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士兵如何计算战功?一颗首级一级军功,你想简单了

史说新读 2023-11-17 12:35:25

一直想不明白一个问题,古代士兵计算战功大多数时候都是靠首级来定,那么就产生了几个bug,士兵如果专注于首级,岂非疏忽了战斗?一边打仗还能一边砍首级?再就是如果以首级论功,就不怕杀良冒功?或割战友的首级?造成内讧?

另外,按这种记功方式,弓箭手怎么办?骑兵怎么办?难道骑兵砍了一个人,还得从马上跳下来,砍了头割了耳朵,再翻身上马继续作战?

其实古代计算军功,远没有如此简单。

最开始,先秦时代,计算军功的方式就是数人头,打了胜仗的士兵腰间一般都挂有好几颗敌军人头。

《战国策·韩策》记载:“秦人捐甲徒城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悲愤诗》中也有这么一句:“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这就是当时的真实记录。

大家都知道商鞅变法,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首级一个,赏爵一级,秦爵共有二十级,也就是说,如果你能在一次战斗中拿回二十个首级,就能被封为彻侯。

大家可能说,这不是太简单了吗?像项羽、张飞这样的万人敌还不是手到擒来!

那你就想错了,首先,如果你腰上挂上五颗人头,你就不是万人敌,而是万人捶,人头不是手榴弹,重得要命,哪还有力气打仗?

大家可能又会说,我一次挂三颗,七次不就行了吗?不用七次,两次以后你就是公大夫,有食邑,见县令而不拜,已经是军中的高级军官,冲锋陷阵还用得着你?

其次,战场上刀剑无眼,就算你是万人敌,一个小兵拿着简陋的武器,无盔无甲,对上三四个人,就能让你吃不消。

不可否认,历史上确实有以一抵十的猛将,但那是靠战马、神兵、盔甲堆出来的,就像别人拿着长枪,你手中是一杆AK47,只管突突就行了。

所以,以首级论功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明军士兵腰间就多悬一种名叫“解手刀”的匕首,就是用来割首级的。

但是,将军们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弊端,毕竟还是有一些比较厉害的人物,他们杀敌数量太大,人头根本拿不过来。而且就算是一颗首级挂在腰间,也极其影响战斗力,于是改革,研发出了一种新的统计方法——“耳朵”统计法。

只要腰间挂一条麻袋,甭说三级军功,只要你有足够的本事,二十级也能装下。

这项改革措施,给士兵们大大地减轻了负担,但是施行了一段时间将军们发现还是不行,还是有Bug!

什么Bug呢?有人作弊——经常有人将同一个敌军的两个耳朵都割下来,算成两个人,这样就不地道了。

于是,一个新的修复补丁出台了,用左耳计数,这个方法很成功,也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甚至直到清朝,这种计算军功的方式依然在被沿用,比如镇南关大捷,清军就割掉了好几麻袋的法军耳朵。

当然这种方法还是有不少问题没有解决,比如前面提到的杀敌冒功。

万事没有十全十美的解决方案,但要追求尽善尽美不是,于是一些辅助措施出台了。

比如特事特办,楚汉战争的最后阶段,西楚霸王项羽死,汉军将领们为了争夺军功,大打出手分抢了项羽身体的各个部位,刘邦于是按照这些部位,分封了五个侯爵。因为项羽不是普通人,刘邦在追击项羽前就友情提示,斩杀项羽的军功,不以首级、耳朵论,而是以肢体论,这就是特事特办。

比如,“以战斗表现论功”,明代的军功制度里提到,只要是杀入敌军阵营者,先登者,出奇破敌者,算奇功;一直前进杀敌者、杀死敌军大将或表现特别勇猛者算首功。

虽然将军不会注意战场的每个角落,但还是会注意城头,敌将位置的不是?这样的军功比一两颗首级大多了,而且还可以得到将军的赏识,何乐而不为。

比如,“集体论功”,战斗结束后统一论功行赏,违反军纪的一并处置。据载,戚继光的戚家军,就是以小队为单位记功,以敌军的军旗,徽章等一些比较有象征性的物品作为标准,赏银则是内部自己分。这样既有利于团结,形成战斗友谊,又提高了效率,战斗力,也是一种比较好的记功方式。

再比如设立督查队,士兵在前面打仗,后面的督察队一方边拿着武器处理那些逃跑的士兵,一方面拿着“小本本”记下谁谁谁斩敌几何。这些人就是类似于现在宪兵的“督兵”。

督军制度在唐代就已经形成了雏形,宋代时已经成为军中一项不可或缺的职位,我们熟知的“监军”就是督军的一种,督军所直属的卫队就是“督兵”。

明代时,“督兵”成为一个独立的兵种,专门负责在战场上监督。督兵不需要参战,只需在战场上挡住士兵的退路,用眼睛记下士兵的表现即可。比如《西门记》中就记述了督兵和客兵相互之间闹矛盾的事。

当然,谁都知道督兵不可能记下所有人的表现,但士兵可不敢冒险钻空子,因为一旦被抓,轻则流放,重则砍头,谁敢轻试?

另外,大军出征,还有专门的官员纪功,比如汉唐时期的主薄,宋明时期的御史或给事中,他们不仅要验看首级、耳朵,还会张榜示众三天,有纠纷的士兵可以举报,而且举报有奖,隐瞒连坐,一切流程下来没有疑问了,这功劳才坐实是你的,记录在案。

还有一种情况是杀良冒功,这一般是联合作案,几个士兵一起,甚至军官也参与其中,他们互相佐证,一般很难分辨,这就需要纪功官员有足够的责任心和经验了。

比如,明代主要是防御作战,斩获首级不易,所以很多明军或偷杀些商人行旅,或杀平民冒功,有一句民谚说,“盗贼来了如篦,官军来了如剃”,这种情况不在少数。

但有经验的纪功御史也不是吃白饭的,久而久之,他们也有了经验,比如,蒙古男妇多是大圆盘子脸,与中原人有很大的区别,一洗便知,再比如,遇到疑难的头颅,往水里一扔,凡面朝上浮的,便是男人,面朝下的,便是女人(女子之头是不记功的)。

你有千般计我有过墙梯,就看你认真不认真了。

这种情况下,还有几人敢冒功请赏?

再就是前面提到的弓箭手、骑兵军功的问题。

先说骑兵的问题。

骑兵算是古代的特殊兵种,一般执行特殊的战斗任务,比如深入敌后,探查情报,或是袭击敌人的粮草辎重等等,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要成功完成任务,就可以获得很大的功勋,比三四颗首级要重得多,这时候再贪恋一两颗首级是非常不值当的。

如果骑兵用于正面作战,还真有很多要钱不要命的,下马取首级是常有之事,所以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很多带队将领在出发前会特别强调,严禁战斗中取首级,南北朝时期的刘裕、慕容垂、石勒等都下过这样的命令。

那么他们是怎样记功的呢?

除了完成任务平均记功以外,最后活下来的会在清理战场时,依当时的记忆再割耳记功,这时就可以割战友杀死的敌军首级冒功了,但前提是你自己活着,战友死了。

弓箭手相对比较简单,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战斗任务的完成度来平均记功,这样就导致优秀的弓箭手很难脱颖而出,历史上也没听说有哪位将军是弓箭手出身。

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比如秦汉以前,很多诸侯国让弓箭手在自己的弓箭上做上标记,战后敌军尸体上插着谁的箭羽,就是谁的军功。

但这是在小规模战斗中,或在其他兵种未参与的情况下,因为一旦其他兵种参战,根本不会有首级留下,将军们也倾向于先给近战士兵记功,这种情况下,弓箭手很难捞到军功的。

总之,我们大可不必担心古人的智慧,虽然古代的科技十分落后,但是古人还是有自己的一套赏罚标准的。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让人钻了空子的。

0 阅读:25

史说新读

简介:喜欢历史,正能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