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列国志(二)饮马辽河边,契丹部落联盟

漫步经鑫 2025-02-14 14:34:51

一个体量弱小政权怎样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夹缝中生存,且逐渐壮大?

从六世纪末到十世纪初的契丹政权,不断在突厥和唐朝之间横跳。完美展现怎样朝秦暮楚的取利,又有天降军事猛人带领部族顽强前行。

一、契丹八部,内附于唐

契丹是东胡的一支后代,这个称呼在北魏时期开始使用。最初臣服于突厥,公元621年,武德四年,契丹酋长孙敖曹和靺鞨酋长突地稽遣使访唐,是的,就是后来的唐蓍国公,一代传奇突地稽,不过今天的主角不是他。

两年后,契丹大贺氏部落联盟的第一位君长咄罗向唐朝贡。贞观二年,第二代君长摩会降唐。贞观十八年,李世民伐高句丽时,契丹助唐,第三代君长窟哥被封左武卫将军。

公元648年,贞观二十二年,唐在契丹境内设置松漠都督府,管理契丹诸事宜,窟哥为左监门大将军、松漠都督,赐李姓。

到此时,契丹用了二十七年时间,先向唐朝贡、再助唐灭高句丽、最后接受封官设府,成为唐政治上的一部分。松漠都督受营州都督节制,松漠都督由历任契丹君长担任,营州都督由唐朝官员担任,契丹自治权是比较大的。

此时契丹的政治体制是部落联盟形式,各部落共同选取一位大酋长名为君长,管理整个契丹。契丹一共八个部落,唐将八部各设成一州:达稽部为峭落州、纥便部为弹汗州、独活部为无逢州、芬问部为羽陵州、突便部为日连州、芮奚部为徒河州、坠斤部为万丹州、伏部为匹黎、赤山二州。

目前,契丹北边是室韦,南边是唐管理东北的枢纽营州(辽宁省朝阳市),东边是刚被打崩的高句丽,不过很快渤海国就会填补这里,西边是世仇奚,再往西是曾经的大哥突厥。而契丹八部共有兵力四万三千人,处在这样一个民风彪悍的四战之地,部族还有明天么?

二、营州之乱,崭露头角

营州就像八卦炉,炼出多位改变历史进程的人物。“无上可汗”李尽忠、“渤海高王”大祚荣、“光烈皇帝”安禄山、“中兴第一”李光弼。之所以营州如此特殊,归因于这里是唐在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多民族混居,也是地理上的战略要冲,英雄都是复杂环境下淬炼出来的。

契丹第三位君长窟哥的孙子李尽忠,为右武卫大将军、松漠都督。酋长孙敖曹的孙子孙万荣,为右玉钤卫将军、归诚州刺史。李尽忠是孙万荣的妹夫。彼时营州都督赵文翙与各部落关系极差,互相积怨已久。公元696年,万岁通天元年,契丹境内饥荒,赵文翙不予赈给。于是,李尽忠与孙万荣杀赵文翙,攻陷营州。

李尽忠自号无上可汗,命孙万荣为大将,率数万人进逼崇州,俘虏讨击副使许钦寂。武则天听闻大怒,将李尽忠更名为李尽灭,孙万荣更名为孙万斩。名字改得就很霸气,李世民叫天可汗,那我李尽忠就叫无上可汗,誓要压你一头。武则天这边就是直接骂人了,尽灭、万斩,恨到骨子里了。可以看出,武周与东北少数民族关系其实也是表面上好,从赵文翙的所作所为能看出一斑。

于是,武周开始第一次进剿契丹。武则天命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又命左鹰扬将军曹仁师、金吾大将军张玄遇、右武威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二十八将围剿孙万荣。双方交战于西峡石黄獐谷,武周军大败,张玄遇、麻仁节被俘虏。

唐军进攻平州失利,武则天又命右武卫大将军建安王武攸宜为清边道大总管,招募勇士再剿契丹。孙万荣袭击檀州,清边道副总管张九节招募数百死士抵抗,孙万荣败走。此时李尽忠病死,突厥默啜从背后袭击契丹。孙万荣收拢散兵,重整军队,命大将骆务整、何阿小攻入冀州,杀冀州刺史陆宝积,劫掠数千人。如果这时孙万荣注意到张九节和邻居突厥就不会有后面的危险,可惜这次上天示警,只被当做暂时失利。

武则天听闻李尽忠已死,开始第二次进剿。命夏官尚书王孝杰、羽林卫将军苏宏晖率军十七万与契丹战于东峡石谷,唐军又败,王孝杰战死、苏宏晖弃甲而逃,契丹屠幽州。随后武攸宜出兵战契丹,再败。

很快,武则天开始第三次进剿。命右金吾卫大将军河内郡王武懿宗为神兵道大总管、御史大夫娄师德为清边道大总管、右武威卫大将军沙吒忠义为清边中道前军总管,率兵三十万讨伐契丹。面对屡战屡败的武周主力,孙万荣非常轻视。

不料,神兵道总管杨玄基率领奚人再次从背后偷袭,契丹大败,何阿小被擒,骆务整、李楷固投降。孙万荣重整残部与奚人开战,被奚四面围困,孙万荣大溃,退败路上又被张九节埋伏。孙万荣带着家奴轻骑从潞河东逃脱,十分疲惫,在树下休息时,被家奴斩首。张九节将孙万荣人头送回东都洛阳,契丹部崩溃。武攸宜凯旋,武则天大赦天下,将年号改为神功。从这个年号可以看出,武则天已多么重视契丹。

营州之乱只持续了十三个月便被平息,武周亦是惨胜。

契丹兵力有限,本族主力只有四万,外加一些靺鞨、奚人组成联军。大体量打小体量,人家即便战力堪忧,却可以无限补充兵员。武周组织大战役三场、小战数场,契丹主力就在一场场战斗中被消耗,但无法补充,因为就这点人口基数,生产生活条件又生不出更多的人。

另外,此时的契丹仓促起兵,却不善于做统战工作,老东家突厥、西边的邻居奚人在营州之乱中都从背后偷袭,哪怕争取不了邻居的支持,也要诱之以利保障后院的安全。再者,孙万荣最后竟是被身边家奴给斩首的,头颅被张九节送到东都洛阳,明显是被策反了,历史上类似事件屡见不鲜,做大事一定要善待身边人。

对于营州之乱,武则天先后派出梁王武三思、建安王武攸宜、河内郡王武懿宗,是想让武氏宗族建功的。可正面战场连连失利,不仅让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轻视武周,也让国内反武支持李唐的势力蠢蠢欲动,西汉初年的故事似乎又要重演一遍。

三、暗中生长,渤海祖源

插播一条旧闻,就在契丹与武周打的昏天黑地时,从营州逃出的粟末靺鞨君长乞乞仲象正带着部族向东进行着长征,后在太白山之东北、奥娄河一带落脚,即今吉林敦化。还没等休养生息,消息传来,孙万荣被杀,契丹溃败。投降的契丹将领李楷固被封左玉钤卫大将军、骆务整被封右武威卫将军,正带着唐军截杀本族契丹,连战连胜。

不久,李楷固引兵来剿粟末靺鞨,粟末靺鞨新任君长大祚荣带领靺鞨与高丽联军,在天门岭大败唐军,李楷固只身逃走。正巧此时契丹投靠突厥,唐军无法过境再来剿靺鞨。

大祚荣得以喘息,一边交好突厥,一边于公元698年,圣历元年建立震国。

气运真的很重要,高丽灭国产生的地区权力真空、营州之乱吸引火力从而能聚拢部族、天门岭大捷巩固权力树立威信、当武周准备剿灭时的道路阻绝,这里少了一个环节的加持,大祚荣也绝无可能建国。

四、强臣弱主,四征可突于

公元714年,开元二年,李尽忠的堂弟李失活因为突厥默啜统治的衰落,被反突厥再次投靠唐朝。被封左金吾卫大将军、松漠都督、松漠郡王,将东平王外孙杨元嗣女封为永乐公主,嫁于李失活。第二年,李失活死,其堂弟李娑固承袭官爵。

此时契丹主力静析军的二号人物可突于,悍勇无比甚得人心,这让李娑固有了除去他的想法,但可突于率先下手,李娑固逃到营州求救。营州都督许钦澹带五百兵联合奚人首领李大酺合兵攻可突于,唐军大败,李娑固、李大酺战死。许钦澹畏惧,引兵退入榆关。

可突于立李娑固堂弟李郁于为君长,派遣使节向唐谢罪,李隆基封李郁于为松漠郡王,赦免可突于。不久,李郁于到唐朝贡,李隆基令慕容嘉宾之女为燕郡公主嫁李郁于,可突于随后也到唐朝贡,被封为左羽林卫将军。第二年,李郁于病死,其弟李吐于袭承官爵,仍娶燕郡公主为妻。

李吐于和可突于互生嫌隙,开元十三年,李吐于携公主逃到唐,被封为辽阳郡王。可突于另立李尽忠堂弟李邵固为君长。李隆基东巡,李邵固和各族酋长陪同,第二年被封为左羽林卫大将军、广化郡王,李隆基许东华公主嫁李邵固。可突于随后又到唐朝贡,中枢侍郎李元纮不接见,可突于怏怏而回。宰相张说评价可突于人面兽心,唯利是图,契丹人又很支持他,不对他以礼待之,他是不会再来了。

开元十八年,可突于杀李邵固,延续了十位君长的契丹大贺氏部落联盟就此终结,又延续十位君长的遥辇氏部落联盟从此开始。

李隆基相比之前的封官,又增加了和亲政策,这是比征战成本更低的手段。而对手换成了征战水平不亚于孙万荣,政治博弈手段更高的可突于。

对内,十六年间,可突于废立四位君长,除李吐于逃脱,其余三人皆不得善终。他掌控军事实权,却不做部落联盟的君长,这就已经超脱了大多数同时代部族的领导人。在他掌控契丹期间,无论是与唐发生冲突还是友好交往,总是先让君长去朝贡,摸清李隆基的态度后,再去请罪或者受封。

对外,表面上与唐交好,保持斗而不破的局面,用张说的评价就是唯利是图,一但唐的态度有所变化,他便不再朝贡。这十六年唐一直是怀柔政策,也是因为剿契丹的成本和收益不成比例,而且契丹随时又可以投靠突厥,扰乱东北地区。那为何不在可突于朝贡时斩杀呢?毕竟周边那么多藩属都在看着呢,真给定个罪名处决了,以后谁还敢来朝贡。

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可突于杀李邵固后立屈烈为君长,并胁迫奚人一同投靠突厥。杀君长是契丹内部事,反叛唐就不能再姑息了。李隆基命忠王李浚为河北道行军元帅兼河东道诸军元帅,以御史大夫李朝隐、京兆尹裴伷先为副元帅,率程伯献、张文俨、宋之悌、李东蒙、赵万功、郭英杰等八总管进剿契丹,开始一征可突于,但唐军大败。

开元二十年,李隆基又命礼部尚书信安郡王李祎为河北道行军副元帅,与幽州长史赵含章出塞击之,大破契丹,奚人投降,二征可突于以唐胜利告终。

开元二十一年,可突于复来,幽州长史薛楚玉、副总管郭英杰、吴克勤、邬知义、罗守忠率万骑及奚人与契丹战于渝关都山之下。可突于携突厥兵来,奚人恐惧散逃,邬知义、罗守忠战败,郭英杰、吴克勤阵亡,可突于斩杀唐军万余人。

从三征可突于可以看出,双方都做了调整。唐不再派宗室王领兵,而选职业将军统帅。可突于开始借突厥外援,说明契丹兵员又不足了。

随后,李隆基命张守珪任幽州长史,准备四征可突于。可突于听闻十分恐惧,张守珪在当时是很有名气的将领,后来他从基层提拔过一个叫安禄山的士兵。于是,可突于佯装归附唐,暗里勾连突厥。

此时契丹内部崛起以李过折为首的一股新势力,张守珪与李过折暗地联系,夜间突然围困可突于,斩杀可突于、屈烈及其党羽。开元二十三年,可突于的首级被送到东都洛阳,李隆基封李过折为北平郡王、松漠都督。可突于残党涅里偷袭李过折,屠其全家,这位涅里便是耶律阿保机的先祖,因果报应一直在循环。

如同四十年前的孙万荣一样,契丹的堡垒再一次从内部被攻破,部落联盟的松散弊端迟滞了契丹的发展。还要再经过漫长的一百七十年,一个耶律家的小伙子,将三平诸弟治乱、盐池宴杀七部酋长,最终废除部落联盟制度。

唐的体量再大,也终归有上限,府兵制已经跟不上帝国的步伐。李隆基自开元十六年就在试点募兵制,至天宝八年全面实行。同时为了适应边境战争的需要,又实行节度使制度。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节度使制度发展成集军、政、财于一体的怪胎,而中央禁军数量少且实力弱,从营州走出去的那位胖子成了三个藩镇的节度使,不久便开启了安史之乱。

五、神器易主,耶律登场

公元745年,天宝四年,可突于死后的十年。契丹君长李怀秀降唐,被封崇顺王、松漠都督,李隆基将静乐公主独孤氏嫁李怀秀。这一年,东亚地区契丹与唐两强的格局发生变化,回纥骨力斐罗灭突厥,建回纥汗国。随后,李怀秀杀静乐公主叛唐,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率军大破契丹。

天宝五年,李楷落被封为恭仁王、代松漠都督。天宝十年,安禄山为建军功,诬告契丹反叛,再集结幽州、云中、平庐、河东兵十余万,以奚人为向导,与契丹大战于潢水南岸,安禄山大败,死伤数千。

公元842年,会昌二年,回纥战败。契丹君长屈戍投降唐,被封云麾将军、守右武卫将军。此后契丹与唐无大战,而中原逐渐开始内乱,至遥辇氏第十位君长钦德晚年,其统治不力。公元907年,开平元年,迭剌部耶律阿保机废遥辇氏部落联盟,统一契丹诸部,自立为王。公元916年,贞明二年,耶律阿保机建契丹国,称大圣大明天皇帝。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契丹面临西边先是突厥后是回纥,南边是大唐,夹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首要是生存。刚上牌桌的契丹手里只有八个部落的松散联盟、四万本族士兵、以及半农耕半游牧生产的底牌。

能做的首先是两边下注,让两强互相制约,保证自己不被彻底剿灭,这种投靠只能根据时时情况,不断变化。

其次,要有足够保护自己的军事实力。先有孙万荣、后有可突于,他们都想改变不利的政治格局,无奈综合实力与大唐相比实在悬殊。但通过多次交战,也让大唐明白即便剿灭契丹也无法获得相匹配的利益,最终大唐选择的是成本最低的封官和亲,不主动出击的策略。

最后,要能熬得住活下去,契丹用了三百年的时间,西边熬没了突厥和回纥,南边熬没了大唐,等来了五代十国。周边的超级大国没有了,契丹才能有逐渐崛起的环境。

我们审视历史,是在看一个政权的兴衰废立么,他们都已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让书中的知识照进现实,从历史中获取一个企业,乃至个人的成长经验,才是我们读书的价值。

0 阅读:15
漫步经鑫

漫步经鑫

用心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