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舜初将军之子罗炜彬,从筑路工人到军人,罗舜初听说后不高兴

冰点历史 2024-04-15 09:05:50
前言

罗舜初中将和夫人胡静有三个孩子,罗炜彬是最小的一个。

一般来说,家里最小的娃,大概会更受父母的宠爱。但在老革命的罗家,情况与老百姓家不一样。

罗炜彬小时候本来可以住进部队机关幼儿园,可罗舜初却把他送到街道办的一般幼儿园里,跟一般群众的孩子同吃同住。

有时,罗舜初还领着孩子到路边草地,挖野菜回来做菜,一边吃,一边讲红军长征时,吃野菜,啃树皮的故事。

从小到大,罗舜初对孩子们都要求十分严格。罗炜彬从筑路工人到军人,这一过程,是罗舜初身边的工作人员背着他操作的。

罗舜初得知情况后,心里很不高兴。那么,为何罗舜初后来又勉强同意了呢?

罗炜彬被分配当筑路工人

1970年,罗炜彬中学毕业了。当时,罗炜彬刚满16岁,毕业以后能干什么呢?

有些人不禁议论起来:“那还用说?他爸爸当那么大的官,他当兵入伍不就是一句话的事?”

还有些人说:“就是不去当兵,也能找个极好的工作。”

可是,当学校公布分配名单的时候,人们发现罗炜彬却去当了一名要干重体力活的筑路工人。

原来,罗炜彬在学校的登记表上,家长一栏中,和姐姐、哥哥一样,只填了母亲的名字——胡静。

所以,学校是不知道罗炜彬是罗舜初将军的孩子。而罗家在罗炜彬分配问题上,也根本没有事先提出任何额外的要求。

罗家的意见是,完全服从学校的统一分配。

在罗炜彬上班之前,罗舜初仔细地叮嘱他:“到工作的单位要和普通工人一样,勇于锻炼,舍得吃苦,不要娇滴滴的。”

罗炜彬牢记父亲的话,到了单位后,干起活来,不论是抡锤凿石,还是挥镐刨土,一点儿也不含糊。

有一回,一块巨石把罗炜彬的右脚小趾头砸断了,一位工人把受伤的他背回了家。

罗舜初见了,先是感谢了送他儿子回家的那位工人,紧接着,罗舜初问儿子,请假了没有?给了多少天假?

20天的假期,刚过了15天。罗舜初就拿着一本宣传珍宝岛战斗英雄,不怕苦,不怕死的小册子,找儿子谈话。

他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孩子啊,你拿着这本书回去吧!你的身体现在干不了重活,那就干点轻活,哪怕帮着别人烧点开水也是好的,劳动劳动总比闲着好!”

罗炜彬听后,二话没说,拄着拐杖,拖着未痊愈的伤脚,一瘸一拐地回到了工地。

罗舜初得知儿子参军,心情不高兴

1971年春,一年一度的征兵工作开始了。

这时,罗炜彬已经做了一年的筑路工人了。他很深爱着自己的工作,但同时他也非常向往着红领章、红帽徽。

他肯挥动大锤,为建设祖国洒汗水,也盼望着手持钢枪,为守卫祖国洒热血。

但罗炜彬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脾气,所以,他只能把这种夙愿埋藏在心底。

恰在此时,罗家的工作人员为罗炜彬说话了。他们暗自商量了一下,知道如果事先征求罗舜初的意见,他肯定是不同意的。

于是,工作人员就背着罗舜初,悄悄地按着正常的征兵手续,让罗炜彬入了伍。

罗舜初得知消息后,心情很不高兴。

他大发脾气,要找工作人员谈话。工作人员告诉他,他们为罗炜彬选择了一个国防科委系统最艰苦的地区——几乎连根草都不长的西北大戈壁滩上当兵。

值得一提的是,罗炜彬的工资也从原来的每月60多元,减少为了6元。

再说,罗炜彬到了更艰苦的地方,能够得到更大的锻炼。

罗舜初听了这些理由后,才勉强同意了。但以后,他一直没有提出过把孩子从那么艰苦的地方调回来。

1976年,罗炜彬从大西北回沈阳探亲,这是他第一次到沈阳来,可以说是路途不熟。

回来前,罗炜彬就告诉了家里,他的日期和车次。

罗舜初的秘书问:“要不要派车去接一下?”

罗舜初却说:“一个当兵的,连家都找不着,那还行?不要去接,让他自己找来!”

罗炜彬下了火车后,按照信封上的地址找家。不巧的是,因信封上的字迹潦草,罗炜彬错把“六段”看成了“六所”。

就这样,他拎着东西,一路打听“六所”在哪里?找了好几个招待所,他也没找到。

罗炜彬习惯“隐藏”身份,所以,他从始至终都没有说自己是罗舜初的儿子。之后,他又足足找了三个钟头,最后大费周折才回到了家。

父亲去世后,罗炜彬才赶回家

罗舜初晚年的身体状况不好,老是住院。当时,他三个孩子都不在身边。

为此,组织就几次提出想把他的小儿子罗炜彬从大西北调回来,照顾他们这对年老多病的夫妇。

但都被罗舜初给拒绝了。

有一回,罗舜初的秘书感到实在不过意,就私自和罗炜彬的单位领导联系。那边很快就表态:可以放人。

这天,工作人员正和国防科委机关的一位负责同志通电话,联系关于罗炜彬调转的具体事宜。

打电话时,被罗舜初听到了。

罗舜初赶紧走到电话旁,夺过电话,诚恳地与对方说:“谢谢你们了,这件事不能办!”

一句话,就把已经联系妥的儿子调动工作的事给否了。

之后,罗舜初严肃地对工作人员说:“子女不是咱们的私有财产,工作调动是组织上的事情,我们不能这么办。”

后来,罗炜彬虽然因为工作需要调动过工作单位,但一直没有离开过大西北。

罗舜初重病那会儿,谁都不愿意让陪在他身边,包括妻子和三个子女。罗舜初总是催促妻子:“你还是上班去吧!以后白天别到医院来,隔几天抽晚上来看看就行了。”

胡静知道丈夫的脾气,谁要轻易耽误工作,他会生气的。

因此,直到罗舜初去世前三天,胡静还在照常全天工作着。

罗舜初的大儿子、女儿也是,回来看望父亲,没和父亲待多久,就收到了催促,让他们赶紧回去工作。

至于远在大西北的罗炜彬,当接到组织上通知父亲病危的消息,拿着刚刚收到父亲病情好转的家信,连夜赶回来的时候,罗舜初已经离开人世三天了。

罗炜彬只能在医院太平间里,趴在父亲的遗体上痛哭了一场。

在罗炜彬的心里,父亲对他是非常严厉的。从来不会对他这个小儿子有半分溺爱,据罗炜彬回忆,他一直都保留着他穿着姐姐、哥哥都穿过的小花衣服照的照片。

正是父亲的严格要求,才锻炼出了罗炜彬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为他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了很坚实的基础。

0 阅读:56

冰点历史

简介:这里有最精彩的历史故事,欢迎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