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女科嫡传弟子李成卫:治脾胃,苔腻痰湿温胆汤,苔薄纳差六君子
中医学将脾胃喻为“后天之本”,认为消化系统的核心病机为痰浊中阻与气阴两虚,调治脾胃首先要祛痰利湿。那么,如何理解“胃气为本”,如何通过问诊确定治疗要点,如何利用经方开胃纳谷,使消化系统重回健康,李成卫教授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歌诀阐释
苔腻痰湿温胆汤,苔薄纳差六君良。
阐释
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归于中医学的脾胃两脏。脾与胃互为表里,脾升胃降,燥湿相济。其核心病机为痰浊中阻与气阴两虚。痰浊中阻是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的病机,调治脾胃首先要祛痰利湿。痰湿中阻,见舌红苔腻、纳差以及其他脾胃主症,可以用温胆汤来祛痰湿、理气血、和中焦;若气虚,舌淡苔薄或腻,见纳差以及其他脾胃主症,可以用香砂六君子汤健脾和胃、行气祛痰。
临床应用
01、脾胃病的基本病机与处理方法
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摄取食物、补充能量、排泄废物,在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医学将其喻为“后天之本”,归之于脾胃中焦。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为水谷之海,仓廩之本,营之居也。若脾胃功能失常,则水谷消化转输发生障碍,常见脘痛腹胀,恶心呕吐,泛酸嗳气,纳食不香,大便秘结或溏泄等证,便是西医学的胃炎、食道炎、溃疡病、肠炎、痢疾等。
脾胃病证核心病机为脾失健运、痰湿中阻、升降失常,久则脾胃气阴两虚、瘀血阻滞。治疗策略:实证苔腻,祛痰湿,以温胆汤为基础方,若是虚证苔薄不腻,以香砂六君子汤为基础方补气健脾,以益胃汤养胃阴。
02、对脾胃病证的辨证,首先要抓住主症
胃肠病证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如恶心、呕吐、排便异常等。同时近年来应用胃镜、肠镜、组织细胞病理检查等,为辨证提供了更为准确的直观依据。其次,要了解次症和病史,详问诱发原因,特别是询问发病与饮食的关系,以及发病与冷热的关系;第三,要辨是虚是实,是寒是热,在气在血,在脏在腑。
消化系统主症与处置要点,决定治疗的全局。故而“十问歌”以“上下两口”为要。“上口”问食欲,苔腻纳呆用温胆汤;苔薄纳呆投香砂六君子汤、舌红少苔投益胃汤。“下口”问两便,便秘用白菊花、当归,便溏投葛根、白扁豆。少用车前草、白花蛇舌草,频投滋肾通关丸。
03、后天之本及开手法
脾胃为“后天之本”,在防病、养生以及治疗策略选择等方面也有着重要意义。如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故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注意饮食营养,而且要善于保护脾胃;如在患病时,针对病情进行忌口,用药时也要顾及脾胃等,都是脾胃为“后天之本”在防病和养生中的具体体现。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胃气为本。”《灵枢·五味》曰:“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胃气在生理角度上讲,代表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是人体抗病能力的标志。在病理上讲,“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所以保护胃气是防病、治病的首要关键点。
治病首先要注意“胃气”,也就是把开胃纳谷放在首位。纳呆一证造成两个后患:一是影响消化吸收,降低抗病能力;二是对证的汤药,由于纳呆影响脾胃的吸收功能,会进一步降低药效。因此在投药前必须问一问患者的食纳。
如见纳呆,则要分清两类证情:一是苔腻纳呆,属于湿阻中焦,宜芳香开胃,投温胆汤、保和丸化裁,以竹茹、枳壳、茯苓、陈皮、石菖蒲、郁金、莱菔子、焦三仙、木香、蒲公英、连翘、生牡蛎为主;另一类是苔薄纳呆,属于脾不健运,宜健脾开胃,投香砂六君子汤、养胃汤化裁,以党参、炒白术、茯苓、陈皮、木香、砂仁、乌梅、芦根、生杜仲、生白芍、车前草、生山楂为主。
“胃气为本”乃治病宗旨。开手法的要点是处理纳呆。核心用药为生薏苡仁、砂仁、白扁豆、石菖蒲。经芳香开胃或健脾开胃施治后,患者食纳振奋,消化吸收的功能恢复。再据病证投以辨证论治方药,其效必定大增。故治病要注意“胃气为本”,不可一味辨证论治而疏忽胃气的重要性。
温馨提示:中医讲究一人一方,根据个人自身症状做辩证加减开方,切不可盲目使用。
中医写下上千亿次药量能知道如何來吗
哇。中医好历害的六君子.中医是药有效又吃的越多效果越大之下还非要无理由限制药量,那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吗,吃一克10天安全治好,你咋知道不会吃二克立刻就安全治好。你为什么不开二克而非开一克,這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是什么,再配合医者父母心,是不是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中医己经做啦5000年的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己经上瘾啦 认为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那才叫医者父母心。中医还想把这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的医者父母心再传承5000年.那么喜欢宣传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又有那些(元绿说健康、神希园、老程聊几句、青囊译录、炎黄国医吴越、中医脾胃教授余幼鸣、从蓉谈健康、心血张大大说、张张科普、鸿朗说健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