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扇子中有一种特殊的扇子,它不用来扇风引凉,而是由左右侍者相持为帝王或者皇后障尘遮日,这种扇子逐渐发展成一种仪仗,称作仪仗扇。在古装电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帝后出行时,太监或宫女,手执长竿羽扇,站在帝王后侧作遮护状的场面,十分富丽堂皇。
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中就反映了仪仗扇使用的场面,在图卷右半侧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是为全图的焦点,宫女们手持华丽的仪仗扇,将画中的衬托的唐太宗面目俊朗,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与威严的唐太宗形成鲜明的对比。
《步辇图》
除此以外清代画家焦秉贞所作的《历朝贤后故事图》之一也展现了宫女手持仪仗扇的场面,用以烘托主人的身份高贵和威严之感。
仪仗扇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逐渐成为礼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唐代之时还建立了专门的“索扇”制,杜甫在他的《秋兴》诗句“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麟识圣颜”,便形象的反映了这种索扇制度。所谓的“索扇”就是指用扇子作为屏障,遮蔽皇上的龙颜,防止臣下的觊觎窥视,“索扇”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皇帝与臣子之间的距离,增加了皇帝的神秘和威严。
《历代贤后故事图》其一
因唐代创始的“索扇”制度顺应了封建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所以自李唐以来,被历朝历代所继承,直至晚清皇朝灭亡为止。
在故宫博物院就藏有一柄名叫剔红宫扇的仪仗扇,不过并不是用于行进队伍中的,而是陈设于宝座间,置于宝座两旁。这件宫扇制作于乾隆年间,乃羽毛所制,经过常年使用后羽毛脱落,清末时期曾经进行修复过。扇面图案是绘制而成,红雕漆花叶形须弥式底座,面下高束腰,上下雕刻仰俯莲花瓣。座面上红雕漆象驮宝瓶,寓意“太平有象”。宫扇杆下端插入宝瓶之中,扇面下端与宫扇杆结合部位用铜制作,铜叶上镶嵌玉制磬纹、双鱼纹,寓意“吉庆有余”。
剔红宫扇 故宫博物院藏
扇子已经和中国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既是摇动生风、避暑纳凉的物件;又是文人墨客们挥洒才情的艺术载体;又是新婚之时,新娘掩面、新郎却之的美好;又是彰显帝王权威的重要工具,简单的扇面上是人间的离合悲欢、是先哲的智慧与感悟,毕竟人间烟火色,最抚凡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