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第三章
因为得到佛的夸奖,阿难沉浸在莫大的喜悦之中,这个时候,他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于是赶紧站起身来,双手合掌,在佛前五体投地。
恭敬顶礼之后,阿难问佛说:“佛啊,刚才我一直在思考,既然你已经肯定地告诉了我们,我们的见性和闻性,不生不灭。那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你还说我们这些人,都丢失了自己的真性,忘却了自己的本心呢?”
从这个问题的提出,我们已经可以看到:阿难已经真正地动脑筋了。
是啊!既然我们每一个众生,全部都本来具有真正的自心,而这个真正的心,从来都没有动、没有静、没有省、没有灭、没有善、没有恶、没有好、没有坏,这难道不是说我们全部都很了不得了吗?
既然这样,为什么佛你刚才还要斥责我们“失却真性颠倒行事”呢?
听到阿难的这个问题,佛就舒展自己的紫金色的手臂,手指下垂,展示在阿难的面前,对阿难说:“阿难,你看我的这个手臂,是正的,还是倒的?”
阿难这个时候已经进入了状态,他很聪明地回答说:“佛的手臂的这个状态,在世人的眼睛里,是向下倒着的,而从我的观点来说,我根本不知道应该说是正还是倒。”
佛问阿难说:“那你说说看,在世人的眼睛里,我的手应该怎么样才算是正的呢?”
阿难回答说:“如果佛的手臂,向上指着天空,这样的姿势在世人的眼睛里,就算是正的了。”
佛这个时候就把手臂正了过来,并且回答了阿难的问题:“像这样,我把手臂冲下,世间人认为是倒着的,而当我把同样的手臂向上的时候,只是颠倒了一下方向,在世间人的眼睛里,马上就变成了正的了,这就是世人看待问题的方式。”
“同样的道理,你就应当明白,你的身体和佛的清净法身之间的关系,和我的手臂上下颠倒就会变成正倒一样,本来就是一样的东西,在我这里就是正遍知的佛身、清净法身,在你们那里就成了颠倒的凡夫身、庸常身。”
在佛用这样的语言对阿难进行正和倒的解释的时候,相信阿难应该有些明白了。
比如我们在前面曾经说过的,如果你在大地上立一个标杆,如果你从东方看的话,这个标杆在你的西边;如果你从南边看的话,那个标杆在你的北边。
其实不论你说这个标杆在你的什么方向,并不会改变这个标杆的一丝一毫,唯一改变的,仅仅是你这个观察者的角度和方向而已。
同样的道理,我给你一把尖刀,请问你这是一把凶器吗?
我猜你会回答说:要回答着霸道是不是凶器,一定要看这把刀是不是犯了凶事,只要这把刀没有被用来伤害人,就不是凶器。甚至在用它削水果的时候,我们还会认为它是我们的助手呢!
如果你仅仅因为这把刀可能会被用来做凶事,就一口咬定它是凶器的话,任谁都知道这绝对是错误的了。
这段啰里八嗦的话,其实就是想说明一个道理:
任何的判断,都首先要有一个基准,或者说标准,或者说定义,或者说参照系,在没有确定这个前提之前,什么判断都是错误的。
要不然,就会各执一词,争执不休,其实并不是大家的认识有多么的不同,仅仅是因为看问题的出发点和角度差异而已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