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史上划时代的人——沙飞

义和江涛 2024-07-25 19:48:40

作者:杨继先、王秀琴

沙飞,原名司徒传,1912年5月5日(农历三月十九日)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祖籍广东省开平县赤坎书楼村,1950年3月4日去世。父亲司徒伟如,又名俊勋,经营药材生意,生有六子二女,沙飞居长。

“沙飞”化名的来历,用沙飞自己的话说:“我要像一粒小小的沙子,在祖国的天空中自由飞舞。这是著名摄影家——沙飞在旧中国为他自己取这个化名的心情和含义,说明他那时是多么渴望和向往着自由。

沙飞是中国人民革命摄影艺术创作实践和摄影理论探索的先驱者和指引者,他为革命摄影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页献,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光辉斗争历程,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形象记录,为革命的摄影事业奋斗了一生。

敢于揭露黑暗统治的坚强斗士

沙飞少年时期曾在广州先后就读于市立三十四小学、育才小学和化江小学,深受民主革命思想和“五四”运动的熏陶。1930年,因其父患病,家道中落,不得不辍学谋生,到汕头电台工作,以其收入维持家计。

沙飞喜欢读鲁迅、茅盾、郭沫若的作品,曾想做一个革命的文学青年,也曾想做一个革命的木刻工作者或电影编导。后来觉得摄影是反映社会现象最真实的手段,他提出了“摄影是暴露现实的一种最有力的武器”,“摄影是造型艺术的一部分"。通过摄影作品,将会更快地唤起人民的觉醒,他决心做一个进步的摄影记者。

在汕头工作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登上了祖国南海的国防大门——南澳岛,他拍摄了岛上人民的生活新闻片,如《南澳岛——日人南进的一个日标》、《敌人垂诞下的南澳岛》。上述摄影作品被邹韬奋主编的《生活星期刊》和《中华图画杂志》所采用,成为以国防题材为主题的新闻摄影报道的先声。

沙飞为了刻意用摄影这件武器探索暴露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中各种不平等现象,他深入到社会各阶层、各个角落,把照相机镜头对准底层劳苦大众,对准在苦难中挣扎呼号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人民,他精心构思拍摄了在饥饿中挣扎的人力车夫、流离失所的灾民、呼号求乞的盲人、被奴役的女佣、瘦骨伶仃的流浪儿童、衣衫褴褛的穷苦母亲、怀抱中啼哭的婴儿等一大批揭露性很强的摄影艺术作品。这些作品被有识之士称为“大众生活的写真”“分明是属于另一个时代与另一类型的”。他的这些探索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注意。1935年6月,他被当时上海最大的一个业余摄影团体——上海黑白社吸收为会员。

1936年,沙飞在上海从事摄影与木刻活动,他感到只有加强美术绘画修养,才能使摄影与木刻更富有表现力,因而便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在上海,他认识了一些进步青年木刻家,还认识了鲁迅和鹿地亘等人士。在第二届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上,沙飞参加了鲁迅与青年木刻家林夫、陈烟桥、黄新波等的亲切交谈,面聆了鲁迅的教诲,同时还拍摄了一组鲁迅的珍贵照片,生动形象地记录了中国文化革命的旗手——鲁迅对新兴木刻家的关怀和友谊。

1936年10月19日,鲁迅与世长辞。沙飞怀着极大的悲痛,在鲁迅先生的卧室拍摄了鲁迅先生的遗容。此后,沙飞又将上海各界向鲁迅遗体告别、成千上万人殡仪送葬、蔡元培、章乃器致悼词和墓前演说,要求举国一致抗战,为挽救民族危亡等悲壮的场面一一拍摄下来,表现了人民群众沉痛悼念鲁迅先生逝世的悲痛场面和鲁迅战斗一生的伟大精神。这些珍贵的作品,在《良友》、《时代》《生活星期刊》、《中国图画杂志》等刊物上广泛刊登。为此,沙飞被上海美专学校当局责令退学。

1936年12月3日,沙飞在广州长堤青年会举办了第一次个人摄影展览。1937年6月2日在桂林初级中学举办了第二次个人影展。这两次展览都得到进步人士陈望道教授、邓初民、千家驹、尚仲衣等的资助和好评。

展出的作品共计广州影展114幅,桂林影展100幅。其中纪念鲁迅先生的作品30余幅,如《鲁迅先生最后肖像》、《送殡群众七千人》、《溘然长逝——死后遗容》、《瞻仰颜容的群众》、《蔡元培墓前致哀词》、《伟大的民众葬礼》等;

国防前线南澳岛30余幅如《铁路工人》、《辛苦为谁忙》、《《擦洗》、《惨谈生涯》、《码头工人》等;大众生活50余幅如《风烛残年》、《为了生命》、《人不如狗》、《凄凉的角落》、《牛马生活》、《妈,我不拜神》等,

风景静物图案十余幅,另外,沙飞还展出儿童节献画——耐人寻味的连环照片8张,标题是:《张家小姐白而胖》、《胖如冬瓜白如雪》、《人家羡慕儿童节》、《我家宝宝哭不歇》、《问是谁的儿童节》、《中国大部分儿童还饿着》、《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要生存和自由只有斗争》等,这些照片反映出作者站在革命的立场上,与黑暗的旧势力奋战到底为民族解放、人类解放而牺牲一切的决心。

对于这两次影展,当时的进步报刊和广大观众认为,影展确实是改变了旧影展的面貌,一扫过去把摄影作为消闲的玩意儿和名媛雅士弄姿作态以及歌舞升平、为官僚资产阶级的奢华腐生活方式作点缀的风气,使广大观众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

有识之士认为:“崭新的摄影艺术之途是由沙飞先生苦苦开辟出来了。”陈望道先生认为“他的摄影差不多随便哪一张都是严肃内容的表现,这在现在用美女照做封面,用美女照片做底面的时风中简直是一种革命。”木刻家李桦说,从沙飞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活生生的人类生活,痛苦和快乐的情绪,伟大的欲望与斗争的交织,好像一幅人生纵错的图画,给我们反省、兴奋、刺激。”千家驹教授认为“沙飞先生的作品十之八九是对大众生活的写照……从整体来看,除技术的优美外,更有其特殊的社会意义与价值了。"沙飞正是真正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以摄影为武器,来反映大众的生活,揭露社会的矛盾与斗争。他的两次影展,扩大了革命的摄影艺术的影响,获得了很大的赞扬和荣誉,使他无愧为三十年代杰出的左翼摄影艺术家。

积极投身反法西斯战争的钢铁战士

1937年芦沟桥炮声,掀起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新浪潮。沙飞怀着对日本侵略者的满腔怒火,离开桂林,奔赴华北抗日前线,在太原担任全民社通讯摄影记者。

适逢八路军北上抗日,首战平型关大捷,沙飞立即要求到前线拍摄新闻照片,八路军办事处委派他为特派新闻摄影记者到115师采访。在采访期间,聂荣臻司令员接见了他,并对他以摄影作武器参加抗战,表示赞赏。沙飞对聂荣臻的政治家风度、平易近人的作风深为感动,对八路军斗志昂扬,意气风发、官兵一致、军民一致感触尤深。因此,他向聂司令员提出尽快加入八路军,聂司令员对沙飞参加革命的决心表示欢迎,批准了他的参军要求,并让他以特派摄影记者的名义到杨成武支队采访。这样,1937年10月,沙飞正式参加八路军,成了人民军队的第一个专业新闻摄影记者。

12月,聂荣臻司令员又任命他担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第一任编辑科科长兼《抗敌报》社副主任。沙飞除了编报,用文字宣传鼓动军民抗日外,还坚持搞新闻摄影。由于他所拍摄的照片在前线战士中间和后方对内对外宣传上所起的作用,

1939年2月,聂荣臻将军在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创建了新闻摄影科由沙飞任科长。从此,中国的现代摄影史开始了新的时期。摄影不但被敌后军民及党和部队接受为一种武器,而且正式成为党领导的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有机的一部分。

新闻摄影科成立后,沙飞如鱼得水,他以高昂的战斗情绪和饱满的创作热忱,一面深入第一线,拍摄晋察冀军区抗战的照片,一面用带徒弟的办法,先后教会许多同志掌握摄影的武器。期间他拍摄了《解放蔚县》、《攻克涞源》、《收复插箭岭》、《收复阜平》、《八路军铁骑兵》、《向塞外挺进》、《聂司令员在前线指挥作战》等等。

后来,在沙飞的主持下,军区政治部还成立摄影训练队,成批地培养摄影战士,并在各个分区建立了摄影组。经过沙飞和其他同志的共同努力,晋察冀军区和冀中军区(1943年合并)从1940年到1946年共办了8期摄影训练队,使整个军区的各个部队直到团里,都有了摄影员。今天,在新中国活跃着的知名摄影家中,有许多人是在这些摄影训练队里学会摄影的。

为了充分发挥八路军新闻摄影的战斗作用,沙飞提出创办一种反映革命现实生活的新的画报,这一建议得到聂荣臻将军的支持。经过两年的筹备,在沙飞及战友们的共同努力下,1942年3月20日《晋察冀画报》以《时事专刊》为先声出版发行。在“发刊的话”中说“晋察冀边区,坚强地站在国防最前线,在抗日民主政权领导下全边区的军民,一面同日寇进行着血肉的搏斗,一面用心血和汗水从事着新民主主义的建设;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永不陨灭的光辉史页。我们需要把这些生动的场面,如实地记载下来,及时地传播出去,用边区军民所创造的这些现实的典范来教育自己,砥励自己,提高胜利的信心,加强斗争情绪,达成抗战的最后胜利;同时也给抗战建国的伟业留下些纪程的实录。”这段话正道出了沙飞创办《晋察冀画报》的动机、目的和规划。

1942年5月1日在河北平山碾盘沟成立了《晋察冀画报社》,沙飞任该社主任。同年7月7日,晋察冀画报》创刊号出版,全册94页,刊登摄影作品150幅,其中如:大龙华歼灭战、黄土岭战斗、陈庄战斗、百团大战、狼牙山五壮士、神出鬼没的游击战争,民主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大生产运动、外宾访问边区、白求恩抢救伤员,八路军向塞外挺进等,反映了晋察冀边区军民坚持抗战和建设敌后根据地各方面的情形,沙飞的作品约占一半。创刊号封面照片《塞上风云》及封底《沙原铁骑》均由沙飞拍摄。这些摄影作品反映了晋察冀边区军民坚持抗战和建设敌后根据地各方面的情形。这是在中国解放了的土地上,在抗战的烽火中,出版的一种完全崭新的画报。

从此,旧中国为少数人消闲遣兴、传播色情的旧画报的历史宣告终结,而为人民解放服务、为抗战服务的人民自己的新画报诞生了。中国的画报史发生了质的变化。当时,延安《解放日报》载文称赞它是““开拓与创举”;国统区民众舆论热烈赞扬“这是一种奇迹”;重庆《国风》杂志载文“它活跃在纸上的人民的姿态,丰富的对敌斗争内容,这更非那些兴趣放在大腿、曲线所能及"。

《晋察冀画报》在中外画报史上都占有特殊的光辉的地位。它诞生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月,是在频繁地反对日寇“扫荡”及反对将介石内战的残酷战争条件下坚持出版的:它以反映革命战争的新闻照片为主,它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办的第一个革命的摄影画报。可以说,画报是沙飞同志献给党和人民的一颗赤诚之心,是他立志为之奋斗的摄影事业和创办新画报的一个成果。1942年11月20日,由于沙飞工作出色,经党组织考察批准,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留下中国革命史形象百科的先躯

沙飞是因为摄影才来到这个世界的,这样说,可能显得有点主观,但事实确是如此。由他创办的《晋察冀画报》自筹建到1948年5月并入《华北画报》,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他和战友们克服重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先后出版画报、画刊79期,丛刊5本,共发行618000册,出版摄影读物和影集、卡片6种,共发行64280册。

《晋察冀画报》社的全体同志,在沙飞视“底片如生命”“人与底片共存亡”的表率作用的感召下,用生命和鲜血保存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我党我军的珍贵图片底版资料4万余张;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沙飞和他的战友们利用各种形式和渠道,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其它解放区、国统区和国外发稿5万张。这些珍贵的新闻照片,现在大部分都完好保存在解放军画报社。

沙飞不仅为我们留下了鲁迅先生永恒的形象,还为我们留下了白求恩大夫高大而又不平凡的身影,这位国际主义战士与沙飞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终前还把自己心爱的照相机送给沙飞作为纪念。

沙飞也为我们留下了聂荣臻将军和在炮火中救出来的日本小姑娘美穗子在一起的感人场面,40年后旧闻新传,长大成家的日本小姑娘美穗子重返故地,再见恩人,成了中日友好史上的又一佳话。

1946年7月,沙飞在张家口晋察冀画报社摄影工作者经验交流会上作报告时说:“……在我们撤出井陉之前,聂司令员亲自写了一封信,嘱咐一位老乡把日本孩子妥善地交给敌人。我们的战士在与敌人作战时是多么英勇,对敌人的仇恨是多么深啊!可是对敌人丢掉的一个小孩子却是宽大为怀的……说明我们人民军队从战士到首长都明确俘虏政策,是具有革命的仁慈。”沙飞1940年拍摄的聂荣臻将军与日本小姑娘”等真实地记录了中国人民的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

沙飞还为我们留下了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我党我军和广大人民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和英雄形象,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广泛领域,上至将军、领导,下到战士、百姓、青年、妇女、儿童,老人无一疏漏地摄入了镜头。他为我们留下了一部中国革命史上最丰富的形象百科,一笔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珍贵财富。毛主席曾称赞画报社的业绩说:“你们把战争年代的底片、珍贵的文物资料保存下来是一大贡献”。

解放后出版的《革命战争摄影作品选集》、《老战士摄影集》、《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图集》、《日本侵华图片史料集》、《人民战争胜利万岁影展》、《老战士影展》、《第二次国共合作》以及革命历史,军史中的许多照片都是那时候拍摄和保存下来的。

沙飞一生中拍摄了多少照片,现在已无法计算,现存的珍贵照片主要有:鲁迅先生的作品13幅,如《鲁迅先生在上海第二届全国本刻流动展览会上》、《鲁迅先生和青年木刻家在一起》、《鲁迅先生遗容》、《送葬队伍》等;

另外还有社会生活类的作品,如《绿波留恋浣纱人》、《一个老国民》、《码头工人》、《暮归》、《求乞也不成》、《乌云遮不住太阳》,专题摄影作品《南澳岛——日人南进中的一个目标》等;

反映抗战的作品有:《日寇入侵,国破家亡》、《中共中央北方分局领导合影》、《挺进敌后》、《塞上风云》《沙原铁骑》、《国民精神总动员大会》、《长驱出击》、《战斗在古长城》、《围攻井陉矿区》、《杨成武部队攻克涞源东团堡》(1940年9月百团大战)、《聂荣臻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敌伪归诚》、《刺刀出鞘,准备肉搏》、《农民参议员》、《人民武装自卫队》,《运送伤员》、《大生产运动》、《度荒》等;

有关白求恩大夫的照片19幅,如《佩戴八路军臂章的白求恩》、《白求恩在模范病室为八路军伤员做手术》、《白求恩在唐河》、《白求恩遗容》、《白求恩墓落成典礼》等;

其它的照片有《美国驻华武官卡尔逊在阜平西庄普佑寺向八路军演讲》、《英国驻华武官司品列到晋察冀边区考察访问》、《晋察冀军区参谋长唐延杰向美国观察组介绍晋察冀形势》。沙飞在张家口活动期间拍摄的主要照片有《外国朋友在张家口参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聂荣臻、周恩来、叶剑英、蔡树藩、贺龙、肖克在张家口合影》、《军调部三人小组及随员在张家口》、《军调执行部三人小组成员周恩来、张治中、马歇尔在张家口》、《周恩来、叶剑英与晋绥、晋察冀军区领导人在张家口》、《白毛女》剧照等。

沙飞就是这样一位把自己的全部生命和智慧献给革命事业而在中国现代摄影史上占有光辉地位的人。令人无比痛心的是,在革命刚刚取得胜利,新中国建立不久,可恶的病魔夺去了他的健康和理智,最终也夺去了他那年仅38岁的生命。沙飞去了,带着清醒时的悔恨和遗憾。

历史终归是历史,它最终会给予事实以公正的评判。1986年5月19日,沙飞的错案得到纠正,北京军区军事法院作出判决:撤销原华北军区政治部军法处判决,恢复沙飞军籍。6月11日,中共北京军区纪律检查委员会作出恢复沙飞党籍的决定,至此,在中国摄影史上留下的这段难以抹去的沉重和不安,终于结束。十年来在全国范围开展的沙飞纪念和研究活动,抚慰了人们为沙飞命运而悲伤的心灵。

1985年,为缅怀和纪念革命新摄影事业的先驱沙飞,由中国老年摄影学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新闻摄影学会联合举力了《沙飞摄影艺术展览》,展出作品196幅;1987年,在山西太原成立了“晋察冀文艺研究会沙飞摄影学术委员会”;1987年,在天津成立“沙飞摄影奖基金会”;1987年在河北省阜平县烈士陵园隆重举行了“英魂碑”揭幕仪式;1988年,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执委会决定设立新闻摄影界最高奖——“沙飞奖”;1992年,在北京举行了沙飞诞辰80周年纪念活动;1997年,为纪念沙飞诞辰85周年,大型画册《沙飞纪念册》出版,书中辑录沙飞的摄影作品189幅。

沙飞的一生,在伟大的实践中全面构建了革命的新摄影思想体系,他把新闻摄影和摄影美学特质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新闻摄影的革命进行了大胆的实证性探索和可贵的独创性工作。沙飞的新闻摄影思想体系是中国摄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摄影事业的宝贵财富,它从根本上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新闻摄影理论的基础。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它对我国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始终产生着重大影响。

注:本文根据沙飞同志的女儿王雁提供的《沙飞纪念集》中有关资料整理而成。作者之一王秀琴为市政协文史委副科长、本刊责任编辑。已刊入《文史精华》1998年第6期与《人民政协报》1999年5月14日第四版中。

0 阅读:2
义和江涛

义和江涛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