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印象中,古人的酒量几乎都可以说是大酒量,动不动就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个个都是“公斤级”的选手。
大诗人李白,一辈子和酒就没有割断过联系,自己的诗作里面更是有“一日须倾三百杯”这等饮酒的豪言壮语,李白的诗里面和酒有关的内容那真是不胜枚举。就连李白的粉丝杜甫也很是佩服,称赞“李白斗酒诗百篇”。
看得出杜甫对李白的酒量也是很佩服的,这还写到自己的诗歌里面,可以说是两人友情的一种见证和历史佳话了!
可能让人印象最深的喝酒场景那就要数水浒里面了,喝酒非常豪爽,动不动就是筛几斤酒切十斤牛肉,光是看小说都感觉很有食欲。特别是武松连喝十八碗酒还能上景阳冈和喝酒使出醉拳暴打蒋门神的情节,几乎是家喻户晓。
说到了这里,很多人就感觉到奇怪了,今天的人喝一斤左右的都可以说是海量了,那么古人到底哪里来的这么大的酒量,不仅仅是李白一天饮几百杯,武松连干十八碗还可以打死猛虎,这只是艺术的夸张吗?
水浒里面还有一个情节,智取生辰纲里梁山好汉还卖酒给杨志等官差,而大中午要买酒喝的原因只是天气炎热,为了解渴。
这就有点令人费解了,酒还能解渴?
今天的酒只会越喝越渴,但古代的酒基本就是这样,确实可以解渴,因为他和我们今天的酒不一样,充其量类似于果酒这些,与饮料的功能相类似!
在原始社会时,古人基本以采摘野果,狩猎为生。在长时期的生活过程中,他们发现,长时间存放的某些野果虽然变质了,但是吃起来却别有一番风味,而流出来的果汁竟然也有一种醇香的口感,这种味道对于当时的人有强烈的吸引力,他们也逐渐迷恋上了这种独特的味道。
后来古人干脆将这些野果采摘回来,创造条件让其在自然环境下慢慢变质,这就自然产生了最原始的酒。
酿酒文化发展到了商周时期,古人已经学会了怎么样使用酒曲发酵酿酒了,这个时候发酵的原料主要是使用谷物等,特别是用糯米发酵的米酒很受欢迎。
制作方法也很简单,先将糯米浸泡一夜,蒸熟后放到缸子里面,加入酒曲和水然后密封发酵,一般在十五天左右发酵就可以得到能饮用的米酒,存放时间长点的叫做黄酒。
这个技术其实和我们今天制作的甜酒差不多,饮用略带甜味,而且度数也不高,不仅可以舒经活络还可以祛风散寒,宋朝之前大家饮用的都是这种方法制作的发酵酒。
这种发酵酒度数都在十度左右,最好的也就在二十度左右,虽然古人对于度数没什么概念,但是那时候度数越高的酒也是越珍贵,很多酿酒大师哪怕能够把酒的度数提高几度左右,那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在民间大受欢迎。
那高度白酒最开始起源于哪个朝代呢?
最广泛的说法是来源于元朝时期,由于蒙古骑兵的强大无敌,所以元帝国的兵锋横扫亚欧大陆,灭了无数的国家,但是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
而其中的一个技术就是高度蒸馏酒的技术,元朝征服了阿拉伯帝国后获得,再由蒙古传到中原地区,这种以高粱为原料经过蒸馏而来的酒就在中原地区流传开来,这就是白酒起源的主要观点,李时珍的著作里面也写了烧酒不是古法,而是元代时期传入。
随着蒸馏技术的发展,酒的度数得到了提高,可以到四十度左右,与今天的高度白酒相差无几,不过这种白酒当时也只是黄酒的附庸,毕竟中原地区的人民对于白酒的高度还不是很适应,口感也不好,比较辛辣。
但是到了清朝时期高度白酒首先就在东北地区流行开来,东北气候干燥寒冷,冬天需要御寒的人们发现没有比白酒更为适合驱寒的饮用品了,一是原料是高粱,价格相对便宜,二是蒸馏技术纯熟,也方便制取。于是北方白酒南方黄酒的饮酒习惯也普遍形成。发展到现在,白酒才逐渐取代了米酒、黄酒等发酵酒,成为了社会的主流。
因此古人动辄一喝几百杯、抱起坛子喝的样子看似有点吓唬人,其实他们喝的不过是七八度的黄酒甚至是甜酒而已,啤酒能喝十几斤的人也有很多,不足为奇。水浒里面描述的武松连喝十八碗依然可以上山打虎和杨志等人喝酒解渴的桥段,也是有史可依的。
古人的“千杯不醉不倒”其实是一种假象,和现在的酒不是一个概念,在酒精度数方面有很大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