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学习《德经》。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我们说过,道是不可分割的。无论是常道还是非常道,都是道的一部分。
而德不同,分为上德和下德。
所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意思是有上等德行的人,他是不在乎什么叫德行的,所以他有德。
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心心念念的想要表现出自己的德性,要让大家都觉得他修养好,那么这就不是上德。
老子认为,上德就是一个人无心之举,完全顺着自然的样子去做,不在乎所做的是有德还是无德,只重视做事的过程,而不重视结果。
也就是,顺应自然,心中没有有德和无德的观念,这才叫做上德。
“下德”就是常常告诫自己,我不要失德,不要让人家觉得我品行很差。
在老子看来,这就是无德。
因为这样的人时刻想要表现自己,有心告诉人家自己是有德行的人,本身动机就不纯。
所以说:真正的上德就是问心无愧。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老子的这句话同样是在解释上德和下德。
“无以为”和“有以为”的以,就是有心、故意的意思。
同样是无为,同样是顺应自然规律去做事,是否有动机,为了某个目的去做事,这就可以区分出上德和下德。
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德的人顺应自然而无心作为,下德的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
举个例子吧,一个人如果想要一个东西,故意推辞说不要,无论是出于礼貌还是想要以退为进,这都已经下德和无德了。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这句话的意思是,上仁的人有所作为却出于无意。
我们在这里需要明白一个逻辑递进关系,就是上德、上仁、上义、上礼。
它们在惟道是从的过程中,是逐渐递减的一个过程。
上德之人与上仁之人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三点。
境界层次:上德之人追求的是天道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注重内在的德行修养,以达到与天地万物的合一。而上仁之人虽然也有德行的修养,但更注重于仁爱之心的实践,即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行为表现:上德之人的行为表现是基于内在的德行修养,表现为自然而然的行为,无需刻意为之。而上仁之人的行为则表现为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需要更多的主观努力和意识控制。影响力:上德之人因为其内在的德行修养,能够对社会和他人产生更深远的影响,使社会更加和谐、进步。而上仁之人虽然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但相对于上德之人来说,其影响力可能较小。所以,对于上德之人来说,他所做的事情,没有动机,顺从自然,没有想要去刻意做一些事情;
对于上仁之人来说,他所做的事情,也没有动机,但是却努力、刻意的去做一些事情。
这就好比行善来说吧,上德之人,他可能每天都在行善,没有动机,也没有刻意去做,把这当成了自己生活和人生的一部分。
上仁之人呢,他也在行善,行善也没有动机,但是行善不是他人生的一种习惯,他会刻意去做这件事。
这就是两者之间的区别。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而到了上义这个层次,比上仁还要差一点。
可以理解为上义之人做好事,他是有动机、有目的,才去做的。
我们我们说上义之人比上仁之人境界还要差一点。
他们之间的差距,就是是否存在动机和目的。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上礼之人如果礼不能得到别人的回应,那么就应该积极地推行礼。
到了礼这一层,已经是很差了。
礼,是一种强制性的规定。拿这个礼来约束别人,“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一旦没人响应,就跳起来,暴跳如雷呼喊:你必须按照这个去做,不按照这个去做,就乱套了。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所以老子做了一个总结,有道的时候,根本不需要仁、义、礼这种东西。
大家都顺其自然发展就好,就可以万事顺遂。
正是因为人们没有惟道是从,才会有德的出现。
甚至连德也失去了,大家对良心不相信了,才会有仁的出现。
仁,就是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可是最后连这种人也不多了,那就只好将义。
义,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合理。
如果连义也没有了,那就只好推行礼。
到了礼这一层,需要用礼来约束大家的时候,其实整体的大环境已经不容乐观了。
这就像一个国家很平静的时候,是不要忠臣、爱国之士的。
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要爱自己的国家,每个人都是爱国之士,每个人都是忠臣。
这就像唐太宗和魏征,如果唐太宗是圣明的君主,还需要魏征死谏吗?
这就是乱世才有忠臣的道理。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所以老子在这里说,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这里的“识”读作zhi,就是自认为先知先觉的意思。
所谓“前识者”,指的是那些有预见性的人,他们能够提前知道事物的发展趋势和结果。
然而,老子认为这种前识并不是真正的智慧,而是一种虚华的表现,因为这种预见性并不能使人真正了解道的本质和规律。
甚至这是愚昧的开始。因为他们只看到了道的表面,道的末端。
道是万物之始,是自然规律的体现,而这种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因此,人们应该遵循道的原则,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依靠自己的主观臆断和聪明才智去改变事物的本质和发展方向。
“前识者”虽然看似聪明,但实际上却是愚蠢的。
他们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没有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只有那些遵循道的原则,顺应自然规律的人,才能真正地了解世界,获得真正的智慧和自由。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这里的“大丈夫”,指的是为人处事,处处循道而行,自然有所得的人。
这样的人呢,立身处世,当以敦厚、朴实为本,而不以浅薄、虚华为之。
同样,他站在道的根本,而不是追求虚华、浮夸的东西。
因此,循道而行的人应当舍弃浅薄虚华而追求敦厚朴实。
“处其实,不居其华”,这给我们很多启发。
我们仔细想想,现在人们似乎越来越追求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
就拿买车举例。
车企宣传车辆安全、驾驶体验等,越来越少。
反而那些所谓的“黑科技”宣传的越来越多。
满车的电子屏,堆积的各种没用功能让人眼花缭乱。
隐藏式门把手在冬天结冰时,连车门都打不开,追求这些的意义何在呢?
所以《道德经》告诉我们“处其实,不居其华”,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