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要想像东汉群雄、唐末藩镇一般割据一方,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朝廷权威的彻底丧失一般的观点是认为黄巾起义和安史之乱造成了朝廷权威尽失,但其实这些战乱主要是缔造了一个大环境背景,或者说是一个导火索,并不代表朝廷权威已经尽失,地方势力已经敢于对抗中央朝廷,已经走向了割据之路。例如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曹操、刘备、孙坚都是在平定黄巾起义后自动裁撤军马,接受朝廷封赏做官去了,刘备在裁撤兵马后,迟迟未等到封赏,甚至还用上了拦路伸冤的法子,如果当时的朝廷已经一点权威都没有了,他们还会这么干吗?所以,黄巾起义并没有使朝廷权威尽失,安史之乱亦然。
唐末藩镇割据图
相比黄巾而言,安史的叛变因为属于统治集团内部的背叛,因此对中央朝廷权威的打击更大,但彻底造成汉末、晚唐朝廷权威尽失的却另有其事。这就是汉末的董卓进京和唐朝的泾原兵变。汉末的董卓进京,使天下人明白了,乱世已到,看似高高在上的什么皇帝、什么太后,原来只要手里有兵马,就可以想废就废、想杀就杀;唐朝的泾原兵变使大家明白了,原来拥立一位新皇帝并不需要多大的实力,只要有几千人就足够了,高高在上的朝廷完全就是个空架子。这些事才是对朝廷权威最大的打击,因为这些事将中央朝廷的虚弱完完全全暴露在了天下人面前,是这些人将皇帝最后的遮羞布也扯了下来。正所谓“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只有朝廷权威尽失,人们才知道现在干“坏事”不用担心被惩罚了,人们才敢跟着各路“野心家们”争霸天下,否则谁又会放弃投靠现成的政权,去干未知的冒险事业呢?但朝廷权威尽失只是割据的前提条件。
具备一定的人气威望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一声枪响推翻了200余年的满清王朝,但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革命军推选出来的都督却是对革命毫无功绩的黎元洪。
公元190年(东汉初平元年),十八路关东义军正汇聚在函谷关以东,准备讨伐倒行逆施的董卓,但这只义军的首脑既不是当时官阶最高的冀州牧韩馥,也不是后将军袁术,而是当时仅仅是一个渤海太守的袁绍。
影视中的袁绍形象
袁绍和黎元洪能当上领导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当时他们都是各自队伍中人气威望最高的人。要割据一块地盘就需要先汇聚一支队伍,要汇聚一支队伍就必须要有个核心领导人,那么面对队伍中成千上万的人,大家凭什么就要听你的呢?这就需要平时的人气威望了,武昌起义的临时指挥吴兆麟当时只是新军第八镇工程营左队的一个队官而已,说白了,除了他身边的少部分人谁又认识他呢?起义军中队官、排长得多的去了在起义中大家功劳也难分高下,凭什么就要听你的呢?所以这个时候原本就是高级军官,还不算太反动的黎元洪就被推举出来了。同样的袁绍能当关东义军盟主靠的也是“四世三公”积累下的人气威望。因此能割据一方的人还必须是具备一定人气威望的人才行,否则没人服你,也没人会跑来跟你混。刘备就是个典型的反例,看刘备这一生,大多数时候都是在投奔别人,例如公孙瓒、袁绍、陶谦、刘表,甚至还投奔过曹操,但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不断地投奔过程中,尤其是投奔曹操后在许昌觐见了汉献帝,认了亲戚,把这皇叔的名分算是坐实了,名望越来越高,后期才逐渐有人加入队伍,改变了之前“武不过关张赵,文不过简雍孙乾”的窘境。
掌握一直武装力量这大概是所有人都能想到的一个必备条件了,古代掌握武装力量割据一方的,成因大概有三类,一类是本来就是朝廷中的封疆大吏,手握军政大权,一看天下形势不对,关起门来就割据了。这种是割据里算是最简单的,例如秦末的赵佗,东汉的刘焉父子、刘表就是这方便的典型。
另一类就是本来就是武将,握有军权,但没有财政、行政等权力,但这些人手里有枪啊,一看形势不对就直接把上级宰了,自己当土皇帝,这类也属于比较简单的,在唐末藩镇割据中屡屡发生的骄兵悍将斩杀朝廷派来的节度使就属于这类。
刘备像
第三类就是纯属白手起家的了,例如刘备,这一类往往是最难的。那么白手起家的一般要怎样才能走向事业的巅峰呢?请关注本号,我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