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熙元年(290),西晋开国君主司马炎病逝,享年五十五岁,谥号武皇帝,也就是所谓的晋武帝。百余年后的太元二十一年(396),东晋第九任皇帝司马曜在睡梦中被宫女捂死,谥号孝武皇帝,也就是晋孝武帝。由于谥号仅仅差了一个“孝”字,晋武帝和晋孝武帝常常被人搞混。那么,如果比较各自功绩,他们谁是更有作为的那个呢?
司马炎生于魏明帝青龙四年(236),在他少年时期,其祖父司马懿就通过发动高平陵之变将曹魏大权掌控在了手中。随着司马炎逐渐长大,其父司马昭又成为了曹魏政权的实际掌控者。咸熙二年(265),司马昭去世,司马炎继承其晋王的爵位,并于同年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给自己,从而建立了西晋。这一幕,和当年曹丕篡汉何其相似。
总之,得益于司马氏此前两代人的努力,司马炎年仅三十岁就轻易登上了帝位,其间遭受的阻力微乎其微。在位前期,司马炎的种种举措应该说还是称得上可圈可点的。首先,他于泰始三年(267)颁布了法典《泰始律》,这部以宽松、简洁著称的法典不但得到了当时百姓的推崇,还对日后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法律产生了巨大影响。
其次,司马炎在位期间以叔父司马骏为镇西大将军,后来又拜名将文鸯为平西将军。司马骏、文鸯率军击败并招降了大量曾经袭扰边境的胡人,动荡多年的凉州这才得以重归安宁。当然,司马炎在位期间最为人称道的功绩还要数发动晋灭吴之战,结束了汉末以来持续百余年的分裂局面。
早在西晋建立之初,司马炎就委派伯父司马师的小舅子名将羊祜镇守襄阳,与屯驻在西陵的东吴名将陆抗对峙。羊祜去世后,司马炎以自己的姑父杜预取而代之,并继续筹划伐吴事宜。咸宁五年(279),认为时机成熟的司马炎终于发动晋灭吴之战,一时间西晋二十余万大军分六路浩荡南下,仅仅用了数月时间就攻取建业,逼迫吴主投降。
统一天下的功绩让司马炎成为了汉末三国乱世的终结者,也让他志得意满,从此沉迷于享乐。灭吴后的十余年间司马炎几乎毫无作为,其间唯一较为人熟知的行为或许就是帮着舅父王恺同石崇斗富了。司马炎死后,他指定的接班人司马衷蠢笨无能,朝政被皇后贾南风所把持,而八王之乱正是因后者干政弄权才爆发的。
众所周知,八王之乱导致西晋皇室内部陷入混战,众多游牧民族趁机入主中原,史称“五胡乱华”。最终,匈奴人建立的汉赵政权攻破长安,西晋宣告灭亡。对于国家的灭亡,司马炎难辞其咎,这不仅是因为他将政权交给了错误的人选,还在于他建立西晋后分封了大量同姓王,为八王之乱的爆发提供了基础条件。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晋孝武帝司马曜,他生于晋哀帝隆和元年(362)。由于父亲司马昱被改封为琅琊王,司马曜四岁时就继承了其会稽王之位。太和六年(371),权臣桓温发动政变,改立司马昱为帝,司马曜就这样成为了皇子。由于不甘只当桓温的傀儡,司马昱在位仅八个月就忧愤而终,年仅十一岁的司马曜继位。
幸运的是,司马曜即位的次年桓温便病逝,太后褚蒜子在群臣的拥戴下临朝听政。太元元年(376),太后还政于成年的司马曜,但大权实际上还是被以宰相谢安为首的士族门阀所把持。太元八年(383),前秦天王苻坚亲率二十余万大军南下,却在淝水之战中负于谢安坐镇指挥的八万东晋兵马。
此战过后,称霸北方的前秦很快分崩离析,而司马曜不但没有对立功的谢安、谢玄等人大加封赏,还以这场史诗级的大胜为契机尝试削弱士族、加强皇权。随着谢安主动请缨北伐、谢玄交出兵权,司马曜彻底实现亲政,并由此成为东晋自建国以来最具权势的皇帝。然而,掌权后的司马曜恰如当年完成统一的司马炎,开始沉迷于享乐。
太元二十一年(396),司马曜因为对张贵人的一句戏言招致杀身之祸,被张贵人指使宫女杀害,死时年仅三十五岁。赢得淝水之战、收回皇权可谓司马曜在位期间最主要的两大成就。不过,前者主要归功于谢安等人,而收回皇权后司马曜并没有励精图治,反而错失了趁着北方大乱收复失地的天赐良机。
综上所述,谥号仅有一字之差的晋武帝、晋孝武帝尽管都有着建立功业后沉迷酒色的相似人生轨迹,但相比之下,完成统一大业、在位前期缔造了“太康之治”的晋武帝司马炎无疑是更加优秀,更有作为的那个。
汴河沙
你怎么不和汉武帝,宋武帝比比
Bianco
就是宋武帝刘裕和宋孝武帝刘骏这么大的差距。
南118张东冬
违背长理的谥号了。都不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