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即将新的一年农历除夕夜,岳飞被赵构以“莫须有”的罪名,赐死在了临安大理寺,年仅三十九岁,一代抗金英雄落幕。
张导最近大火的电影《满江红》,故事背景选在了岳飞遇害后的四年,秦桧与金议和期间。
电影细节拉满,尽管没有岳飞出场,却处处都是岳飞。
但是有个疑问,宋高宗即便不是明君,但也把南宋治理得还算勉强,为何要杀害大忠臣岳飞?
是秦桧、张俊等人的陷害?不全是,宋高宗是知道岳飞忠心为国的,也相信岳飞不会谋反。
是宋高宗怕岳飞太能打,把“二圣”迎回来?下了岳飞的兵权就是了,不至于拿起屠刀。
那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第一,文人士族的那些地岳家军最牛的地方,不仅仅是战斗力惊人,更是“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素养,这一点韩世忠的军队都比不过。
军队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军饷绝对足、粮草必须丰,当时只有岳家军能做到,为什么?
一是皇帝赵构支持的力度大,二是岳飞自己会经营。
岳飞怎么经营?圈地收税;
圈谁的地?不是百姓的地,百姓也没有多少地,而是文人士族的地;
文人士族的地从哪里来的?占百姓的;
岳家军如何圈?动之以情,如果对方不领情,就动之。
这一下子就出问题了,当金人入侵的时候尚好,反正地可能随时被金人抢走,文人士族们对岳家军圈地的行为就忍了。
但金人被越打越远,以秦桧、张俊等人为首的文人士族们可就忍不了了,岳飞又比较执着,坚持主战。主战就要花银子,花银子就要继续圈地。
文人士族们看懂了,只有彻底解决掉岳飞,才让自己的地更安全。秦桧的老婆王氏更是说出了惊人之语:“缚虎易,纵虎难。”这也让秦桧下定了决心,一定让赵构杀掉岳飞,才能永绝后患。
所以,秦桧、张俊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天天在赵构面前一哭二闹。赵构的江山稳定系数,很大程度是看文人士族的,促成了最终岳飞成为牺牲品的残酷结局。
第二,岳家军有没有黄袍岳飞的军队叫什么?岳家军。
听了这个名字,赵构会怎么想?吃着皇粮,为国出征,叫岳家军,而不是赵家军。
开始的赵构确实没有多想,背后刻着“尽忠报国”的人,军队都放他那里,也没什么大事吧。
但身边人只说了一句:当年的太祖赵匡胤也是忠臣,还不是被下属“黄袍加身”了么。
赵构背脊发凉。
是啊,岳飞即使不反,但如果岳家军反了,黄袍一披……
“京、湖兵在岳鄂王时额三十万。”(《古今纪要逸编》)
这里的鄂王指的就是岳飞,当年鼎盛时期,岳飞掌兵竟然有三十万之众,全国差不多三分之二的兵马。
即使这个数字有夸张的成分,十几万兵马也是有的,且南征北战,装备精良,如果真的想反,赵构手里那点中护军,可远远不是对手。
所以,岳飞从忠臣,也慢慢变成了赵构心里的刺,也许只有杀掉岳飞,分化了岳家军,才能让赵构在榻上安眠。
第三,赋税与主和南宋版图很小,远不如北宋,真正高质量的财税,也只有江浙一带。南宋可以说是举国养兵,而兵又主要是岳飞领的,所以自然岳飞要面对很多阶层人的矛盾。
当时的朝堂之上分成了主战派与主和派,双方几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主战派的核心人物是岳飞,主和派的核心人物是赵构和秦桧。
赵构的主和一方面是因为他个人有点怂,想着偏安一隅当个太平皇帝。另外也考虑了经济方面的因素,一旦按照岳飞计划直捣黄龙,迎二圣回京,不仅仅自己的皇位受到威胁,更是需要海量的银子。
但岳飞过于执着,即使后来交出兵权,但却有巨大的影响力,主战派依然势力强大。主和派要想掌控朝堂,杀掉岳飞震慑主战派是最好的办法。
除了上述的因素外,岳飞一心为国的强势,也为最后的结局埋下了伏笔,只要是为国有利,岳飞谁的面子都不给,有时候甚至让赵构都下不来台。岳飞还曾插手赵构接班人的事情,这可是大忌。
我们现在回看历史,是站在上帝视角去评判,但身处其中,有时候就能切身体会到当时的无奈与荒唐。一代英雄,就这样被“莫须有”迫害了。
秦桧是迎合上意,动杀心的是赵构
岳飞这样的在任何朝代都要被杀,没灭九族算客气的,手握重兵 参与立储 哪个皇帝能容得下?
岳飞被神话了
别闹。换做是你,你也得杀啊,非要迎回二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