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列国志(三)海东盛国,渤海靺鞨

漫步经鑫 2025-02-14 14:31:28

东北是微缩版的中原,今天我们要看到的这个民族,起步比契丹要晚,但拿到了开挂的剧本。迅速进入部落联盟阶段,又获得天降红利,完成集权国家的建立,创造了二百多年的灿烂文明。

一、粟末靺鞨,起于浮萍

靺鞨,祖源是先秦肃慎。汉晋称挹娄,南北朝为勿吉,隋唐称靺鞨。逐渐形成七个部落:粟末、黑水、白山、伯咄、安居骨、号室、拂涅。各部自治,一些臣服于高句丽,一些臣服于突厥,此时的靺鞨只是名称,连部落联盟都没有。

唐灭高句丽后,靺鞨开始内部兼并。最终形成以粟末部为主、兼有靺鞨其他残部、以及高句丽余部的渤海,和由十六个部落组成的黑水靺鞨。

渤海国统治东北二百二十九年被契丹灭国后,居住在黑龙江以北的黑水靺鞨向南迁徙。亦如当年的渤海,慢慢形成自己的势力,并改名为女真,灭契丹开启金国一百一十九年的统治。后来又改名为满洲,创立清朝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

二、营州之乱,返回祖地

公元668年,总章元年,高句丽被唐灭国后,东北地区的政治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依附高句丽的各民族四散奔走。靺鞨诸部中发展最先进的粟末部,一路南下到当时东北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营州(辽宁朝阳),营州成为多民族、各势力交汇的枢纽。

公元696年,万岁通天元年,营州之乱爆发,不久李尽忠死后部族联盟瓦解。靺鞨族中两位酋长乞乞仲象和乞四比羽带领部族一路东迁,到太白山东北、奥娄河一带建居驻地(吉林敦化)。

武则天先用安抚政策,封乞乞仲象为震国公、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四比羽拒绝受封。武则天改抚为剿,命玉钤卫大将军李楷固、中郎将索仇率军围剿,斩杀乞四比羽。此时乞乞仲象已过世,其子大祚荣收敛乞四比羽残部,再次迁徙。

三、天门岭之战,渤海开国

李楷固率军一路向西对大祚荣紧追不舍,大祚荣在天门岭(辽宁清原)设伏,大败武周军,李楷固单骑逃走。此时天降红利,契丹和奚人投靠突厥,因而阻绝武周进剿大祚荣的道路。于是,大祚荣率部再向东折返,来到桂娄故地、据东牟山,筑城居之。

公元698年,圣历元年,大祚荣在今吉林敦化建立震国。随后遣使通好突厥,向南扩张至新罗,向北扩张至黑水靺鞨,地方二千里,编户十余万。

李显时期,发现震国已经悄悄做大,且连年征讨可突于,已无法再清剿大祚荣。于是派御史张行岌安抚,大祚荣派儿子到唐做人质。公元713年,先天二年,李旦遣郎将崔䜣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自此,对外不再使用靺鞨名号,改用渤海,开始对唐朝贡。

四、兄弟二心,祸起萧墙

公元719年,开元七年,享国二十一年的大祚荣过世。李隆基遣使吊祭,册立大祚荣嫡子桂娄郡王大武艺袭成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大武艺其人如何?活脱脱一个东北小霸王。《新唐书》记载:斥大土宇,东北诸夷畏臣之。

开元十年,黑水靺鞨首领倪属利稽到唐朝贡,李隆基诏其为勃利州刺史。开元十四年,黑水靺鞨再朝贡,李隆基诏其地为黑水州,部落酋长为都督,唐设长史监之,赐都督姓李氏,名献诚。此时黑水靺鞨的势力范围南接渤海,东部和北部为大海,西部抵室韦。南北袤二千里,东西一千里。

大武艺发掘黑水靺鞨跟渤海离心离德了,对下属说:黑水靺鞨是从我们这里借道南下与唐联系的,从前到突厥示好都是先与我商议一起去,现在他去唐沟通竟然不告诉我,李献诚是要与唐一起南北夹击我。

于是,大武艺派弟弟大门艺、舅舅任雅统兵北伐黑水靺鞨。大门艺曾经在唐做过人质,开元初年才回到渤海。此时意识形态的洗脑效果显现出来,大门艺谏言:黑水靺鞨刚向唐请官,我们就去讨伐,是背叛唐。唐是大国,人众兵强,是我们的数万倍。一但与唐结怨,是自取灭亡。当年高丽全盛时,有三十万军队,不服唐与其作战,结果灰飞烟灭。如今我们渤海数倍少于高丽,千万不可背叛唐。大武艺不听。

大门艺领兵到黑水靺鞨边境再次上书劝谏,大武艺改派哥哥大壹夏统兵,准备处死大门艺。大门艺一路逃到唐,被封为左骁卫将军。大武艺遣使诉说罪状,要求诛杀大门艺。唐回复:大门艺远道来投,杀了不仁义,已经将他流放发到岭南恶地。并把渤海来使马文轨、葱勿雅扣留,另派使者回复。

实际上,大门艺被送到安西,但此事被鸿胪寺少卿李道邃、源复泄露给渤海。大武艺又上书说:大国应该以诚信示人,怎么能骗人呢?无奈,唐处理泄露消息的官员,让大门艺暂时去岭南。

开元二十年,大武艺派大将张文休率军从海上进攻登州刺史韦俊。李隆基派大门艺领幽州兵进攻,又派太仆卿金恩兰出使新罗,督军进取渤海南部。这次老天没站在渤海一边,渤海军队遇到极端天气,大雪一丈多深,士兵冻死过半,无功而返。

大武艺怨恨不已,派刺客在东都洛阳天津桥上刺杀大门艺,可惜大门艺格挡住刺客,李隆基令河南府抓住刺客,全部处死。五年后,大武艺去世,其子大钦茂继位。

大钦茂在位五十六年,是渤海统治时间最长的君主。天宝末年,大钦茂迁都上京龙泉府。公元762年,宝应元年,李豫诏渤海为国,册封大钦茂为王。

五、渤海中兴,励精图治

公元818年,元和十三年,渤海国第十位王大仁秀掌握国家权柄。因他的励精图治,渤海国被称为“海东盛国”。初登王位的他已不再年轻,按辈分,他是上一代国王大明忠的叔父。正是因为沉稳老成,更善于冷静分析局势,西部契丹不好打,西南河朔三镇打不得。开疆拓土最佳目标就放在拳打黑水靺鞨,脚踢东南新罗。《新唐书》记载:仁秀颇能,开大境宇。

领土范围方面。渤海国达到历史全盛阶段,设置五个京都、十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东到日本海、西抵伊通河(吉林长春)与契丹为界、北至黑龙江下游与黑水靺鞨为界、南以泥河(朝鲜金野江)与新罗为界,地方五千里。

渤海国的发展瓶颈随之到来,通过边界可以看出:北部边界是渔猎区、西部边界是游牧区、南部边界是贫瘠山区、东部边界是大海。从地理角度看,坐拥东北三大平原的渤海国,拓展的最优解是华北平原。但摆在眼前的是河朔三镇,如果不能进一步提升国力打出去,渤海国未来只能被锁死在东北平原上。

内政改革方面。大仁秀规范王位继承制度,结束上六代王继位内斗状况。官员制度、职权内容高度模仿唐朝。设置五个京都加强地方管理:肃慎故地为上京龙泉府(黑龙江宁安渤海镇)、上京之南为中京显德府(吉林延边和龙西古城)、沃沮故地为东京龙源府(吉林珲春八连城)、獩貊故地为南京南海府(朝鲜咸镜南道北青土城)、高丽故地为西京鸭绿府(吉林临江)。

经济贸易方面。以上京城龙泉府为中心开辟六条贸易商道:鸭绿朝贡道、长岭营州道、扶余契丹道、南海新罗道、北方黑水道、龙源东南滨海的日本道。贸易出口:太白山之菟、南海之昆布、栅城之豉、扶余之鹿、鄚颉之豚、率宾之马、显州之布、沃州之棉、龙州之紬、位城之铁、庐城之稻、湄沱湖之鲫、九都之李、乐游之梨。

0 阅读:8
漫步经鑫

漫步经鑫

用心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