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凌,并州(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郡(今山西新绛县)。出身于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从小就讲义气与豪侠子弟交往甚密,而且好饮酒,喜剑术,迷恋侠客,直到成年,才立志学习诗文,进步很快,令世人刮目看。由于他天性豪迈,不愿参加科举考试,后因门荫调补冀州衡水主簿。
王之涣在任衡水主簿时,父母都已去世。衡水县令李涤爱慕王之涣的才华将自己的三女儿许配给他。当时王之涣年已35岁,是一个已婚并且生有孩子的父亲,而李氏正是18岁的妙龄少女,比王之涣小17岁。婚后不久,王之涣才高气盛,受人诬陷攻击,愤然辞官归家隐居,自食其力,李氏安贫持家,不离不弃,跟着王之涣过了15年清苦的日子。后在亲朋好友的劝说下,再次入仕,任文安县尉,官职虽小,但是为官清正,关心体恤当地百姓,深受人民爱戴。谁料不久,王之涣竟染病不治身亡,终年55岁。
新旧《唐书》对王之涣均无传记,后人对他生平的一点了解,来自《唐才子传》中寥寥数语和清末发现的《王之涣墓志铭》,《全唐诗》存其诗六首,篇篇精华,其中《登鹤雀楼》和《凉州词》,更成为千古绝唱。
白日依山尽(图片来源网络)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夕阳西下、黄河东流,仿佛能听到远海的涛声。若要穷极千里之遥,尽收山河之美,那就再上一层楼吧。鹳雀楼,故址在当时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建在高阜上,共有三层,站在这座楼台上,前望可远眺莽莽中条山,下瞰可观滚滚黄河水,是唐代的游览胜地。王之涣此诗,寥寥20字,生动地描绘出“白日依山”、“黄河入海”之落日山河、苍茫壮阔之意境,更抒发了登高望远、极目骋怀的雄心壮志。
王之涣另一首名作《凉州词》,还引发出诗坛上著名的“旗亭画壁”的典故。旗亭,悬挂广告旗帜的酒楼。
玄宗开元年间,同为著名边塞诗人的王之涣、王昌龄、高适都在东都洛阳游学,他们经历相似,互相倾慕,成为很好的朋友。
有一天,冷风飕飕,微雪飘飘。三位诗人一起到酒楼去,赊酒小饮。忽然有梨园掌管乐曲的官员率十余子弟登楼宴饮。三位诗人回避,躲在不起眼的角落里,围着小火炉,且看她们表演节目。一会儿又有四位漂亮而妖媚的梨园女子,珠裹玉饰,摇曳生姿,登上楼来。随即乐曲奏起,演奏的都是当时有名的曲子。王之涣他们私下相约定:“我们三个在诗坛上都算是有名的人物了,可是一直未能分个高低。今天算是有个机会,可以悄悄地听这些歌女们唱歌,谁的诗入歌词多,谁就最优秀。”
旗亭画壁(图片来源网络)
一位歌女首先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就用手指在墙壁上画一道:“我的一首绝句。”
随后一歌女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伸手画壁:“我的一首绝句。”又一歌女出场:“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又伸手画壁,说道:“两首绝句。”
王之涣出名很久,自视甚高,可是歌女们竟然没有唱他的诗作,面子上似乎有点下不来,于是就对王、高二位说:“这几个唱曲的,都是不出名的丫头,”然后用手一指歌女中最漂亮、最出色的一个说:“到这位姑娘唱的时候,如果不是我的诗,我这辈子就不和你们争高下了。”三位诗人说笑着等待着。
一会儿,轮到那个梳着双髻的最漂亮的姑娘唱了,她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得意至极,揶揄王昌龄和高适说:“怎么样,土包子,我说的没错吧!”三人开怀大笑。
那些歌手们听到笑声,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走过来问询,王昌龄说出比诗缘由。歌女们施礼下拜:“请原谅我们俗眼不识神仙,恭请诸位大人赴宴。”三人应了她们的邀请,欢宴一天。
《凉州词》诗景恢弘广阔,壮观苍凉,诗风慷慨激昂,沉雄浑厚。此诗当时即被配乐传唱,流传甚广,后人甚至将其评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凉州词(图片来源网络)
据说到了清代,慈禧太后也非常喜欢《凉州词》。一天,让一个书法很好的大臣把《凉州词》为她题写在一把扇面上。大臣过于紧张,一不小心漏掉了一个“间”字。慈禧拿到写好的扇面一看,勃然大怒:“你欺负我没有读过王之涣的诗么,怎么少写一个“间”字?”
这个大臣吓得冷汗直冒,忽然灵感一闪,回奏道:“不是臣少写一个‘间’字,而是将王之涣这首诗,改成了一首词。”接着,他大声读到: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慈禧对着扇子反复诵读了几遍,确觉得别有一番风味,于是转怒为喜。这便是《凉州词》别样散发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