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誉为党内农业专家,力主“包产到户”,遭毛主席严厉批评,愤而辞职,郁郁而终

史说新读 2023-11-19 10:24:53

邓子恢1896年出生于福建龙岩,是闽西革命根据地和苏区的主要创建者和卓越的领导人之一。

邓子恢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均有突出贡献,无论是在军队,还是在地方上,都表现突出,是一个军政全才。1945年,邓子恢在七大上当选为七届中央委员。

新中国成立后,邓子恢担任中南军政委员会第一副主席,他在农村土地改革和群众工作方面的工作业绩受到中央的高度肯定。

1952年,邓子恢出任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1954年,邓子恢出任副总理,农业依然是他主管的领域。

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国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在“纠左”偏差等问题上,邓子恢与毛主席发生意见分歧。为此,毛主席几次约见邓子恢均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随后邓子恢遭到批判,被定为"右倾机会主义",但他依然坚持“农业合作化发展速度不宜过快,要求不能过急”的意见。他还提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意见和建议。

1959年至1961年,我国遭受了三年自然灾害,毛主席号召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邓子恢1961年抱病到家乡进行调研。

他在福建龙岩调研了20多天,了解到当地群众的生活困难,甚至还有饿死人的情况,心如刀绞。

同时,当他从安徽省全椒县人刘志龙了解到安徽正在搞包产到户责任制,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很高的情况后,他马不停蹄赶往安徽取经。在合肥,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向他介绍说:

“安徽农村有39.2%的生产队试行责任田,凡试行的生产队,社员责任心大大增强,生产积极性普遍提高,产量增加,群众满意。”

邓子恢调研完安徽“包产到户”的做法后,内心十分高兴,认为是找到了解决农村困境的办法。然而1962年初,毛主席在七千人大会上批评了安徽试行责任田的做法,曾希圣也被免职了。

安徽省宿县符离集区委书记武念慈为此还给中央写信“叫屈”,认为安徽从1961年3月试行责任田,粮食增产,老百姓生产积极性高,基层欢迎,希望中央实地调查,还他们一个公道。

邓子恢就派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王观澜带领工作组实地调研,王观澜回来后汇报时说了这么一句话:

“我宁肯犯错误,也要说田间管理包产到户责任制好。群众的干劲可大了,晚上带着灯干活!”

邓子恢深受触动,就于1962年7月22日面见毛主席,建议中央允许搞“包产到户”的地方继续试验几年。毛主席毫不犹豫予以拒绝。

“包产到户搞了几千年了,还要搞吗?如果搞包产到户,不用几年就有人雇工、讨小老婆!你怎么又动摇了,波兰搞自由化,还不敢解散合作社。”

邓子恢据理力争,他说“包产到户”不是解散“合作社”,在场的华东局第一书记驳斥邓子恢:“责任田瓦解集体经济,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邓子恢见柯庆施这样说,担心被扣上大帽子,就不再言语。8月6日,毛主席在一次会议上再次批评“单干风”,并批评邓子恢听不进意见,中国农民试了几千年,还试什么“单干”。会上,其他人都不再表态,邓子恢却依然发言坚持自己的观点。

“工业可以搞责任制,为什么农业田间管理就不可以搞责任制?责任制根本不涉及所有制问题,土地仍然是集体所有,只是超产部分归社员个人,不存在反对集体经济的问题。”

毛主席的批评是希望邓子恢改变看法,邓子恢认为自己是实事求是,观点能站住脚,就要讲出来,坚持到底。

在这样的情况下,8月12日,毛主席在批示相关文件时,对邓子恢提出了十分严厉的批评,认为他大力提倡“包产到户”是站在一个资本主义民主主义者的立场上,因而犯了反对建立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错误。

10月5日,农村工作部被撤销,邓子恢被调往国家计委工作(出任副主任)。邓子恢为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道路倾注了毕生精力,被誉为党内的农业、农村工作专家。

为此,他不愿意离开农业、农村领域,接到调令时,邓子恢找到毛主席提出辞职,要求撤销自己党内外的一切职务,情愿告老还乡。

毛主席没有说什么,也没有答应他的请求。邓子恢很快被安排到广州休养。特殊时期前,邓子恢是全国政协副主席,分管在计委财经工作。

特殊时期,邓子恢同江、林等人展开坚决斗争,政治上长期受迫害和歧视,郁郁寡欢!1972年12月,邓子恢在精神沉闷中病逝。

邓子恢与毛主席在关于农业发展上的分歧和矛盾,并不是因为个人恩怨,纯粹是为了国家发展。

两人是生死与共的老战友,早年在闽西的革命岁月中结下了牢不可破的战斗情谊,这一段人生经历也被邓子恢视为一生中最骄傲、最光辉的岁月。1981年,中央为邓子恢平反,指出:

“他对农业集体化运动中一些重要问题所提出的意见,大都是正确的,过去党内对他和中央农村工作部的批判、处理是错误的,应予平反,强加的一切不实之词,应予推倒,恢复名誉。”

0 阅读:9

史说新读

简介:喜欢历史,正能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