后效仿武则天,志在称制的心思昭然若揭。
韦后身边,亦不乏与其志同道合之人。
其女安乐公主,亦即武三思的儿媳,同样梦想着有朝一日能步武外祖母的后尘,成为一代女皇。
母女二人遥相呼应,各怀鬼胎。
武则天的亡魂仿佛还在大唐的上空久久盘旋不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2217933a114a2c759a384c4c47eb5da.jpg)
后宫内外,人心惶惶。
各方势力蓄势待发,一触即发。
在这节骨眼上,又有谁会出面吹响"女皇归来"的号角?
情人与继母:祸乱朝堂的"婕妤计"事实证明,让韦后梦想成真的关键一环,恰恰就是那位集才情与美貌于一身的上官婉儿。
凭借着身居后宫的便利,以及李显的信任,上官婉儿对皇宫内外的动向了如指掌。
在她的眼中,大唐的未来,早已变得清晰可辨。
于是,她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将昔日情人武三思引荐给韦后!"(上官婉儿)荐三思于韦后,引入禁中,上遂与三思图议政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8a5a700e4b9cdaabf70bc858d202614.jpg)
"由此可见,在这场权力的角逐中,私情与欲望,竟成了推波助澜的催化剂。
这桩瓜葛背后,韦后、武三思与上官婉儿三人,可谓各怀心事、你情我愿。
果不其然,自此之后,武三思家族的势力得以迅速恢复。
他们开始打压政敌,扫清障碍。
"张柬之等皆受制于三思矣。
"曾经叱咤风云的功臣名将,就这样被武三思轻易地架空、放逐。
这些昔日推翻武周的"再造恩公",转眼间便成了新的倒霉蛋。
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武三思竟又与韦后有染,"苟合成奸,秽乱后宫"。
这皇帝的皇后与妃子,都成了武三思的囊中之物。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8d12212abc067d71409fa054ec3d6cd.jpg)
而昏聩无知的李显,非但没有半点察觉,反倒经常陪同二人玩耍"双陆棋",乐此不疲。
这盘棋,显然已经布好。
韦后有志踏武则天的后尘称帝,而武三思则垂涎皇权,意欲为其保驾护航。
二者利益一致,亲密无间。
至于那个聚少离多的皇帝,亦不过是他们棋局中微不足道的一枚棋子罢了。
只消伺机将他送入黄泉,天下便唾手可得……
惊变:太子之死与"景龙政变"然而,千算万算,他们却忽略了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储君太子李重俊。
作为李显与王皇后所出,李重俊自然不愿看到韦后篡权夺位。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4984104c026a91f03485d5853e869c4.jpg)
面对武三思与韦后日益猖獗的行径,他决心重演当年"玄武门之变"的戏码,力图扳倒这对奸佞。
公元707年,太子联合羽林军,假传圣旨,杀入宫中,掀起腥风血雨。
这场"景龙政变",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宫廷政变。
可惜天不遂人愿,最终功亏一篑。
李重俊落荒而逃,却不幸遭心腹背叛,惨死草泽。
自此,韦后与武三思,彻底取得了朝中的绝对优势。
疑云重重:唐中宗之死大约在公元七一零年,一个噩耗传遍长安城:唐中宗李显驾崩了。
关于他的死因,坊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0487cfb14380ea7bb90ada0630c8dde.jpg)
有传言称,韦后与安乐公主曾以一碗毒汤饼将他毒死。
当然,这始终只是野史笔记中的只言片语,至今难以证实。
也有观点认为,李显不过是心力交瘁,自然病逝。
但无论真相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李显的离世,意味着大唐皇位悬而未决,新一轮的夺嫡大战一触即发。
波云诡谲: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联盟此时此刻,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再也无法袖手旁观。
她虽怀揣"女皇梦",却始终隐忍不发。
如今风云突变,她便像一头蛰伏已久的猛兽,从阴影中一跃而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8404adecdade2f8bf8d3d1a606c2631.jpg)
上官婉儿此刻也摘下了伪装的面具,与太平公主里应外合。
她们联手伪造遗诏,拥立李重茂为皇太子,让太平公主的兄长李旦辅政。
这无疑是在为日后太平公主夺嫡铺路搭桥。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这场风起云涌的博弈中,太平公主最终选择与侄子李隆基结盟,共同对抗以韦后为首的武氏势力。
乾坤大挪移:上官婉儿之死与唐隆之变大约就在韦后等人策划除掉李旦父子之时,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率先发难。
这便是史称"唐隆之变"。
在这场腥风血雨的宫廷政变中,韦后、安乐公主与武三思相继伏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5cc27bdf9ea7c018ffb71063aca797a.jpg)
而迎接李隆基入宫的上官婉儿,却也在混乱中丢了性命。
对于太平公主而言,爱将上官婉儿之死无疑是莫大的损失。
不过这场变故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李隆基之所以选择杀死上官婉儿,无非是在剪除羽翼。
一个上官婉儿,便玩转李显与韦后母女,更是引发太子惨死的帮凶。
如此心狠手辣、权谋深沉之人,又岂能让其继续辅佐太平公主?这无异于饮鸩止渴,与虎谋皮。
此举既是李隆基的权力意志的彰显,更埋下了他日后战胜太平公主的伏笔。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d8bfe342fca440741b5b528bd7e554d.jpg)
武则天亲手缔造的时代,终究归于尘土。
然而,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却在大唐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庙堂之高,江湖之远,皆有才情卓绝之辈,在这乱世中纵横捭阖、留下传奇。
那个混乱而辉煌的时代,有武则天的雄才大略,有上官婉儿的倾国倾城,有狄仁杰的嫉恶如仇,亦有无数名士宿儒的气节操守。
是他们共同谱写了这一页万古流芳的历史篇章。
而今我们回望前尘,方知盛世从来多磨难。
正是一代代英杰们前赴后继、奋力拼搏,才换来了山河无恙、国泰民安。
愿我辈继往开来,自当更加努力,以开创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ae1f4cc6314d262827a27bbe022a671.jpg)
资料来源:正史《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