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86年,老子骑着青牛到达函谷关。同年,吴王夫差开始修建邗沟,这被视为京杭大运河的祖源。最初的运河服务于军事,无论运粮还是运兵,漕运无疑优于陆运。而作为经济发展设施,还要再等一千年后的隋唐,毕竟,此时的经济文化中心还是在北方。
公元311年,西晋经历了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后,北方正式进入五胡十六国时代,汉人开始衣冠南渡,一直到南北朝结束,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将近300年的时间里,中原经济、文化中心第一次南移。
此时,隋朝的南北物流周转开始需要大量漕运。隋唐时期都城在中原腹地,所以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形成北到北京、南到杭州的“人”字型运河。采用将以前开发好的小段运河和新挖运河连接在一起的方式,形成洛阳到北京的永济渠,洛阳到杭州的通济渠、邗沟、江南运河,长安到潼关的广通渠。
从隋朝开始,漕运成为经济命脉,朝廷税收、粮食、丝绸、盐铁铜通过运河南来北往,保证社会经济的运转,漕运的物流速度快、安全系数高。
到了元朝海运开始发展,其优点是运量更大、速度更快,从刘家港出发,到刘公岛登陆,从通惠河直到大都。但缺点更明显,只能点对点,不能带动沿岸经济。
元朝末年,重新开发漕运,由于其政治中心是大都,运河不需要拐到中原,所以将“人”字型裁湾取直改为南北向的“一”字型。这就是我们今天熟悉的京杭大运河,从北京起,经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
济宁扼守元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中段,是整条水道地势最高处,为了解决水源问题先后采用引黄济运、汶泗济运、泉水济运、设置水柜等措施。在枯水期把周围河水、湖水注入运河,丰水期把水引出去保证通航。明朝曾采用汶上县老人白英的建议,在今汶上县南旺镇修建南旺分水工程,建水闸四十九座,解决会通河地势问题,在我国水利史上此举可与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工程相媲美。
济宁的任城区是元明清三朝管理运河的衙门所在地,现今还有大运河故道,保存的较为完整,让我们还能追忆当年的繁华。城区南部曾是运河码头,保存较好的临河街区是竹竿巷,也是济宁的一张城市名片。古代的竹竿巷是经营竹编、土产、杂货的手工业作坊区,前店后厂、下店上居,是当时山东最大的竹器市场。
随运河而来的还有各地的文化,至今在任城区还能看到黄家街基督教堂、潘家大戏楼、吕家宅院。还有两个因运河而产生的美食,一个是甏肉干饭,济宁有中华第一甏的美称,它是南北风味的交融。另一个是中华老字号玉堂酱园的咸菜,它是苏州一位姓戴的商人在乾隆四十五年于济宁创办,也是南北风味兼蓄。
任城区城北有一段金代的济州城墙,下面还压着西汉的城墙,可谓历史悠久。济宁市博物馆院内有一座古代的铁塔寺,遗存一座九层铁塔,高22.5米,是北宋时期为求子还愿而建。博物馆后街不远有一座慈孝兼完坊,建于乾隆二十一年,三楹四柱雕刻精细。金石爱好者都知道中国汉碑半济宁,这里遗存的碑刻也是一绝。
热闹了一千多年的大运河疲惫了,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席卷江南数省,阻断南北交通线,贸易、军粮、税收皆不能达京师。江南税收开始尝试票号途径,至此,漕粮折银,运河失去最大功能。清光绪二十七年,大运河的重任宣告结束,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