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玉
四川绝对不是坐守之地,困守四川,只能是死路一条,但四川在南北争霸的格局中却绝对是一个敏感地带,南方得之足以偏安,北方得之,足以一统天下。
公元前316年秋天,秦惠文王派司马错、张仪、都尉墨率兵走石牛道伐蜀,当年秋天,秦军灭掉蜀国,将蜀地纳入秦国的版图。
秦国得蜀地最大意义不在于经济层面的助力,而是军事战略的升级,因为秦军以后用兵楚国不仅可以走中原的陆路,还可以东出三峡顺流而下,从侧翼攻打楚国,用司马错的话来说就是:“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
兼并蜀地,是秦国落地一统战略中走出的最关键的一步。
楚汉争霸中,刘邦也是因为同时拥有蜀地和关中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本质来说,刘邦创业,只是对秦国一统战略的再复制。
同时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北方政权要想兼并江南,拿下蜀地就是必选项。
司马昭在制定一统天下的战略时也是先锁定了蜀汉,只有拿下蜀汉,曹魏才能拥有长江上游的控制权,也才能利用顺流之势东下直趋江东,利用长江水师和中原步骑两路灭亡东吴。
公元263年,曹魏灭掉蜀汉。272年,司马炎任命王濬为益州刺史,加封龙骧将军,都督益、梁二州军事,负责在巴蜀打造战船,训练水师,为灭吴做准备工作。
279年十一月,晋武帝发兵二十万,分六路进攻东吴,具体的作战方案是:琅琊王司马伷和安东将军王浑两军出兵江淮,直逼东吴国都建业,牵制住吴军主力,使王濬水军能够顺利东下;建威将军王戎、平南将军胡奋和镇东大将军杜预出兵荆襄,夺取夏口以西各战略要地,以策应王濬的水师;然后王濬、司马伷和王浑合兵一处,共同用兵建业,灭亡东吴。
可见,王濬的水师才是晋军的重点,而江淮和荆襄的晋军都是在配合王濬的水师,蜀地在西晋一统天下的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元553年二月,乘南梁内乱之机,宇文泰果断决策,以尉迟迥为主帅用兵蜀地,并于当年七月平定蜀地,将蜀地纳入了北周的版图。
以拿下蜀地为转折点,西魏事实上已经拿到了混一南北的主动权,只要西魏此后能够攻灭北齐,统一北方,就可以复制西晋当年的做法,从水陆两路攻取江南,一统天下。
此后,西魏又接着拿下了江陵,在长江中游扎下了一颗硬钉子,完了又在武帝宇文邕手里,完成了北方的一统,再加上淮南之地也在北周的掌控中,南陈在战略重地尽失的情况下只剩灭亡。
宇文邕和之后的杨坚之所以没有在第一时间解决南陈,只是因为受突厥势力的干扰,将战略重心转向了北方,如果没有突厥这个变数,南陈灭亡的日期肯定会被提前。
但杨坚还是给攻灭南陈提前做了布局。开皇元年(581)三月,隋文帝任命贺若弼为吴州总管,镇守广陵(今扬州);韩擒虎为庐州总管,镇守庐江(今合肥),让他们潜心经略,为攻灭南陈做准备。
杨坚登基之初就在布局南征 图源/剧照
开皇五年(585)十月,隋文帝又任命吐万绪为徐州总管,让其修造战具,同时又派李衍在襄州(今襄阳)制造战船。十一月,任命杨素为信州总管,驻扎永安,制造战船。
从人事安排来看,隋文帝在江淮、荆襄、巴蜀三个方向都在做战略准备。包括586年在襄阳设置山南道行台,587年开凿连接淮河与长江之间的运河山阳渎,都是在为南征做准备。
开皇八年(588)十月二十三日,隋文帝又于寿春(今安徽寿县)设置淮南行台省,任命晋王杨广为行台尚书令,为伐陈的军事统帅。
对于具体的平陈战略,隋文帝的方案是——
出动三个集团军共计五十一万八千人,第一集团军在长江下游作战,由晋王杨广任行军元帅,高熲任长史,王韶任司马。下分四路军,分别由宇文述指挥中路,从六合渡江、吴州总管贺若弼指挥左路,由广陵渡江、由庐江总管韩擒虎指挥右路,从横江口渡江、另外一路走海路,由青州总管燕荣率领出东海直入长江口;第二集团军屯驻长江中游的汉口,由秦王杨俊统帅。下分三路军,分别由汉口、樊口、蕲口三个方向渡江;第三集团军由信州总管杨素统帅,下分两路军。第一路由杨素率领水师出三峡口东下、第二路由荆州刺史刘仁恩率军渡江,在江陵与杨素汇合。
和西晋一样,隋朝也是从江淮、荆襄、巴蜀三个方向用兵,所不同的是:西晋是在江淮方向牵制吴军主力以使王濬水师能够顺利东下;隋朝是以杨素的水军牵制住南陈的主力配合江淮的晋王杨广直趋建康,灭亡南陈。
总之,巴蜀都是很重要的一个点,一个是主力,一个是牵制对方主力。
开皇八年(588)十一月初十,隋军正式出征。隋军南征的第一战,就是由长江上游的杨素在狼尾滩打响的。完了杨素又顺江东下,与秦王杨俊在汉口汇合,与集中于郢州的十万陈军形成对峙之势。
在陈军主力被牵制的情况下,下游的杨广打得就比较顺利了,韩擒虎和贺若弼很轻松就渡过长江直入建康城,灭亡了南陈。
开皇九年(589)正月二十二日,隋军元帅晋王杨广正式进入建康城,南陈宣告灭亡,海内一统。
杨广是灭陈统帅 图源/剧照
虽然隋朝一统凭借的是北方的经济和军事优势,但不可否认的是,巴蜀这一战略要地在统一之战中绝对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可以这样说,失去巴蜀和淮南,任何南方政权都难以维持偏安的格局。梁朝末年,不是梁元帝萧绎的水平不行,而是南梁的战略重地尽失,根本无法抗衡北朝。
包括后来的北宋在实施统一之战时也是先于965年灭掉后蜀政权,然后才一一解决南汉、南唐、吴越这些南方政权。
江南失去淮南之地是在周世宗手里,失去巴蜀是在赵匡胤手里,加上又是诸侯林立的格局,就更难有所作为,只剩被灭。
当时的吴越国看得就比较透,直接就没抵抗,果断投降了北宋。在钱俶的认知中,没有战略重地的支撑就是没有实力的体现。
1235年,蒙古兵分三路开始攻宋,一路攻徐州、一路攻襄阳、一路攻川蜀。但结果却是,徐州和川蜀方向蒙军都没有大的进展,甚至连大汗蒙哥还于1259年死在了钓鱼城。
由此也可见,巴蜀对于南方政权防御的重要性。南宋在灭亡前夕构建东川山城防御体系绝对是一个英明决策。
最后是在南宋降将刘整的建议下,忽必烈才调整了对宋方案,将襄樊作为主攻方向,拿下襄樊之后然后顺江东下,灭亡江东的南宋。
虽然元朝没有拿下东川,不能复制西晋和隋朝统一江南的方案,但元军在东川用兵的动作并没有停,如此,伯颜才能从襄樊顺江东下,不用顾忌长江上游的宋军从后方攻击。
可见,巴蜀之地依然是元军统一战略中的重点:如果不能拿下其地,就分出一定的兵力牵制住长江上游的势力,保证中下游的军事行动能够顺利展开。
复盘历史上的统一之战,从秦国兼并六国,到西晋灭吴,再到杨坚灭陈,接着是赵匡胤剪灭南方群雄,完了又是忽必烈攻灭南宋,巴蜀之地永远是战略重点,如果不能拿下其地,或者将巴蜀势力牵制住,统一之战都没法顺利展开。
总之,北方政权兼并南方,巴蜀之地永远是战略重地,关系帝业。
当然,南方政权要想维持偏安江左的格局,就必须拥有蜀地,桓温攻灭成汉、刘裕灭亡谯蜀就是标志性动作。即使不能占据蜀地,都要与蜀地进行联盟,以保证长江防线的完整、坚固。
看看江南政权的覆灭,东吴灭亡是因为蜀汉于263年被曹魏灭掉;南陈灭亡是因为北周于553年拿下了蜀地;南宋灭亡也是因为蜀地大部分被元军占领,完了东川又被元军死死压制,不能享受长江上游的地利。
蜀地,决定了南方政权的生死。
钓鱼城是南宋最后的倔强 图源/剧照
但是如果仅仅拥有蜀地那也一定是成不了事的,最多维持偏霸的格局,公孙述、刘备、王建、孟知祥等都只是在乱世于某一个时间段在蜀地建立了帝业,最终还是难免灭亡的命运。
只有在乱世,蜀地才能维持偏霸的格局。
如果想避免灭亡的命运,那就要像刘邦一样主动走出去。但蜀地的地理条件能够助力枭雄们割据,同时也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秦岭和三峡都是他们走出去的障碍,历史上也只有高帝刘邦走了出去并建立了帝业,但刘邦的成功只是偶然事件,很难复制。
最后用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的话作为总结:“四川非坐守之地也。以四川而争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恃其险而坐守之,则必至於亡。”
总结起来就是,北方的要地是关中,南方为巴蜀,都是能够左右天下走向的战略要地。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