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IgA肾病新药如雨后春笋,可把膜性肾病朋友们羡慕坏了,纷纷问我:
“膜性肾病有什么新药?”
不得不说,在此之前,IgA肾病比膜性肾病更加缺药。
膜性肾病好歹有激素、免疫抑制剂可用,虽然副作用多,但好歹有治愈的希望。
而IgA肾病呢,只有最严重的那一小撮患者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是利大于弊;普通的大多数IgA肾病,没有对因的、能治好的药物,只有一种延缓药物(RAS阻滞剂),目的不是治好,只是为了推迟尿毒症的到来时间。于是很依赖于中医,可好中医又少。
很容易理解IgA肾病新药为什么多,因为没有对手,该病的治疗方案就是一张大白纸,所以新药研制起来很简单,对手只是安慰剂,你只要有点效果,就是独步天下。
而膜性肾病呢,新药的对手太多了,需要和激素、免疫抑制剂这些传统的「猛药」进行PK,你得把环磷酰胺、环孢素、他克莫司等等这些劲敌全都赢了。人家既然被称为猛药,就不会轻易败下阵来,所以膜性肾病的新药就少。
少也不是没有,比如随着指南更新,利妥昔单抗被指南推荐为膜性肾病的一线药物,最近使用利妥昔单抗的肾友越来越多。
本文的主角——利妥昔单抗:

那么和传统的激素、免疫抑制剂相比,利妥昔单抗有什么优势?它是怎么战胜环磷酰胺、环孢素的?
咱们不能因为利妥昔单抗是靶向药、比传统药物贵一点,就以此它是好药。咱老百姓挣钱都不容易,钱花了得知道为什么而花、能花出什么结果,对吧?
所以我们今天就来看看,推动利妥昔单抗进入《KDIGO肾小球肾炎指南》的这项试验:MENTOR试验(利妥昔单抗或环孢素治疗膜性肾病试验),是什么结果。
这项试验,是世界排名第一的医院——梅奥诊所做的,设计严谨、对照合理、结果明确,2019年在全球排名第一的全科医学期刊《新英格兰》上一经发布,就把各国专家的目光牢牢吸引住了,第二年(2020年)就被写进了指南。
简单说下试验背景
在利妥昔单抗之前,膜性肾病经历了三代的治疗方案:
1、上世纪最早应用的激素(甲泼尼龙)+苯丁酸氮芥,副作用大,效果中等偏下;
2、后来的激素+环磷酰胺,副作用仍然比较大,效果中等;
3、进入新世纪后,开始应用的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环孢素、他克莫司),副作用中等,效果较好,复发率稍高。
三者对比下来,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环孢素、他克莫司)整体上有点优势,于是这次利妥昔单抗选择的PK对手,就是环孢素。
随后开始进行MENTOR试验
利妥昔单抗或环孢素治疗膜性肾病试验,共纳入130位膜性肾病受试者,要求尿蛋白高于5g,随机平均分为利妥昔单抗治疗组、环孢素治疗组。
试验目的,是比较利妥昔单抗与环孢素在膜性肾病治疗中的有效性、安全性,主要的观察终点为:
1、部分缓解率(1年的尿蛋白降幅超过25%,出现预后改善)
2、完全缓解率(1年的尿蛋白降至0.5g以下,达到安全范围)
3、长期缓解率(2年的完全或部分缓解率)
4、不良反应发生率
分组与干预:利妥昔单抗组(65例):静脉输注(第1天和第15天各1000mg),6个月后对部分缓解者重复给药。
环孢素组(65例):口服环孢素(3.5 mg/kg/d),分两次服用,6个月后对部分缓解者继续治疗6个月。
研究结果
短期疗效:
1年时的部分缓解率:环孢素组为52%,利妥昔单抗组为60%(这一项并没有明显差距,毕竟短期疗效是环孢素的强项)。
1年时的完全缓解率:环孢素组为0,利妥昔单抗组为35%(这一项利妥昔单抗胜)。
长期疗效:
2年时的缓解率:利妥昔单抗组保持在60%,环孢素组则降至20%(这一项利妥昔单抗胜)
安全性:
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利妥昔单抗组17%,环孢素组31%(但没有达到统计学差异,也就是说这个区别有可能是外界干扰产生的,经验告诉我们二者的不良反应差不太多)。
结论:
相对于此前被认为效果最好的环孢素,利妥昔单抗优势明显。
我们可以看到,环孢素的优势,在于短期内使尿蛋白得到一个不大不小的降幅,显效的患者也是比较多的(52% vs 60%)。(当然本试验要求纳入的患者较为严重,显得二者的缓解率都没那么高,其他免疫抑制剂处理这种棘手患者会更低;放宽到所有膜性肾病的话,缓解率达到70%以上还是经常能见到的)
而看完全缓解率,也就是尿蛋白大幅下降到安全范围,环孢素就难以办到了(0%),而利妥昔单抗在短期内做到了大概三分之一(35%);
停药以后的长期缓解率,非常关键,这方面环孢素只有20%,利妥昔单抗为60%——利妥昔单抗停掉后一年,缓解率没有下降。这方面确实令人眼前一亮,也促成了利妥昔单抗进入指南的速度如此之快。
最后要说的
可能有肾友觉得,即便是顽固性蛋白尿,60%的缓解率也不太满意。实际上对于膜性肾病,我们不会单药治疗,联合用药可以显著提升缓解率,当然不止60%.
其实我们在十多年前,便已经开始小规模应用利妥昔单抗了。当时也没有指南,全球都没有指南,只有欧美的零星几个成功案例。我们就按照利妥昔单抗的作用机制,以及可能发生不良反应风险、防控办法,小心翼翼地进行。
当时心里怕吗?当然怕。这可是把B细胞清零,体液免疫全失啊!我们民营医院,经不起重大事故,这和国营医院不一样,稍有差池就前功尽弃了。
但是我们认为,靶向B细胞是一个可靠的机制,未来是一个有前景的发展方向;而且很多膜性肾病患者,顽固性的蛋白尿和水肿得不到缓解,眼睁睁地看着向尿毒症进展,怎么忍心干看着?
其他疾病可以转院,但我们作为专业治疗慢性肾脏病的医院,遇到对口的患者还要转院吗?世界上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我们就用什么。有不良反应风险可以接受,可以采取预防措施;但有方法却不用、让患者白白受苦不可接受。
好在一路走来,是有患者出现过不良反应,但都不大;而效果则经常令患者惊奇,还是实现了显著的患者获益。
我到现在仍然坚信,慢性肾脏病医疗技术不应该、也不会止步不前,创新一定能带来更好的肾脏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