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法国国防部长塞巴斯蒂安·勒科尔尼表示,法国希望参与与解决乌克兰冲突联系起来的美乌矿产资源谈判。
到了这时,国际社会终于看清了,这场持续近两年的危机背后的真实剧本。从美国“租借法案”到欧洲“维和部队”,西方列强正以“民主”和“安全”为幌子,在乌克兰的废墟上展开一场赤裸裸的资源瓜分。这场危机早已超越博弈,演变为21世纪最典型的“新殖民主义”案例。
2023年12月,美国与乌克兰签署的《关键矿产开发协议》,堪称“现代殖民条约”的典范。根据协议,美国公司将获得乌克兰70%的锂矿、50%的钛矿,以及全部稀土资源的独家开采权,而乌克兰仅能获得15%的利润分成。
这种“雁过拔毛”式的条款,让美国在能源危机中找到了新的战略支点——乌克兰已探明的稀土储量达300万吨(占全球5%),锂矿储量超1亿吨(欧洲第一),这些资源正是电动汽车、半导体和国防工业的核心原料。
法国的介入并非偶然。作为欧盟最大的稀土消费国,法国80%的稀土依赖进口。2024年其电动汽车电池产能将达120GWh,而国内稀土供应链却完全空白。勒科尔尼在接受采访时直言不讳:“我们不能让战略资源落入竞争对手之手。”这种表态与美国国务院“将乌克兰打造成西方矿产安全网”的战略高度契合,暴露了欧洲在能源转型中的焦虑与贪婪。
当法英等国提出向乌克兰派遣“维和部队”时,这种“军事-经济”捆绑模式,让人想起19世纪的东印度公司。历史数据显示,法国在非洲的军事存在,与其铀矿开采权高度重合——尼日尔70%的铀矿由法国公司控制,而法军“新月形沙丘”行动已持续12年。如今这一模式正在乌克兰复制:法国拟派遣的2000人维和部队驻地,恰好覆盖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的稀土矿带;英国提议的“军事训练基地”,毗邻顿巴斯地区的钛铁矿群。
更值得警惕的是西方炮制的“资源主权让渡”理论。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近期报告称:“为换取安全保障,乌克兰应将战略资源托管给国际财团。”这种殖民时代的“托管制度”竟在21世纪粉墨登场,联合国安理会对此保持沉默的态度,彻底撕下了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的遮羞布。
乌克兰的困境折射出全球资源分配体系的结构性矛盾:
资源禀赋与工业能力的撕裂
乌克兰拥有全球最大的黑土地(占世界23%)、欧洲最大的铀矿(储量14万吨),但独立30年来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30%降至18%。2023年矿产资源出口占GDP的12%,却因缺乏深加工能力沦为原材料出口国。
债务陷阱与资源抵押
西方通过“重建援助”将乌克兰债务推升至GDP的120%,其中IMF贷款附加条款明确要求“开放战略资源市场”。这种“债务换资源”模式,与19世纪中国的“庚子赔款”如出一辙。
地缘博弈的资源炮灰
当泽连斯基将克里米亚天然气田开采权,授予英国公司时,俄罗斯立即宣布停止对乌供气。这种“以资源换安全”的短视政策,正在将乌克兰推向更深的地缘漩涡。
这场危机正在重塑全球资源版图:
稀土供应链的重构:美国通过乌克兰稀土绕过中国主导的供应链,2024年计划将其在全球稀土市场份额,从12%提升至25%。
锂三角的地缘裂变:玻利维亚总统路易斯·阿尔塞警告:“西方正在用同样手段对付我们。”该国Uyuni盐沼的锂储量占全球50%,近期已拒绝法国公司的开采请求。
非洲的觉醒:刚果(金)宣布,将钴矿开采税从2%提至10%,并要求外国企业增加本地股权。这种“资源民族主义”浪潮,正是对西方掠夺模式的直接回应。
法国的介入标志着西方对乌克兰的瓜分进入新阶段。当美欧跨国公司的勘探队开进顿巴斯矿区时,当北约“维和部队”的装甲车碾过第聂伯河平原时,历史的轮回让人不寒而栗——从19世纪的“非洲争夺战”到21世纪的“欧亚资源走廊”,西方列强的掠夺本性从未改变。
但历史终将证明,任何基于剥削的秩序都注定崩塌。当全球南方国家觉醒资源主权意识,当新能源技术突破地缘垄断,这场以“民主”为名的资源瓜分闹剧,终将成为旧殖民体系的最后挽歌。乌克兰的今天,绝不能成为任何国家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