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爆发后,无论是唐军还是叛军都先后爆发了大量的内部冲突。唐朝方面有马嵬驿之变、有唐肃宗镇压永王李磷(长安十二时辰里的永王原型),叛军方面则更为残酷、频繁、血腥,先是安禄山本人死于其子安庆绪之手,安庆绪后又死于安禄山部将史思明之手、史思明又死于其子史朝义之手。频繁的内乱严重削弱了叛军实力,致使史朝义接盘时,叛军就已经处于穷途末路的状态了,没过几年史朝义实在走投无路选择了自缢,其部下将其头颅献于唐代宗,历时近八年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叛乱已经平定,那么安西北庭军又将何去何从呢?
回不去的驻地安史之乱后的唐朝
公元755年暨天宝十四载年底的时候,唐朝将朔方、河西、陇右边军大量内调,平息安禄山叛乱,致使西北边防虚弱,吐蕃趁唐内乱一步步侵占了陇右、河西诸州。至德元年(756年)十二月,吐蕃陷陇右所辖的(今青海湖边)威戎、神威、定戎、宣威、制胜、金天、天成等6军及石堡、百谷、雕窠3城,同时又陷鄯、武、叠、宕4州。宝应元年(762年)至广德元年(763年),又先后取秦、渭、洮、临、成、河、兰、岷、廓9州。自此,中原通向西域的河西走廊被完全切断,安西北庭军再也不能回到西域了,如果要回去只能再次打通河西走廊,然而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既没有这个实力、也没有这个精力来完成打通河西走廊的重大任务了。
西门之屏障正所谓得陇望蜀,乘着唐朝内乱,吐蕃拿下了近百年以来梦寐以求的陇右、河西等地,自然想要继续扩大战果了。公元763年暨唐广德元年十月,也就是安史之乱平定当年的年底,吐蕃就以20万军队乘势长驱直入,逼近长安,当时的唐军主力仍然在关东(潼关以东)平叛前线,关中兵力匮乏,唐代宗也只能仓皇向东出奔至陕州,跑到了潼关以东地区,吐蕃军队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了长安。逃到陕州的唐代宗随即令关东军队勤王。
鄜坊和邠宁的大致位置
在此之前,唐朝统治集团已经意识到了随着平叛战争渐入尾声,防范吐蕃势力的进一步入侵将是一个重点,于是在彻底完成平叛之前就已经任命白孝德为鄜坊节度使,将其所率的安西北庭军移驻鄜州(长安以北)。等到吐蕃侵入长安后,马璘所部的安西北庭军也从河西驻地移防关中,辗转战斗于凤翔等地。公元764年暨唐广德二年,在诸军合力收复长安后,皇帝任命白孝德为邠宁节度使,白孝德所率安西北庭军移驻邠州(长安西北方向),同年唐朝任命马璘为安西北庭行营节度使,两年后,白孝德“以家难去职”,由马璘接任邠宁节度使。自此,安西北庭军全部屯驻邠州,后又移驻泾州,在完成回师中原的平叛任务后,安西北庭军又担负起了防御唐朝最大对手——吐蕃的重任。
最后的消亡“吾属为国家西门之屏十余年矣。始居邠州,甫营耕桑,有地著之安。徙屯泾州,披荆榛,立军府,坐席未暖,又投之塞外。吾属何罪而至此乎!——资治通鉴
公元776年暨唐大历十一年,马璘去世,朝廷以行军司马段秀实权知节度事,第二年正式转正为行营节度使。但在建中元年二月(公元780年)因得罪了唐德宗朝的宰相杨炎,被朝廷召回长安,改由朔方的李怀光兼任安西北庭行营节度使。消息一到安西北庭军驻地,群情激愤。将士即发出以上资治通鉴记录的“怨言”,并在行营留后刘文喜的带领下拒不领命,唐德宗旋即选择了以武力镇压安西北庭军。当年五月在李怀光等各部唐军的联合进攻下,安西北庭军被唐朝镇压,刘文喜被杀。随后唐朝以原泾州牙军兵马使姚令言为留后,实际掌控安西北庭军。在朝廷多路大军的联合围剿下,刘文喜等带头起事的将领虽然被杀,但安西北庭军和唐朝的梁子算是结下了。
泾原大致位置
公元783年暨唐建中四年,以泾原军(原安西北庭军被镇压后的余部)为主力的“乱军”杀入长安,驱赶了唐德宗,史称“泾原兵变”。再往后的历史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了,兵变士兵再次遭到以神策军李晟部为主力的各路唐军联合围剿,被唐朝残酷镇压。公元784年暨唐兴元元年,唐朝以李晟兼任安西北庭行营节度使,李晟率神策军至泾州,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诱杀行营主要将领田希鉴等二十余人,并将神策军与剩余安西北庭军混编。自此,安西北庭军彻底走入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