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兰妈谈育儿
“妈妈,有人说我坏话”
“妈妈,我的衣服脏了”
“妈妈,我该怎么办,现在要做什么”
…
邻居阿伟,今年29岁,是十里八村出了名的妈宝男
除了每天在被窝里睡觉,其它什么事情都由妈妈罩着
眼看着就要到了三十而立的年纪,在阿伟的身上也是完全看不到主见坚强、果敢责任,甚至连拼搏的上进心都没有
回望过去很多年,阿伟在邻里亲戚的介绍下相亲了不少次,可没有一次是成功的
这是因为阿伟虽然是一个成年人,但他始终有着不肯脱离母胎的巨婴感
特别是相亲时的口头禅:“我妈说”、“我妈说”,让原本还算温馨的场合瞬间变得冷场
心理学家武志红直播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当你遇见还没有脱离子宫的共生关系时,记得要早点远离”
而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阶段后,父母也要学会有技巧地退出,否则将会很容易毁掉孩子
这不是危言耸听
有一位妈妈,她家里的那个孩子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
听说,这个男孩七个月了,不刷牙、不洗脸、也不理发
那妈妈能照顾到什么程度呢
因为男孩比较胖的原因,妈妈每次都要到厕所里看孩子有没有把屁股擦干净
一晃14年过去了,这种“共生”关系肯定是不健康的
举一个比较形象的例子
如果你的孩子30岁了,看起来胡子拉碴的样子
然后孩子往那一坐,父母就介绍说“这是我家宝宝”
又或者,你带着一个27岁孩子去饭店吃饭
孩子看了看桌子上的饭菜,然后嘟囔着嘴巴说:“这是什么呀?我不想吃这个”
妈妈又说:“宝宝,那你自己再点几个喜欢的菜”
想象一下,听到这种感觉是不是会觉得鸡皮疙瘩掉一地呢
最重要的是,如果父母一直把你的孩子当成“宝宝”去看待,那么孩子就会把自己当成“宝宝”去认知
人生就是在不断成长,不断认知、并不断改变自己的角色,孩子到了什么年龄段也应该接受什么样的角色改变
01
孩子过了3岁后
继续“共生”只有坏处
一个生命的到来,往往是一个家庭的情感转折点
朋友的女儿,是一个四岁半的小姑娘
本以为孩子过了3岁之后会比较好养,可如今孩子已经四岁半了
只要是和妈妈在一起,那就不是一般的“瞎闹”
每天早上去幼儿园上学,不管妈妈有多忙、时间有多紧促,女儿都缠着让妈妈带她去吃早点
如果妈妈拒绝了,那接下来就是躺在地上放赖的震耳欲聋哭声
那架势,简直就是“你不按照我说的做,就把你磨得什么也干不成”
看着别人家孩子都已经开始独立,父母干什么只需要打声招呼、约定好时间就可以很愉快,而自己的女儿呢,什么事都好说,唯独“妈妈离开这件事”没得商量
女儿依赖妈妈,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
可当一个孩子过度依赖母亲,甚至到了“不按自己说的做,就开始耍赖的唯我独尊”地步时
我们就要思考:“过度依赖的本质就是一种负面能量”
放眼现在的小朋友成长,很多孩子跟朋友的女儿一样,即便是到了5岁、10岁还依然很粘人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3岁以后是自立形成阶段,如果还总是依赖着父母就很容易形成病态共生关系”
而所谓的“病态共生”呢,其实就是一种影响孩子规律成长的干扰存在
比如,妈宝男、妈宝女经常说的口头禅:“我妈说,我妈说”,就是属于自立缺乏下的“情绪巨婴”
像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始终认为自己生活在妈妈的襁褓下,他们遇到事情会懒于思考、更懒于行动,总认为“一切有妈妈就够了”
很明显,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阶段后,如果不离开父母多一些自立能力锻炼,在对父母的庇佑和过度依赖下,孩子会失去更多变优秀的机会
毕竟,每一个孩子都是完全独立的个体存在,他们不需要和父母共生,更无需生活在别人的包办、安排下
都说:“优秀先自立”,不想孩子在各个方面都落后于他人,孩子过了3岁之后就要学会慢慢退出
要知道,3岁后的幼儿园阶段,是孩子步入社会、建立自我的第一步
这个阶段多鼓励孩子社交,让孩子勇敢地走出“介绍自己”、“展示自己”的重要一步,你会发现从小不惧社交、不怕苦难的孩子,他们长大后更容易迈出成功人士的步伐
02
亲子关系亮红灯
那是没有明确界限感
每一个孩子刚出生的时候,他们对自己父母的依赖性都是特别大的
但随着后期年龄的逐渐增长,特别是孩子慢慢形成独立意识后,这种依赖性将会在不同观念与差异下慢慢被削减
当然,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也是有相对性的,如果孩子对父母产生依赖性的时候,而父母也恰恰在潜意识当中依赖孩子,那依赖情节下孩子始终是很难走出独立的
王女士有一个3岁大的女儿,今年本该到了上幼儿园小班的年纪
可王女士却并不打算送女儿上学
她认为,孩子晚一年上幼儿园会更容易适应环境,也不容易被欺负
于是,在本该入学的年纪里王女士选择让孩子晚一年上学
本以为,女儿知道可以在家里多陪妈妈一定会特别开心
没想到,女儿知道“不能上幼儿园”后气呼呼地对着王女士口出恶语
一句:“臭妈妈,我讨厌你,为什么不让我上幼儿园”,直接让王女士心凉了半截
面对小丫头的强烈排斥,王女士还是不厌其烦地解释说:“宝贝,妈妈是舍不得你,今年不上学就可以多陪妈妈一年,那样不好吗”
女孩听后更生气了,对着妈妈就开始捶打:“不好,一点也不好,我才不要在家陪你,讨厌死了”
这件事过后,让王女士抑郁了很久
她不能理解,为什么之前和自己关系那么好的女儿,如今留她在家多“玩一年”就遭到如此嫌弃
其实,严格来说,并不是孩子嫌弃和父母在一起,而是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阶段之后,需要自己的社交、更渴望更多社交
如果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父母“舍不得”、也“不放心”让孩子去幼儿园,那时间一长,对孩子的过度依赖就会从心理层面形成不健康的“共生关系”
特别是父母离不开孩子、舍不得孩子,而孩子又渴望得到自由的情况下,那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就会很容易频繁亮起红灯
王女士和她的女儿就是如此
在没有经历“晚一年上幼儿园”这件事情之前,母女俩之间的关系可谓是彼此离不开的相互依赖,可当王女士阻碍了女儿的自由后,一切就发生了改变
之前,每天像个狗皮膏药粘着的女儿,突然间就觉得妈妈不香了,不愿意讲话、也时常选择性对话
比如,家里爷爷奶奶跟女孩讲话时会特别热情,但凡是听到妈妈的声音就会画风一转地扭头不搭理
看着女儿对自己的冷淡,王女士不由感叹地说出:“儿大不由娘呀”
孩子长大后就跟父母生疏了,从根本来说,每一段亮红灯的亲子关系都是缺乏界限感
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阶段,他们就该有自己的社交圈子
如果父母总是霸占着孩子,这个不让做、那个也不让碰,在过度掌控感下孩子会越来越压抑,和父母之间的距离也会越来越遥远
所以,当你发现亲子关系“亮红灯”时就要及时反省,不要再事事对孩子掌控了
试着给孩子选择自由的权利、也试着让自己放宽心一些,你会发现,当我们选择相信孩子能做好某件事时,他们就有创造价值的无限力量
这就是信任的力量,也是孩子在界限感下完成的自信能力
03
避免“病态共生”
就要学会有技巧退出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教育警言:
“儿大要避母,女大要避父”
其实,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孩子到了三岁之后父母就应该要保持界限感了
相传在古希腊神话里,有一个名叫爱烈屈拉的公主,当她知道母亲和其情人合谋杀父亲后心生怨恨,替父亲报仇的强烈决心最后杀害了母亲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爱烈屈拉之所以会因为父亲而杀害母亲,这就是小女孩从小对父亲的深情专一,潜意识里也有一种取代母亲地位感的心理愿望
特别是女孩到了性器官发育阶段,当她发现自己和父亲不一样时就会心生怨恨,甚至还会嫉妒母亲占有父亲的爱
这就是属于共生关系里的病态扭曲
主要形成的病态原理,也是在于对某一段关系的过度依赖
这就是恋父情结的由来,被称为伊莱莎情结,还被称为性心理上的倒错
如果孩子在3~6岁时没有形成正确的关爱教育,是很容易在心理依赖下让孩子逐渐产生病态心理
包括“恋父嫌母”、“拒绝婚恋”、“埋冤嫉恨”等等
所以,孩子过了三岁以后,想要避免孩子和父母走上“病态共生”的关系,就需要在一定年龄段培养和孩子之间的界限感
特别是3~6岁这个阶段,不管是小女孩还是小男孩,我们和孩子之间的病态共生关系遏止,就需要从保持边界感开始
比如,孩子上幼儿园后会形成独自午睡的习惯与观念,趁着这个阶段和孩子分床睡,就是有技巧退出的边界感
当孩子能够完全适应“分床睡”后,你会发现曾经总是跟在我们身后委屈巴巴小朋友,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慢慢长成一个有独立意识、还特别坚强的大朋友
从“小朋友”成长为“大朋友”,这是每一个孩子必经的成长历程,为人父母不要心疼、更不要觉得没有必要
从养育的长久生长来说,我们是希望孩子坚强独立、果敢有理想,还是希望霸占着孩子形成病态的共生关系,其中的厉害关系、和孰轻孰重自然是一目了然
那么,关于孩子3岁以后继续和父母保持“共生关系”只有坏处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