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因证据
1869年,DNA被分离出,取名核蛋白。
1919年,DNA被确定是由核苷酸组成。
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分子模型建立。
1958年,DNA的复制机制被提出。
终于,真核生物遗传机制真相大白:
DNA通过四种碱基——腺嘌呤(A)、胞嘧啶(C)、鸟嘌呤(G)和胸腺嘧啶(T)不同的排列组合,记录生物的遗传信息,在细胞分裂时完成复制,亦可通过无性或有性生殖传给下一代。
时至今日,基因工程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医学方面的应用已经极其广泛。
而在人类学方面,基因测序也给人类演化的进程提供了新的证据。
比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已经证明人的基因组跟黑猩猩重合度高达98.5%,甚至于99%。
这充分说明,人和黑猩猩有共同的祖先。
但这是正确的废话,人和鱼也有共同的祖先,只要追溯得够古老,人和地球上所有存在的、灭绝的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都来自“原汤”中,甚至不是一个真核生物,只是一个蛋白质片段。
所以,传达增量信息的说法是,人和黑猩猩有共同的近祖。
民科一点,干脆可以说:
大约600万年前,或者更早,赤道附近的非洲原始森林里,老黑的两个崽儿,大黑和小黑分家了,大黑继承了老黑的家业,小黑被迫外出闯荡。
很久很久之后,小黑的子子孙孙一代一代演化为了直立人,大黑的子孙一代一代还和大黑差不多,手长、腿短、毛发多。
又很久很久之后,他们相见了,在动物园里,只是一个在园外,一个在园内,坐不到一张桌子上,也很难产生共情。
得!人类历史六百万年,就这么说完了。但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2、都是为了混口饭吃
先祖还是黑猩猩那会儿,气候适宜,森林茂密,地上有草,树上有果,河里有水,水里有鱼,草下有根茎。
虽然大家伙生的多,但天上有巨鹰、猛隼,地上有猛虎、大蛇,蛇这玩意儿还会爬树,基于天敌的存在,黑猩猩种群的数量还算稳定。
丛林之中,危险时刻存在,但单单是衣食无忧就很让我们的祖先感到幸福了。
然而,谁都没意识到天在渐渐变冷了,不是秋去冬来那种,是地球层面、冰期来临那种。
也难怪,猿生不过十余年,而这一次降温周期大约是从距今5000万年前开始的。
1500万年过去了,南极洲的大高原上才偶尔会下雪、结冰。
但每天的日子都是单调的重复,时间过得很快的,又一百万年、一千万年、两千万年过去了。
设若祖先们交通方便,他们会发现南极洲和南美洲分开了,同时南极冰川开始加速形成。
地球板块的变化,也影响着洋流的变化。
变冷是根本的,但不是直接的。如今的平均气温,也不过比变冷前低那么两三度,体感上,甚至不需要多加条秋裤。
直接的是,原本的中部非洲开始变得干旱。这是致命的。
万物生长靠太阳,但任谁都离不开那口汤。茂密的热带雨林开始缩水,一部分转化为稀疏森林。
于是,分离发生了。
也许他们打了一架,胜利者继续占据雨林,失败者则到疏林里另谋生路。
也许并没有打架,而是雨林和疏林随机分布,且密林向疏林的转化也极其漫长,进而导致分离也特别人道主义地漫长。
祖先们一定还和黑猩猩交配,就像如今的城里人也能娶个乡下姑娘。
但终究,疏林里的生活环境和密林是大不相同的,一代代下去,类似城里人嫌弃乡下旱厕、打乡下来的城一代蹲不了马桶这种差异会逐渐积累。
而疏林与密林的距离,对于祖先来说,可不是城里乡下那么简单。
不管是黑猩猩,还是祖先,大概率是群居生活,他们的迁徙也符合“采集-狩猎”社群的移动规律。
对于一个三五十人的种群,方圆十公里的栖息地足够了,超出十公里,也许就是再也不见。
不过话说回来,非洲中部东西七千公里,也不是只有两个种群。
祖先们的种群迁徙着、和其他的种群邂逅着,彼此防范着、斗争着,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融合着。
整体上,演化将符合历史运动的规律,是螺旋上升的,是进三退二的。区别是主观能动性起一点作用,更多是被觅食驱动的。
3、人猿殊途
密林里地上有草,地下有根茎。
但当树上果子、鸟蛋充足时,祖先和黑猩猩的共祖是懒得下地挖土豆、红薯吃的,何况一旦下地,就多一分风险。
而随着气候变化,祖先们被迫进入疏林生活时,即便树果充足,祖先们也很难像在密林里一样轻松地从一棵树荡到另一棵树。
祖先们必须到地上去。
何况,疏林地区,林木稀疏,很难给种群提供充足树果,祖先们必须另谋途径——草本植物的种子和根茎进入了他们的视野。
于是环境决定了祖先们尽管仍保留着树栖的习惯,但也不得不在地面上花更多的时间用来移动或者觅食。
直立对先祖们来说不是什么难事。
英国肯特郡林姆尼港野生动物园一只叫安巴姆的黑猩猩因为能长期直立行走成了网红。
以此为证,很可能,祖先们和黑猩猩一样还在热带雨林时就具备了直立的能力,毕竟在树上如果能站起来,就能探到更高处的果子。
但相比雨林黑猩猩,先祖们在地面的时间更长,哪怕是出于偶然,直立乃至直立行走出现的机会都更多了。
自然选择要起作用了。
先祖们逐渐发现直立可以解放双手,移动起来似乎也更节省能量,消耗少而所获多,怎么看,站起来都是很划算的买卖。
于是,先祖们站得稳、走得远的在求偶中抢得了先机,自然也在基因复制中捷足先登。
如果说直立是早期人族的科学发现的话,黑猩猩和祖先的共祖是发现者,但祖先们进入了大规模使用层面,直立革命发生了。
环境也在变化,树木继续减少,热带疏林逐渐变成了热带草原,气候这只上帝之手仍然在推动着人类的进化。
4、准备好了去征服地球
上一节的脑洞演绎很费力,但先祖们走得要费力不知兆亿倍。
这里引用一点人类考古学的发现。
中非乍得的撒海尔人杜迈,生活在约六七百万年前。
肯尼亚土根山脉的原初人,又称千禧人,生活在约600万年前。
埃塞俄比亚的始祖地猿阿尔迪,生活在约440万年前。
埃塞俄比亚的南猿湖畔种,生活在约380万年前。
以上是,人猿揖别早期的几种人族成员。他们大多是树、地两栖,可以双足行走,但也很擅长爬树,脚趾像手一样可以分叉抓握。
这些人族成员,大概杜迈和千禧人是黑猩猩和先祖的共祖,阿尔迪或许和南猿湖畔种都是先祖的后代。
1974年,人类考古学家在埃塞俄比亚阿法地区发现了著名的南猿化石,也就是阿法南猿露西。
露西生活在约320万年前,考古对比,发现相比始祖地猿阿尔迪,他与南猿湖畔种更接近,或许湖畔种是南猿露西的直系祖先?
从千禧人到露西,已经将近300万年过去了,人类的直立行走进度条完成几何了呢?骨骼结构上,露西已经明显不同于黑猩猩,但露西和同时代的其他化石仍然显示:他们个子小、腿短、步幅小。
但已经很接近了。
非洲坦桑尼亚发现的莱托里脚印显示:大约366万年前的这群人,脚趾依然是分叉易于抓握的形态,但脚趾并排,有足弓,脚跟着地。
还需要临门一脚。
露西们还是个将军肚,大腹便便。另外化石显示,他们的肋骨架呈锥形,表明脏器尤其是食肠肥大。
这是不利于奔跑的,同时也是高能耗的。
好在,地上采集除了草本种子和根茎之外,还有意外之得——动物的尸体。
猛兽们仍然是疏林里的霸主,羚羊、野马是他们的食物,而猛兽们狩猎享用的剩余,成为人类肉食的新来源。
这一来源大概颇为可观,于是一些南猿们的膳食结构改变了:植食的比例降低,肉食比例升高。
肉食的能量密度高,善于获得肉食的人类就的食肠变小,更利于行走,更容易获得肉食。
原本被食肠消耗的能量被节省下来,饱暖思淫欲,南猿们开始更多地琢磨事儿了,于是,大脑容量开始增大了。
再后来,最后的猿人开始奔走如飞,不再满足于拾人牙慧,他们拿起了石头,他们开始分工协作,他们甚至开始学会利用天火。
以及为了奔跑,猿人演化出了广泛分布于全身的汗腺,帮助他们在奔跑中加快散热,增加续航力。
已经不能称他们为猿人了。人类学家给他们起了新的名字——直立人。
直立人已经准备好了从热带疏林走向热带草原,乃止走向世界。
说明
本文内容主要参考马来华裔唐史学者赖瑞和先生的《人从哪里来:人类600万年的演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