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全面了解一下黄帝

不明山人 2024-01-12 12:53:21

有请太史公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大抵是这样介绍黄帝的。

黄帝是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生下来就是个神童,长大了也没有点歪技能树,而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最终成了五边形神人。

成年黄帝,恰逢上古社会剧变之时,社会学上对应,或许就是氏族社会解体、部落社会形成之时,考古学上则迹近仰韶文化晚期。

当时的标志性大事件是“神农氏世衰”。

旧霸主日落西山,伴随着的是旧的国际秩序崩塌,各部落间打来打去,民不聊生。

然后,黄帝站了出来,修武练兵,准备重建国际新秩序。

炎帝部落也有这样的抱负,而且实力不俗,但由于推行霸权主义——“欲侵凌诸侯”,结果许多奉行独立自主政策的部落都来找黄帝主持公道。

黄帝不负众望,率领人族和兽族大军,在阪泉之野,与炎帝三次大战,终于打服了炎帝,成为跨部落盟主。

之后,黄帝又征兵于诸侯,向东夷的蚩尤开战,并于涿鹿之野擒杀蚩尤。

搞定了战力最强的蚩尤之后,黄帝当仁不让取代神农氏成为天下共主。

之后,黄帝巡行天下——包括北逐荤粥,又建立了基本的军事制度——云师,基本的监察制度——左右监,基本的官僚制度——“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

个人生活上,黄帝娶了嫘祖,生了俩儿子,一个叫玄嚣,一个叫昌意。

黄帝这一家四口相亲相爱似乎太和谐了?不太对劲。

有疑惑就对了,太史公还说,黄帝一共有25个儿子,其中14个得以为一方诸侯。

这才像回事儿嘛!私有制的初步发展,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对性资源的垄断。

好了,大体介绍完了。接下来我们姑且相信这是真的,看看会有多少问题。

基础问题

《五帝本纪-黄帝篇》带标点593字,有高中文言文基础的都会读,也基本能读懂字面意思。

但现在我布置一份课后作业,各位看看好不好回答。

少典是谁?

为什么是春秋战国风的公孙姓?

轩辕究竟是何含义?地名?氏族名?

简单介绍神农氏。

神农氏和炎帝什么关系?

蚩尤何许人也?蚩尤与炎帝什么关系?

阪泉之野在哪?涿鹿之野又在哪?这两者之间有没有联系?

荤粥是匈奴先祖吗?

风后、力牧、常先、大鸿分别何许人也?

左右大监是否有具体的人?

“获宝鼎”,鼎不是青铜器吗,黄帝哪搞得来?

嫘祖其人?

蜀山氏地望何处?

黄帝“居轩辕之丘”,“葬桥山”。轩辕之丘、桥山在哪?

对历史,我是民科。但结合我本科毕业的论文,我觉得这些问题够水好多篇本科毕业论文了吧。

这些问题有答案吗?标准答案肯定是没有的。

但《史记》三大辅导书——裴骃的《集解》、司马贞的《索隐》、张守节的《正义》,大部分是给了参考答案的。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这个版本,在注释部分把三家的参考答案罗列得很清楚,微信读书可以读。

我家藏的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简体横排版,注释也很全面,但没有电子版。

参考答案仔细看看,当然会收获满满。

另外,西北大学出版社搞出了一套《史记研究集成-十二本纪》,也就是把自古至今对《史记-十二本纪》的注释、看法全部罗列出来。

全套书560万字,单单《五帝本纪》就有66.2万字。

端的是集大成,坊间再也没有比这套书更全面的《十二本纪》参考书了。

往深里挖

太史公司马迁自己在《五帝本纪》篇尾,有一大段《太史公曰》,提到:

现在(汉初)的学者都讲五帝,但《尚书》就讲了尧,到诸子百家才开始谈黄帝,各种传说都有,乱七八糟。

不过,孔子的有关记载(《大戴礼记》)里,宰予曾经问过老人家五帝的事儿,老人家有些论述,但奇怪的是,后来的儒家却不大说这事儿。

插播解说:太史公言外之意是黄帝的事儿很难说清楚。

但太史公继续说了:

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黄帝到过的地儿我全去过;事关黄帝、尧舜的传说,父老乡亲们口口相传的故事和古文记载都对得上。

这么看,《春秋左传》、《国语》的记载,虽然说很简略,但应该都是有依据的。

所以,最后,司马迁还是郑重其事地写下了《五帝本纪》。

但太史公的迟疑,代表了一种对古史的看法,也就是疑古派。

对黄帝记载的怀疑,首先考古学上,甲骨文、西周青铜器铭文都没有黄帝的记载。

最早比较确定的记载,来自陈侯因齐敦,其上铭文:其惟因資扬皇考,绍练高且(祖)黄帝……

我努力辨认了下,大概是上图中黄色框内二字。目前,学界一致释为黄帝。

陈侯因齐,也就是齐威王田因齐。为什么称“陈侯”呢,根本原因在于田齐祖上是陈国的流亡公子。

齐威王田因齐生于公元前378年,卒于公元前320年,是齐国一代雄主,属于战国前期人物。

而古籍的记载,则最早见于《竹书纪年》。而《竹书纪年》,又有古本、今本真伪的争论。

是不是一脸懵。

我也懵。

对于《竹书纪年》的研究,已经不是水几篇本科论文了。

我的电子书架上有一套《竹书纪年考》,约130万字,是多少史学专家的呕心沥血之作。

看是一定可以看完的,但至今未决定看,实在是这与考古学一样,也是一个巨坑,轻易就能埋人一生。

扯远了,还回到疑古黄帝上来。

疑古发扬光大,归功于清朝的士大夫,手段是训诂学。

训诂学又是一个巨坑。

这一个巨坑很诱惑,但我还是决定只围观,不跳。

所以,怎么疑的,且不管。

杨宽老师的《上古史导论》,有论证过程,而论证结果是:

黄帝即皇天上帝,是天神的化身,且不仅仅是中原龙山文化之上帝,亦是山东龙山文化、屈家岭石家河文化之上帝及其他地区文化的上帝。

而帝俊、帝喾、颛顼、尧舜、少昊、太皞,据考证则分属不同文化的天神传说。

故杨宽老师语出惊人:黄帝即帝尧、即颛顼、即帝喾、即尧、即舜。

所以,又回到我常常提到的“共识”一词上。

氏族公社瓦解之后,中华大地各部落、各文化区系的融合,不是请客吃饭,不是温良恭俭让。

但不管因为什么原因,先祖们坐下来商谈部落和平、筹建国际秩序,最终是形成了共识的。

于是,各自曾经崇拜的祖先的形象,融合成一人,即是黄帝的形象,即是我们关于祖先的共同记忆。

再唠一刻钟

读书这事儿,一个重要的乐子就是链接,说人话即融会贯通。

前文提到黄帝25子。

复旦大学严实老师曾撰文《中国人的超级祖先》,最后得出结论,现今大约60%的中国男性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五大超级祖先的后代。

那么复盘父系氏族时代,则氏族长必然基本垄断性资源。

而氏族进一步演进为部落或部落联盟,则部落酋长与部落联盟长将更大范围地垄断性资源。

于是,最终导致了严实老师研究成果的局面。

这么说来,《五帝本纪》中,黄帝之外,其他四帝都是黄帝的后代,及至夏商周的始祖亦都是黄帝的后代,乃至战国诸雄、甚至匈奴人都可以追溯出华夏一系的祖先,决不能视为空口无凭。

接着说。

不知各位上学时候有没有混过社会,或者至少参与或被参与过霸凌?

我印象中,有这么个模糊的场面。

A和B闹矛盾,A摇人,B也摇人,人到齐,小树林,准备开片。

A1:唉,B1你看着有点眼熟啊,Ax你认识不?

B1:哦,那是我哥们儿。

A1:巧了,那也是我哥们儿。Ay你也认识吧?他跟Ax很熟。

B1:认识,认识,我们也熟。

得,大水冲了龙王庙,都是自己人,还打球,走走,去踢球儿!

河森堡在《进击的智人》里提及智人搞出语言后,一个重大作用就是通过“盘道”的形式,来解决了很多争端,进而减少了智人族群的内耗。

周夷王时,楚国国君熊渠喊出“我蛮夷也”,固然很有爽文男主的气质,到了,屈原在诗中还是吟哦出了“帝高阳之苗裔兮”。

自古以来,这江湖固然少不了打打杀杀,但最后还是要坐下来盘道!

所谓:军事是政治的延续。

3 阅读:168
评论列表

不明山人

简介:历史,不只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