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大将军为最高军事统帅,位列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之上,常加“录尚书事”衔,掌控军政决策,实权凌驾皇权。其职权包括统率全国军队、制定战略、任免将领,甚至干预朝政与皇位更迭(如梁冀废立三帝)。大将军多由外戚垄断(如窦宪、何进),凭借太后或皇后势力上位,形成“外戚专权”核心。其府署(大将军府)可自辟僚属,形成独立权力体系。然而,权力过度集中常引发与宦官集团的生死博弈(如窦武、何进均死于宦官之手),成为东汉中后期政治动荡的主因。大将军的兴衰集中体现了东汉“外戚-宦官-士族”三方角力的独特政局,最终加速了王朝的崩溃。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东汉时期的各位大将军。
1、窦宪单纯的就军事功绩而言,窦宪是比肩西汉霍去病的人物,霍去病有封狼居胥,窦宪有勒石燕然。
窦宪是东汉外戚权臣,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人。其妹为汉章帝皇后(窦太后),凭借外戚身份步入权力核心。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窦宪被任命为大将军,成为东汉首位正式获此职位的权臣,统领全国军事,权势远超三公。
永元元年(89年),窦宪率军北征,联合南匈奴、羌胡等部,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追击至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刻石记功,史称“燕然勒铭”。此战重创匈奴主力,迫使北匈奴西迁,汉朝北方边疆得以稳固,窦宪因功封冠军侯。

窦宪
有如此大功后,窦宪开始变得骄横跋扈,他以大将军身份“录尚书事”,掌控朝廷人事任免与军政决策。其弟窦笃、窦景等皆居要职,家族党羽遍布朝野,甚至干预皇帝废立。他的一系列骄纵就连汉和帝的统治亦受其压制。因此在永元四年(92年),汉和帝联合宦官郑众发动政变,收窦宪大将军印绶,改封冠军侯并遣其回封地,途中迫令自杀,窦氏一族遭清算。
2、邓骘邓骘是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东汉外戚重臣。其妹邓绥为汉和帝皇后(邓太后),邓氏家族因外戚身份崛起。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邓骘被任命为大将军,总揽朝政,成为东汉中期最具影响力的权臣之一。
汉安帝年幼即位,邓太后临朝听政,邓骘以大将军身份“录尚书事”,主导军政决策。任内联合太尉张禹、司徒徐防等士族,稳定朝局。

邓骘
永初年间,羌族叛乱频发,邓骘主张收缩防线,放弃凉州(今甘肃一带),集中兵力守卫三辅(关中地区)。此举虽引发争议,但短期内缓解了军事压力。邓骘辅政期间,推行轻徭薄赋政策,削减宫廷开支,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邓骘家族权倾一时,其弟邓悝、邓弘等皆封侯并掌禁军,门生故吏遍布朝堂。然其权势依附于邓太后,永宁二年(121年),邓太后病逝,汉安帝亲政后,宦官李闰等人诬告邓氏谋反,邓骘被罢免大将军职,封地遭削夺,最终与子邓凤绝食自尽。
3、梁商梁商是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人,东汉外戚重臣,其女梁妠为汉顺帝皇后。梁商出身官宦世家,早年以谦逊谨慎闻名,汉顺帝永和六年(141年)被任命为大将军,成为外戚集团的核心人物。
梁商任大将军后,虽掌军政大权,但注重平衡外戚、士族与宦官关系。他举荐贤才如李固、周举等士人入朝,试图缓解朝堂对立。梁氏一族权势日盛,但梁商主动限制子弟横行,曾惩处违法家仆,并告诫子侄“盛满必衰”,试图避免重蹈窦宪覆辙。

梁商
梁商虽位列大将军并“录尚书事”,但其权力受制于顺帝与宦官集团。他虽无暴虐之名,却未能阻止梁氏家族向权臣蜕变(其子梁冀后成跋扈权臣)。梁商执政期间,东汉朝局短暂趋稳,但外戚专权本质未变,为后续梁冀乱政埋下隐患。
永和六年(141年),梁商病逝于大将军任上,谥号“忠侯”。汉顺帝为其厚葬,但梁氏一族在其死后迅速失控,梁冀接掌大权,终致“梁氏之祸”。
4、梁冀梁冀是东汉外戚权臣,大将军梁商之子。其妹梁女莹为汉桓帝皇后。梁商病逝后,梁冀于汉顺帝末年(约145年)接任大将军,掌权近20年,成为东汉最跋扈的权臣之一。
梁冀先后操控汉冲帝、质帝、桓帝三朝。质帝因称其“跋扈将军”被毒杀,桓帝由其扶立,朝政皆决于梁冀。梁冀以大将军兼“录尚书事”,独揽军政大权,家族子弟遍布州郡,门客党羽横行朝野。官员升迁需向其行贿,甚至匈奴、西域使节亦受其控制。此外他还强占民田、广建园林,府库珍宝堪比皇室。其妻孙寿亦干政,二人并称“梁孙之乱”,苛税暴敛致民怨沸腾。

梁冀
延熹二年(159年),汉桓帝联合宦官单超等发动政变,派兵围困梁冀府邸,迫其自杀。梁氏一族被诛,家产抄没达30亿钱,相当于东汉半年税赋。梁冀专权标志着东汉外戚专权达到顶峰,其暴政加剧社会矛盾,促使桓帝依赖宦官集团,开启“党锢之祸”。其覆灭虽短暂遏制外戚势力,却未改东汉政治衰败之局,王朝加速走向崩溃。
5、窦武窦武是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外戚重臣。其女为汉桓帝皇后(窦妙),汉灵帝即位后尊为太后。建宁元年(168年),窦武被任命为大将军,成为外戚集团的核心人物。
窦武任大将军后,联合太傅陈蕃等士族领袖,试图铲除以曹节、王甫为首的宦官集团。他举荐李膺、杜密等被“党锢之祸”打压的名士,意图革新朝政。后来窦武奏请窦太后罢免宦官职权,并计划捕杀曹节等人,但因奏章泄露,反遭宦官抢先发难。

窦武
窦武以大将军“录尚书事”总揽朝政,但其权力依赖窦太后,且缺乏军事果断,未能有效压制宦官势力。建宁元年(168年)九月,宦官曹节挟持汉灵帝,诬告窦武谋反,调兵围攻大将军府。窦武率部抵抗失败,自杀身亡,家族遭灭门,牵连千余人。宦官集团借机扩大“党锢之祸”,东汉政局进一步失控。
6、何进何进是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东汉末外戚权臣。其妹何氏为汉灵帝皇后(何太后),中平六年(189年)灵帝驾崩后,何进被任命为大将军,总揽朝政,成为东汉末期最具实权的外戚人物。

何进
灵帝死后,何进联合士族袁绍等人,拥立外甥刘辩为少帝,挫败宦官蹇硕改立刘协(汉献帝)的图谋,独掌京城兵权。何进以大将军身份统领禁军,联合士族势力,策划铲除以“十常侍”(张让、赵忠等)为首的宦官集团,但因何太后反对而犹豫不决,最终听信袁绍建议,召董卓等边将入京助威,反致局势失控。中平六年八月,张让假传太后诏令诱何进入宫,于嘉德殿前将其刺杀。
何进之死引发洛阳大乱,袁绍率军屠戮宦官,董卓趁机进京废少帝、立献帝,东汉名存实亡。何进谋诛宦官本欲挽救朝纲,却因策略失误引发军阀割据,成为东汉崩溃的直接导火索。
7、袁绍袁绍是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人,东汉末群雄之一。出身“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早期任司隶校尉、渤海太守等职。建安元年(196年),袁绍被曹操控制的汉廷封为大将军,成为名义上最高军事统帅,但实际割据河北,与曹操对峙。
初平元年(190年),袁绍被推举为关东联军盟主,联合诸侯讨伐董卓,虽未彻底击败董卓,但确立其天下名望。199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兼并幽、冀、青、并四州,成为当时最强割据势力,拥兵数十万,控制黄河以北。

袁绍
袁绍任大将军期间,虽名义上尊奉汉室,实则自立门户,设幕府掌控军政。但其统治依赖豪族支持,内部派系争斗激烈(如审配与郭图之争)。建安五年(200年),袁绍在官渡之战中败于曹操,精锐尽失,两年后病逝,势力被诸子分裂,终为曹操所灭。
小结:
东汉的这些大将军们,窦宪首开先例,北击匈奴勒石燕然,却因擅权被汉和帝诛杀;邓骘辅政轻徭薄赋,却因依附太后终遭宦官构陷。梁商虽谨慎制衡各方,其子梁冀却专权二十载,毒杀质帝、废立三帝,最终被桓帝联合宦官铲除,抄没家产震惊朝野。窦武、何进欲除宦官却反遭反噬,前者引发二次党锢之祸,后者引董卓入京直接导致汉室崩解。袁绍虽为名义上大将军,割据败于曹操,标志军阀时代开启。这些权臣多凭外戚身份上位,通过大将军府构建独立权力体系,与宦官、士族形成生死博弈。其兴衰贯穿东汉中后期,权力恶性循环最终瓦解王朝根基,深刻揭示了“外戚擅权-宦官反扑-士族抗争”的政治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