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骈,字千里,出生于神策军世家,其祖父是唐宪宗时的南平郡王高崇文,著名的晚唐军事家。高骈的一生,在唐懿宗时统兵打过党项及吐蕃,唐僖宗乾符二年(875)移镇西川,又打过南诏,王仙芝、黄巢起义军转战江南时,又多次击败起义军,可以说是晚唐时期的朝廷消防员,一向是哪里紧急就上哪里,但就是这么个人,最后却成为了唐朝东南半壁江山的彻底葬送者。
唐僖宗像
安史之乱后,藩镇开始广布于天下,尤其是经过唐代宗、唐德宗两朝的扩建,等到唐宪宗时天下已经形成了元和四十八镇的态势。放眼天下,已经很难找出一个没有设置藩镇节度使的地方了。不过,相较于动辄称王称霸,另立旗帜,逼得皇帝下罪己诏的河北三镇、中原藩镇,以镇海军(今江苏镇江)节度使为代表的东南藩镇一直属于军事实力不强,比较听话的藩镇,在史书上几乎难以找见他们大规模叛乱或威逼朝廷的记载甚至被史学家称之为“财源供给型藩镇”,他们不仅不对抗朝廷,还一直为朝廷的存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拱卫着唐王朝。但事情在唐僖宗干符六年(879年)发生了变化。
这一年,在中原惨遭各路藩镇轮番掠杀的黄巢义军终于抗不住了,开始率军南下,准备向敌人的薄弱地带进军。有鉴于此,唐朝认为需要派一员猛将坐镇江淮,加强东南的军事实力,于是战功卓著的高骈被任命为横海军节度使。一开始高骈遣将领张璘、梁缵多次击败了黄巢,迫使黄巢不得不转由浙江逃向广州。广明元年(880年),在广州得到修养补充的黄巢义军再度北上,准备杀向中原,目标直指腐朽王朝的心脏——长安。高骈又担负起了阻击义军北上的重任,但此前多次击败义军的高骈这次骄傲了。五月,义军在信州(今江西上饶)用诈降之计击毙高骈部将张璘,高骈所部损失惨重。七月,义军成功飞渡长江,迅速杀向洛阳,此后的义军的事就众人皆知了。
义军转战路线
其实在黄巢义军以诈降之计击败高骈后,高骈所部仍然具有一定战斗力,完全可以再战,唐僖宗也多次下诏高骈出兵,但高骈自此一败后,就是不出兵,不仅不出兵,在义军北上所过之处,高骈所部不是弃城就是投降,总之就是不打了。这标志着唐朝对以横海军为代表的东南藩镇彻底失去了控制。在这里我们不探讨究竟是什么让高骈对唐朝的态度突然来了个180°的大转弯,只论这种做法带给唐朝巨大的灾难。
首先,黄巢义军一路杀向长安,沿途如若无人之地,唐朝首都长安不仅再一次遭受蹂躏,连唐朝最后在关中的军队、地盘、钱财也被扫荡一空,自此唐朝彻底成了一个空架子 。
其次,最听话的东南藩镇也因为高骈的到来,加速了地方独立,直至彻底不再听唐朝的命令。
可以说没有高骈这样一个强势人物的到来,东南可能还会继续当一个听话的藩镇,但历史不容假设。
不过,唐朝的背叛者——高骈也没有一个好下场,在随后的五代十国初期,他就因争权夺利被自己的部下毕师铎所害,连同其子侄四十余人,“同坎(坑)瘗(埋)之”。
游击
写历史严谨些,橫海军应当是沧州一带
江湖说事 回复 04-16 22:27
抱歉,应该是镇海军,谢谢您的提醒
罗斯威尔事件
公公来监军害人啊
『慢』@节奏
是乾符不是干符
江湖说事 回复 04-17 12:18
谢谢,打字时出了错
阊阖门下行走
与唐僖宗千里的骂战极为精彩。
UC网友19xxxx1532
杨行密捡个大便宜!
UC网友74xxxx8190
万里驱兵过海门,此生今日报君恩。回期直待烽烟静,不遣征衣有泪痕。
UC网友38xxxx8394
自以为是的东西
凯旋1818
不想好好做忠臣良将,想成仙。活该被半仙骗
朱峰
那为啥高频反水??
UC网友84xxxx2439
晚节不保
德西特空间
我想知道他那首满架蔷薇一院香为何能入选《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