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百年对手——唐吐拉锯战(二)

江湖说事 2020-04-27 14:51:36

公元705年暨唐神龙元年正月的一天,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联和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左羽林将军李兴宗等,以武则天男宠--麟台监张易之、司仆卿张昌宗意图谋反为由,率领禁军冲入皇宫先是诛杀张易之、张昌宗二人,随即包围长生殿,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李显为君。武则天迫于形势不得已于次日命太子李显为监国。第三天,禅让。第四天,李显正式复位。二月初四(3月3日),复国号为唐,武周时代终结。历史上把这次政变称之为“神龙政变”,又因张柬之等五人后被封王,故而也称“五王政变”。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郭沫若评价武则天执政时期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诚然,终武周一代,虽然武则天为了保证自己的执政地位稳固而大搞酷吏政治(周兴、来俊臣)、男宠政治(薛怀义、张易之、张昌宗)以打击忠于李唐的文官武将,也冤害了如黑齿常之等一批能将,致使军队战力受到一定影响,但天下总体上还是保持了平稳,尤其是在对吐蕃的战事中,安西四镇虽然多次易手,但最终武则天还是收复了安西四镇,成功的转交给了下任皇帝——唐中宗李显。

唐安西地图

自大非川之战失利后,唐朝失去了安西四镇,但又于公元673年夺回,公元677年又失去,公元679年裴行俭又收复,公元687年再失去。唐吐双方在西域反复拉锯数十年,不相上下,一直到公元692年暨武周长寿元年局势出现了变化,武则天以王孝杰为武威道行军总管,率军于当年冬天击败吐蕃,收复安西四镇并于龟兹重新设置了安西都护府。这次最大的不同是,为了打破安西四镇反复易手的困局,武则天不顾群臣反对,毅然增加安西四镇驻军3万,安西四镇从此具有了一支颇具规模的常驻军。后又于公元702年,在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置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专门以应对突厥等天山以北游牧民族的袭扰,使安西都护府可以集中力量在天山以南方向上应对吐蕃。自此,安西四镇归于大唐,一直到唐玄宗时再无反复。

这一时期河陇—青海方面的情况也出现了好转。公元694年,刚刚收复了安西四镇的武则天乘胜命王孝杰又转战河陇青海战场,王孝杰倒也不负众望于当年在青海湖附近的冷泉击败了入侵的吐蕃军,但两年后的公元696年,王孝杰又于素罗汗山败于吐蕃论钦陵之手,唐吐双方仍然是陷入拉锯战之中。事情的转机是出现在了公元699年,这一年,由于吐蕃内部权力斗争的原因,吐蕃赞普“器弩悉弄”逼死了吐蕃名将论钦陵,而论钦陵之子论弓仁则携带其部族投奔了武周,吐蕃内部的权力斗争严重影响到了前线的战事,此后武周先后于公元700年、公元702年有凉州都督唐休璟于洪源谷、茂州都督陈大慈于茂州先后大败吐蕃入侵兵马,迫使吐蕃赞普器弩悉弄开始谋求和平。

唐军作战想象图

武则天退位后,由于之前武周对吐蕃的战事取得了巨大优势,因此在公元707年暨唐神龙三年三月,吐蕃摄政太后没禄氏,派遣使者悉薰热到唐朝进贡,并向唐中宗请求联姻,中宗应允。该年四月,唐中宗李显命金城公主,和亲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唐朝和吐蕃之间又开始了一段短暂的和平时光,准确来讲也不能算是完全和平,只能说是对抗相对减弱的时期。

此时的唐朝和吐蕃两个政权都陷入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之中。吐蕃方面,由于吐蕃赞普器弩悉弄突然死于征伐南诏的征途之中,继任赞普赤德祖赞以冲龄之年岁继位,国内多有妄图乘机夺权者。从公元705年开始,大臣岱仁巴农囊扎、开桂多囊叛乱于那拉山,西南的属国尼婆罗、悉立也发生了叛乱。唐朝方面,唐中宗李显复位后,相对于武周后期,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利斗争愈演愈烈,以武三思为代表的武氏一党,新崛起的韦后、安乐公主一党、太平公主等各种党派为了争权夺利,宫廷政变不断、连唐中宗李显也被暗害致死。因此,双方都需要一个时间来解决内部的问题,而一旦内部的权力问题解决完毕,新的,更大规模的战争正在前面等待着这两个政权。

入藏路线

公元710年,金城公主正式嫁到了吐蕃。可惜的是,文成公主和亲尚保持了三十余年的和平,但金城公主和亲不过四年,由吐蕃赞普的宰相坌达延率领的十万吐蕃兵就与唐将王晙、薛讷在大来谷、长城堡等地进行大规模会战,据史书所载,唐军大败吐蕃,吐蕃军“相枕藉而死,洮水为之不流”。

此时的唐朝在经历了武周后的唐中宗、唐睿宗时期的韦后之乱、太平公主之乱等大量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后,权力已经集中到了最后的胜利者——唐玄宗李隆基手中。继位的李隆基改元“开元”,历史上大唐的全盛时期正式拉开了序幕。欲知李隆基将怎样应对吐蕃,请添加关注,我们继续分解。

2 阅读:244
江湖说事

江湖说事

冷眼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