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叛故主却又被新主砍了的六位历史人物,大快人心还是负屈含冤?

史说新读 2023-11-16 11:02:41

自古以来,卖主求荣、吃里扒外都是人神共愤的一件事,但对于这些人的新主子来说,那就是拨乱反正,弃暗投明,所以历史上大多数降将从一个阵营摇身一变又成了另一个阵营的座上客。不过也有例外,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历史上背叛故主却又被新主子砍了的六位人物,看一看他们的被杀是大快人心还是负屈含冤?

一、丁公

丁公,名不详,项羽之部将,“一诺千金”主人公季布的舅舅。

秦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路诸侯,以“天下共主”自居,设都于彭城。不久,齐国田荣因没有得到封赏,愤愤不平,发动叛乱。田荣故意拆台,项羽很没面子,于是率军平叛,彭城一时空虚。

而这时的刘邦却暗渡陈仓出兵关中,并纠集了56万诸侯联军攻下了彭城,项羽怒发冲冠,率3万精兵杀回

结果众所周知,彭城一战,项羽自晨至午,杀汉卒十余万人,又追至灵壁东,汉军“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刘邦只余数十骑遁去,项羽闻之,马上派丁公前去追击。

丁公在半路就追上了数次将两个孩子踢下马车的刘邦。然而戏剧化的一幕出现了,刘邦先是给丁公戴了一顶高帽:“英雄何必为难英雄乎!”然后又许诺:“若有来日定当共富贵”。几句花言巧语竟让丁公产生了异样的想法,爽快的放刘邦逃生去了。

待到刘邦垓下彻底击败项羽,建立西汉王朝,大封功臣、大赦天下,这时,满以为立下大功的丁公也颠颠的跑来找请赏,却没想到一照面就被刘邦捆成了粽子,然后就是一连串的抨击:“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骂过后刘邦一摆手,就把丁公拖出去砍了。

对此,很多人不解,并拿出了同样背主的项伯做例子,刘邦是这样解释的:“项伯明为羽讲解,此公道也,丁公刃已及而纵之去,此私情也。”

项伯救自己是明事,出于公心,而丁公放跑自己是暗事,出于私情,所以“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

对丁公这样的小人就应该如此,为刘邦的“忘恩负义”点赞!

二、李伯护

李伯护,十六国时期东晋将领,襄阳之战时与朱序一同镇守襄阳。

宁康元年(373),前秦天王苻坚挥师南下,用了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就占领了巴蜀大部分地区。这时横亘在前秦面前只剩下了东南半壁,为实现全国统一,前秦开始厉兵秣马准备南下攻晋。

378年,苻坚派苻丕、杨安、慕容垂等人共计17万大军,分兵四路攻打襄阳,为最后的决战做准备。而这时镇守襄阳的就是东晋名将朱序。

朱序其人,性刚而烈,对东晋极为忠诚,在他的顽强抗击下,苻丕一时竟拿襄阳不下。苻坚恼怒非常,派人送剑一把,说如果苻丕明年春天还拿不下襄阳,就自我了断吧。苻丕惊惧不已,督促全军使出吃奶的力气攻城,却依然不能逾城头一步。

就在苻丕不知所措的时候,朱序的副将李伯护却唯恐城破后丧命,于太元四年(379)二月密遣使者出城,与苻丕商议了里应外合之计,在城内发动叛乱,生擒朱序,把他押送到了长安。

然而,李伯护的结局与前面的丁公一样,苻坚非但没有赏他,反而因其不忠,一刀砍了他。

而沦为阶下囚的朱序,却得到了重用,被封为度支尚书,财政部门的主管。不过令人讽刺的是,朱序后来在淝水之战中,不但给谢石送去了至关重要的情报,还在阵后高喊:“秦军败了”,导致前秦军不战自溃,苻坚亡命而逃。

李伯护的卖主求荣固然应该唾弃,但朱序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行径也不值得赞赏。刘邦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朱序却使后世为君者无效苻坚。

三、伯嚭

伯嚭,夫差时吴国太宰,史上著名的奸臣。

原是楚国贵族,祖上曾出过卿相,但到了伯嚭这一代,不但家道中落,还因楚国内乱,几乎被族株。幸好伯嚭眼尖脚快跑到吴国,受到了和自己有相同经历的当朝大夫伍子胥的认可,推荐给了夫差,一步步爬到了“太宰”的高位。

当时,吴越之战越国兵败,勾践仅以五千甲兵固守会稽山,越之危亡系于一发。越国大夫文种入吴求和,伍子胥劝夫差绝不能放虎归山,伯嚭却因收了文种的贿赂,力主允和。最后双方达成一致,勾践入吴,为奴三年,换取吴国退兵。

勾践为质期间虽然喂马看坟,忍辱含羞,但在伍子胥的劝说下,夫差一直没有放弃杀他的想法。这时伯嚭却怕自己受贿之事闻于上,多次从中作梗,传递消息,终使勾践在“跪而尝粪”之后被放归越国。

后来,伯嚭更是谗言使恩人伍子胥“属镂剑”自杀,夫差沉溺酒色,国力虚耗。

对于吴国来说,伯嚭是大大的奸臣,但对于勾践来说则是大功臣,没有他,不要说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吞吴,能不能从吴国回来都难说。

所以,当勾践志得意满杀入吴宫时,伯嚭也在得意洋洋盼着新主子的加官进爵,然而,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勾践在见到他的第一眼便是把脸一翻,直接下令将他拖出去,以“不忠于其君,而外受重赂,与己比周”的罪名砍了头,还株连了全家。

卖国换钱一辈子的伯嚭,就这样卖丢了性命,其名声更是遗臭万年,至今“伯嚭”一词在浙江方言里,仍然还是流氓骗子的意思。

勾践砍得好。

四、曹无伤

刘邦“恩将仇报”,不是一个“好买家”,项羽也不是。最能说明此点的就是汉左司马曹无伤之死。

说起来,曹无伤死的确实够冤,就因为刘邦在鸿门宴上一个劲儿装孙子,“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就被项羽给卖了,“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而刘邦逃回去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曹无伤抓起来杀了。对此项羽非但无一句责难,还封了刘邦为王,虽然只是偏远之地的汉王。

曹无伤确实是楚汉争霸中死的最冤之人。

他的冤还在于,他的职位不低,《索隐》中云:“左司马无伤得泗川守壮而杀之耳”,刘邦起兵时,攻陷泗川,生擒郡守的就是曹无伤,他算是跟随刘邦起兵的老臣子。后来更是官至左司马,汉军掌管军政、军赋的二把手。

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未说明曹无伤投靠项羽原因,但不外乎金钱美女以及前程两项,而所做所为也只是给项羽通风报信:“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这样的一个人,对于项羽来说无疑会起到更关键的作用。项羽明白不?我们都明白的道理,他肯定也明白,但也许是因为自大,也许是鄙视曹的为人,反正就这样被他很干脆的当成了弃子。

可以说,曹无伤也是因为卖主求荣被新主子砍了脑袋,只能说“叛徒”也不是那么好当的,除了有一个好眼光,赌买家能胜,还要熟悉买家的脾气禀性。

五、尚让

尚让,黄巢起义军二号人物,大齐太尉兼中书令。

乾符二年(875年),尚让随王仙芝在长垣起义,屡立战功。王仙芝战死后,率余部投奔黄巢。

广明元年(880年),尚让率部攻下江陵,又与黄巢合兵攻下襄阳,接着转而进攻信、池、宣、杭等十五州,起义军得以快速壮大,“众至二十万”"。尚让也成为起义军的二号人物。

同年十一月,黄巢打下长安,尚让宣称:“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为起义军定下了基调,树立了威望,出任“大齐”太尉兼中书令。

次年三月,黄巢命尚让率众五万攻凤翔,为郑畋所败,损失两万余众,遁归长安。九月,朱温杀监军使严实,以同州全境降于大唐,被任命为宣武军节度使,起义军开始由盛转衰。

中和四年,王满渡一役,李克用的沙陀精锐骑军突袭黄巢主力,数万黄巢大军,仓皇应对,最终落败,黄巢率残兵东逃。

应该说,此时的起义军并未完全失败,因为就在不远处,尚让麾下还有大齐万余精锐之士。

然而眼见朱温降唐后的荣华富贵,尚让也选择投降,但他并没有投降自己的老熟人朱温,而是选择了武宁军节度使时溥。

但他无疑选错了对象。这个时溥也是一时之枭雄,握有兵权,八面威风,根本不将四面漏风的唐廷放在眼里,尚让投降后,他看上了尚让的老婆刘氏,所以不久就悄悄地将尚让处死了,“妻刘氏入妓室”。

当初朱温投降唐廷,朝廷不仅册为高官,还为其改名,以示恩宠,后来更许以节度使之位,可谓优厚非常。

而尚让却落得如此下场,为何?

表面来看,尚让是死于妇人,实际上是投降的时机不对。

当初朱温投降,一是由于大齐左军事孟楷见死不救,属于半被迫,二是当时双方攻伐胶着之际,谁也奈何不了谁,朱温投降算是雪中送炭,所以唐廷才大喜过望,公开表彰。

而尚让是势穷而降,又是“贼”出身,谁记得住他这一号人物,时溥杀之和踩死一只蚂蚁无异。于是曾风光一时的大齐二号人物就这样悄无声息的死了,没掀起一点波澜。

六、郜永宽等“四王”

1863年,李鸿章率淮军攻下太平军治下的常熟、太仓、昆山、江阴等处,然后开始进攻苏州。

苏州是天京东南重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所以忠王李秀成留下慕王谭绍光等近五万人马坚守,自己则率主力回援遭湘军攻击的天京。

进攻苏州的淮军大约有3.5万人,另有配合作战的由戈登指挥的“常胜军”数千人。双方兵力数量差距不大,但都是各自阵营的精锐,所以苏州之战注定极为惨烈。

“淮军”和“常胜军”在武器装备方面有较大优势,他们在火炮的掩护下,向苏州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猛烈攻击,太平军则在慕王谭绍光的指挥下顽强作战,多次挫败清军攻势。

经过近半年的激战,清军伤亡惨重,但苏州城依然牢不可破。

清军将领程学启见强攻不奏效,便建议李鸿章诱降守军将领以削弱守军的实力。

当时,与谭绍光一起守城的还有纳王郜永宽、康王汪安均、宁王周文佳、比王伍贵文等“四王”,他们控制着苏州城兵力的四分之三。

李鸿章了解到郜永宽等“四王”与谭绍光不合,便秘密派人潜入苏州城,联络“四王”,许其投降,并予以高官厚禄,但前提是拿谭绍光和苏州城来换。

结果,郜永宽等人利欲熏心,他们联合杀死了谭绍光,并将首级送到清军营中,纳了投名状。

接下来,李鸿章当然是设宴款待郜永宽等太平军降将,但是此宴是鸿门宴。李鸿章早已埋下伏兵,在宴会上将郜永宽等“四王”以及“天将”张大洲、汪有为、范起发、汪怀武四人全部杀掉。随后又坑杀了已经交出武器的2万太平军降兵。

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苏州杀降事件”。

“常胜军”的指挥官戈登听说杀降之事后,暴跳如雷,提着枪去找李鸿章决斗……,因为当初郜永宽等人与清军的第一次沟通就是与戈登,戈登认为自己受了骗。

李鸿章此举虽然不地道,但朝堂上下并没有对此表示异议,他也用一句话打发了戈登:阁下的“骑士精神”岂能付之于此等不忠不义之人!?

李鸿章虽然与西方列强签订了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把自己钉在了耻辱柱上,但他杀四王的做法却值得称道。

叛徒人人得而诛之!

1 阅读:15

史说新读

简介:喜欢历史,正能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