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治安战,在阿富汗游击队面前束手无策,数字化部队不是万能的

兵道争战史 2023-09-23 23:52:05

“水牛行动”是美军“斯特赖克”部队抵达阿富汗战场后进行的首战。作为美军数字化合成营的代表,美军第2步兵师第5旅战斗队第17步兵团1营是首支进驻阿富汗战场的“斯特赖克”部队,装备先进且有盟军配合,然而却屡遭塔利班袭击,损失惨重。

该营总员额为750人,共辖4个连。其中3个是步枪连,每连配14辆“斯特赖克”装甲车、1个机动火炮排、1个60毫米迫击炮班和1个狙击组。营部及营部连辖1个侦察排、1个火力支援排、1个迫击炮排(配4门81毫米迫击炮)、1个狙击班和1个医疗排。

2009年8月,该营抵达阿富汗,任务是确保通往阿富汗南部重要城市坎大哈的通道安全,这条通道连接阿罕德伯河谷和沙瓦赫里考特山区。

坎大哈地形

8月7日,该营进驻坎大哈机场以北约48千米处的“弗兰”前沿作战基地。刚刚到达,该营就接到新任务,奉命实施“水牛行动”,为即将举行的阿富汗总统大选提供安保。

该营任务区内地形复杂,西北和西南以山地和沙漠为主,东部阿罕德伯河沿岸地区植被茂密,遍布大量果园,其间有很多水渠和土墙纵横交错。

美军将植被茂密的阿罕德伯河谷地区称为“绿区”。任务区内只有一条通行条件良好的等级公路,代号“熊路”。“熊路”自东北向西南直通坎大哈市,将坎大哈与“弗兰”前沿作战基地连接起来。

此外,阿罕德伯河西侧还有一条与“熊路”平行的土道,代号“红狗路”。这两条路在“弗兰”前沿作战基地以南8000米处交会。道路沿线遍布塔利班布设的简易爆炸装置。

自2008年起,塔利班武装卷土重来,与此同时阿富汗安全部队流失严重且难以征募,导致坎大哈周边安全形势持续恶化。

“水牛行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从初次接敌、搜寻失踪士兵、大选安保到接连遇袭,经历了多次任务转换,其中主要行动共有八次。

1.初次交战

随着阿富汗大选日益临近,8月10日,第17步兵团1营B连奉命到阿罕德伯河谷地带执行侦察任务,任务区包含“红狗路”沿线的10座阿安全部队检查站。

阿罕德伯河谷

当地地形复杂,纵横交错的土墙将茂密的果园分割成若干块,如同迷宫一般。第562工兵连道路清理排在B连前面开路。

行动进行不到两个小时,工兵连的一辆“斯特赖克”扫雷车踩上遥控起爆的简易爆炸装置,8个轮胎全部报废,两名工兵受伤。

车队继续前进不到50米,又一辆斯特赖克车引爆了第二枚简易爆炸装置,尽管没有人员受伤,但损毁战车阻碍了整个车队行进,只能停下来等待救援卡车的到来。

美军发现,控制第一枚简易爆炸物的导线通往附近的石榴园,于是部分官兵入园搜索,其余人看守车辆。在果园内,美军只发现一些儿童玩耍,并未发现可疑人员。

空中负责侦察的“基欧瓦勇士”直升机及时预警,发现村南端有11名成年男子,并引导地面部队前往搜查。当美军接近转弯路口之际,突然遭到猛烈袭击。

美军立刻开火还击,但是沟渠、土墙、植被和其他各种障碍物影响了美军机动和火力发挥。塔利班武装依托有利地形向美军翼侧迂回。

慌乱中美军一辆“斯特赖克”车走错路并撞上土墙,左前轮损坏。紧急关头,装备12.7毫米机枪的美军防地雷反伏击车及时赶到,将塔利班武装击退。

战斗结束后,B连守护损毁车辆,等待救援车辆。直到第二天,加拿大的工兵部队赶到后,才将三辆战损车辆拖走。

被炸毁的斯特赖克装甲车

2. 侦察排遇袭

8月14日,第17步兵团1营营部到达代号“弗兰”的前沿作战基地。营长纽曼随即命令侦察排勘察基地周边地形。勘察途中,侦察排的4辆“斯特赖克”车在基地西侧遭到简易爆炸物袭击,排长所乘战车被炸翻,包括排长在内的3个人受伤,排长本人严重脑震荡,被迫退出指挥。

排军士长接替指挥,立刻组织救援并设置警戒。伤员安全撤离后,侦察排彻夜守卫受损战车。次日拂晓,加军救援队赶到,将受损战车拖离战场。

3.A连和B连同日遇袭

8月18日,美军获悉塔利班正向沙赫瓦里考特地区东南的布雅娜村聚集。第17步兵团1营A连2排共4辆战车奉命前往搜剿。前三辆车搭载步兵和狙击班,第四辆车是M1129自行迫击炮,由熟悉地形的阿富汗安全部队在前面带路。

15:00,美军到达村外,战车和步兵沿东、西、南三个方向占领有利地形。而后排长带人徒步进村搜查,其间遭到突袭。

塔利班沿弯曲的干涸河道秘密机动,迂回至美军翼侧。激战中,与美军同行的阿安全部队仓皇逃走,留下美军孤军战斗。

A连2排的步兵依托有利地形与战车相互协同,实施反击。为防止被塔利班的火箭弹锁定,美军“斯特赖克”战车在战斗中不停变换战位,在不断的运动中进行射击。

开火中的斯特赖克装甲车

同日,前次任务失败的B连计划再次实施侦察行动,并得到A连3排的加强。按照计划,A连3排与B连2排共同向北行进,执行侦察巡逻任务;与此同时,B连1排和3排演练大选安保警戒方案。

15:00,当A连2排遭到伏击之际,B连下属的两个排(A连3排与B连2排)正按计划沿“红狗路”向北机动。A连3排在预定地点下车,徒步进入果园。

部队到达一座水泥桥附近时,突然发生爆炸,一名美军士兵当场死亡。幸好单兵之间都保持10米以上距离,没有造成其他人员伤亡。

爆炸刚过,塔利班随即从美军背后开火。美军予以还击,击退敌人进攻后在清点人数时发现一名士兵失踪。在此期间,徒步搜索的B连2排听到爆炸声后立刻停止前进,通过电台得知A连3排遭到伏击,于是立刻前往救援。

救援途中,B连2排也遭到伏击,又有一名士兵在激战中失踪。结果B连2排的救援行动不得不转为人员搜救行动,所有人员撤回到水渠西侧实施警戒,同时向连长报告。

当B连出现人员伤亡之际,A连2排仍在与敌人苦战。塔利班攻势猛烈,加之受交战规则限制不能使用重火器还击,美军不得不与敌人脱离接触,乘战车撤出战斗。塔利班乘势在后面徒步追击。美军撤离后,塔利班武装站在楼顶对空开枪,庆祝胜利。

A连2排的4辆战车撤到1000米外的沙漠地带,建立环形防御,固守待援。A连连长率领快反分队(A连1排)及阿安全部队赶到后重整队伍,两个排共10辆战车重返战场。

美军的返回令塔利班颇感意外,他们没有料到美军反击会如此迅速。美军车队接近村口时展开呈“V”字队形,立刻遭到来自各个方向的火箭弹袭击。塔利班武装在各建筑物之间快速穿梭,利用树林隐蔽机动,对美军实施迂回侧击。

依托装甲车作战的美军

正当美阿联军遭受火箭弹猛烈打击、处于劣势之际,提供近距离空中支援的“基欧瓦勇士”直升机赶到。塔利班武装看到美军直升机后,迅速沿干涸的河道撤离。战斗结束后,美军用了很长时间修复两辆受损战车,直至深夜才回到前沿作战基地。

4. 搜寻失踪士兵

在阿罕德伯,B连连长正组织演练大选安保预案,突然得知两名士兵失踪的消息。他立刻命令该连3排(快反分队)转入一级战备,而后亲自带领少量精干人员乘一辆“斯特赖克”战车和一辆防地雷反伏击车赶往B连2排和A连3排的位置。

在营部,营长纽曼一直密切关注A连和B连方向的战况。然而,茂密的植被阻碍了通信,营长无法得知士兵失踪的详情,于是让执行官值守营部,自己亲率战术指挥所3辆“斯特赖克”战车和营侦察排前往B连。

此时,B连3排已经转入一级战备。接到连长命令后,该排立刻赶赴B连2排出事地点。他们到达时,B连2排已经经历两次爆炸袭击,排长出现脑震荡。于是B连3排排长接替指挥,命令一部分士兵实施警戒,同时带领其他人搜寻失踪士兵。

在此期间,美军第2步兵师第5“斯特赖克”旅战斗队旅长派出包括特战分队、固定翼飞机、直升机以及无人机在内的各种力量,全力搜救第17步兵团1营的两名失踪士兵。

装备斯特赖克装甲车的连队

该营B连和C连分别在阿罕德伯河南侧和东侧沿各检查站设立阻击阵地,搜查来往于“熊路”的车辆。其间B连连长要求该连2排和3排派部分兵力护送他到A连3排。然而,通信不畅造成误解,B连2排和3排错误理解为全部执行护送任务,于是停止搜救回到B连连长处。

B连各排会合后,全连官兵都已经筋疲力尽,于是进行休整。B连原计划的大选安保和巡逻执勤任务被迫转为搜救失踪人员行动。

当日夜,B连2排再次遭到爆炸袭击,排长伤势严重。排军士长立即呼叫医疗救援。实施救援的“黑鹰”直升机刚刚离开,营长纽曼带领战术指挥所赶到B连连长所在的位置,才第一次得知士兵失踪的详情。

他还了解到是由于B连2排军士长指挥不力才导致陷入敌人围攻,于是命令营军士长接替指挥。营军士长立即组织B连的10辆战车构成紧凑防御阵型并重新建立通信联系。

随后营长命令B连连长重新编组力量,与其他连队一起行动、继续搜救。美军搜救行动持续了一夜,但并未找到失踪士兵。

5. 继续搜救

次日上午,B连连长带队继续搜寻失踪士兵。10:00左右,终于在水渠中找到其中一名士兵的尸体,鉴定身份后,立刻呼叫直升机将尸体运走。随后B连全力搜寻另外一名失踪士兵。

搜救行动成了全营的主要任务,B连成为搜救行动主力,全连加入搜救行动。此外,营长给B连加强了1个工兵排,用于清除无处不在的简易爆炸装置。

工兵排在前面开路,负责扫雷破障,其后是机动火炮排、B连2排和1排,所有官兵均乘坐“斯特赖克”战车。工兵排最先发现敌情,随即陷入激战。塔利班利用建筑物、树木和围墙为依托,从各个方向迂回包围美军。

作战中的装甲车

交战中,机动火炮排的战车遭到简易爆炸物袭击,车辆损坏,人员受伤。危急时刻,B连火力支援官呼叫近距离空中支援,赶到的“基欧瓦勇士”直升机和“捕食者”无人机将塔利班击退。

战斗结束后,B连继续搜救,但最终仍没有找到另外一名失踪士兵。为防止再次遭到伏击,美军不得不停止搜救返回营地,备战即将到来的大选。

6.大选日遇袭

8月20日是阿富汗大选日。当日拂晓,第17步兵团1营加强给B连的A连2排向B连连长报到。了解情况并受领任务后,该排立即在任务区内沿各投票站展开巡逻。

连续作战和负重行军导致官兵体力严重透支。完成大选安保任务后,A连2排返回营地,途中在通过一段狭窄路段时遭到简易爆炸物袭击,车辆损毁严重,车内人员重伤,通信暂时中断。当天,在B连任务区的其他地段进行巡逻的美军各分队也遭到伏击。

7. 加勒兰遇袭

阿富汗大选结束后,为获取更多情报,美军第17步兵团1营继续驻守在任务区。8月25日,当地气温已经接近40℃。正在任务区西南的加勒兰镇南端巡逻的C连3排突然遭到塔利班袭击,陷入被三面包围的险境。

经过20分钟激战,C连3排被迫撤出战斗,穿过果园向北撤退,撤退途中遇到前来支援的“基欧瓦勇士”直升机。美军随即组织反击,通过空地联合火力打击将围追堵截的敌人击退。

8. 沙赫瓦里考特遇袭

8月25日,当C连3排遭遇伏击的时候,营长纽曼派A连替换在沙赫瓦里考特地区的H连。当地正爆发霍乱疫情,两个连一起前往当地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援助。

编队返回途中遭到爆炸袭击。简易爆炸装置正好在A连连长乘坐战车下方爆炸,爆炸的巨大威力将战车整个掀翻,包括连长在内的4人当场死亡,另有2人重伤。

直升机配合作战

H连连长立刻呼叫医疗救援并组织灭火。一架“阿帕奇”直升机抵达战场上空,驱散围追上来的敌人。营长纽曼率领快反部队抵达现场后,意识到事态严重。

快反部队彻夜守护伤员和损毁车辆,直到次日清晨救援直升机将伤亡人员运走。沿途实施警戒的该营侦察排通过远程侦察监视系统发现,远处人群中有人携带简易爆炸装置。

美军正要准备战斗,突然发生爆炸,携带简易爆炸装置的男子当场死亡,另有三人受伤。美军随即向塔利班武装分子开火,塔利班武装分子立刻将死伤者运上汽车,沿小路逃走。

经过多次激战,营长纽曼意识到,当面之敌并非战前估计的30~40人,而是至少在300人以上,而且沙赫瓦里考特地区也不只是敌人进入阿罕德伯和坎大哈的途经之所,该地区本身就是塔利班的重要基地。

当地茂密的植被为塔利班的行动提供了有效掩护,使美军难以发现。营长纽曼回忆:“从空中根本看不到他们,他们来去自由。”

为铲除塔利班军事据点、确保当地安全并挽回首战失利的颜面,美军计划展开新一轮军事行动,代号“把握机遇”。

无人机

在“水牛行动”中,装备先进且有盟军配合的美军却屡遭装备落后但骁勇善战的塔利班袭击且损失惨重。其作战失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乏美军深陷阿富汗战争泥潭多年的共性原因,可谓教训深刻。

1.战前准备不充分。第17步兵团1营刚刚抵达阿富汗,就奉命实施“水牛行动”。此时距阿富汗大选仅有两周时间,该营在没有时间熟悉战场环境和充分准备情况下仓促上阵。

对于尚未适应战场环境的美军来说,高温天气和复杂地形成为首先面对的“顽敌”。当地8月份天气炎热,38℃以上持续高温迅速消耗着官兵体能,而且任务区内地形复杂,植被茂密,大量沟渠和土墙纵横交错,严重影响战场观察和通信。

后来实战证明,炎热天气极大消耗了美军战斗力,复杂地形对战场通信的严重干扰超乎美军预期。此外,该营与盟军进行任务交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影响到战前准备。

与该营进行任务交接的是加拿大轻型装甲部队,加方移交的战情简报和通信记录等所有书面材料全是法语。语言障碍影响了美军对战场环境和敌情的感知。

2. 情报保障不力。此次行动情报保障不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盟军提供的情报不准确,低估敌人实力。加方提供的敌情通报显示,当地有30多名塔利班武装,而美军与加军沿“熊路”进行联合侦察时却发现,很多植被茂密、难以通行的地区加军还从未涉足,因此美军不得不涉险勘察这些“空白区”。

经过多次激战美军才认识到,加军严重低估了敌人实力,当地塔利班武装至少在300人以上,是战前估计的10倍。

塔利班武装

二是上级推送的情报不充分,增加行动困难。为确保大选安全举行,该营首要任务是确定25处投票站的位置。然而上级提供的位置信息既不完整也不准确,致使该营很难甚至根本无法找到有些设立投票站的村庄,进而导致该营任务量和行动风险陡增。

三是本级掌握的情报不真实,误判战场环境。根据战前掌握的情报,该营认为沙赫瓦里考特地区只是塔利班向阿罕德伯和坎大哈渗透的途经之所,并非其重要军事据点。

经过多次交战并受挫后,美军才认识到自身掌握的情报失实,进而导致对战场环境判断失误,沙赫瓦里考特地区并非只是敌人进入坎大哈的渗透路线,该地区正是塔利班的重要基地。

3.行动受到限制。受各种因素制约,美军行动处处掣肘,自身优势难以发挥。

一是缺乏当地民众支持,情报搜集受限。当地人不愿意看到由美军守卫投票站,因此各投票站安保任务不得不交给阿富汗安全部队承担,而美军只能作为快反部队为其提供支援,难以深入一线搜集情报。缺乏民众支持的民事支援和维稳行动注定难以成功。

二是受民情社情制约,行动路线受限。在加勒兰镇遭遇伏击之前,阿安全部队曾告诫美军,果园是当地居民私人财产,未经允许不得进入。因此,美军在行动路线的选择上不得不避开果园,沿道路行进。这就为塔利班跟踪美军车队进而设伏提供了便利。

经历多次伏击后,为最大限度减少伤亡,美军决定不再沿道路行进,而是改为从果园中穿行,从而加剧了当地民众反感。

徒步作战美军

三是受交战规则制约,优势发挥受限。为避免附带伤亡引发负面影响,美军交战规则严格限制武器的使用。8月18日在A连2排反伏击战斗中,尽管美军配有自行迫击炮,但是由于目标距离民房过近,美军指挥官无权下令迫击炮开火,甚至炮手申请使用MK19榴弹发射器也遭到拒绝。火力优势无法发挥,导致美军陷入被动。

4.装备保障不力。装备保障不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装备保降过于粗放。行动开始前,该营所属各连一方面缺乏执行任务急需的装备,如扫雷器材和排爆犬等;另一方面却配备了很多与执行任务无关的装备,甚至配发了水下照相器材。

一名连长回忆:“我们并不需要这样的器材,但却被告知‘不管需不需要,你只管签收’。”此外,该营战术行动中心满载通信器材和保障物资的七个集装箱丢失,导致参谋人员只能依靠纸质地图和墙上白板进行作业。

二是缺乏专业战场抢修装备。在初次接敌、侦察排遇袭以及此后交战中,美军战车多次遇袭损毁。该营因缺乏专业抢修设备,不得不整夜守护损毁车辆,等待加军工兵救援,既耽误了救援时间,也增加了再次遇袭风险。

总之,装备保障不力既影响了营指挥官对战场态势的理解与感知,也妨碍了对下属各连队的指挥控制,更制约了前线官兵的行动。

5. 训练与实战脱节。此次行动还暴露出美军平时训练存在不符合实战要求的问题。尽管该营部署到阿富汗前曾在美国国内训练基地接受海外部署前集训,其中包括车辆抢修训练,但训练中设置的“损毁”车辆至少保证还有两个车轮可以运转。

然而,在阿富汗战场,简易爆炸物威力巨大,通常能将所有车轮炸毁,甚至将整个战车炸翻。由于美军平时训练缺乏应对最坏情况的准备,导致在战场上束手无策,只能等待盟军救援。相比而言,只有加军工兵做好了应对这种情况的准备。

美军数字化装备

6.各方协同不力。盟军、友邻及地空协同不力是导致行动失利的重要原因。

一是盟军协同不力。8月18日,在布雅娜村反伏击战斗中,与美军A连2排并肩作战的阿富汗安全部队先是猛烈开火,胡乱扫射,很快将弹药耗尽,而后放弃有利地形,乘车仓皇逃走,导致美军翼侧暴露,陷入孤军作战、腹背受敌境地。

二是友邻协同失调。A连2排在三个方向同时遭猛烈袭击且受交战规则限制不能使用自身重火器的情况下,排长申请空中支援,但由于敌人处于B连作战地域内,已经超出任务分界线,因此申请并未得到响应,空中支援的缺场加重了该排困境。

三是地空协同不畅。8月18日,在A连反伏击战斗中,提供空中支援的美军直升机迟迟不到,既失去了空地联合火力制敌的良机,更导致地面部队长时间处于敌人火力压制之下陷于被动。

7.战场通信不畅通。战场通信不畅严重影响了美军行动,并贯穿于各阶段。

一是影响部队机动。美军“斯特赖克”部队各级指挥官配备的“陆地勇士系统”是数字化部队的重要标志。该系统集战场通信、态势感知和指挥控制等功能于一体,既能够提供战场实时态势图,也可以标绘出本级、友邻和敌人位置以及行动路线。

然而,该系统在实战中暴露出性能不稳定等问题,导致美军在关键时刻陷入被动。8月18日,B连2排前往解救遭伏击的A连3排,途中“陆地勇士系统”受地形影响信号极不稳定,图像时断时续。依靠该系统通信导航的美军无法准确定位A连3排。B连2排只能依靠纸质地图寻找,结果也遭到伏击。

陆地勇士系统

二是影响搜寻行动。在搜寻失踪士兵过程中,B连连长要求2排和3排派部分兵力护送他前往A连3排阵地。然而,由于通信不畅造成误解,B连2排和3排错误地停止搜寻,全部返回执行护送任务,导致搜救行动中断。

三是影响救援行动。B连2排再次遇袭且排长重伤后,排军士长呼叫医疗救援。尽管陆航“基欧瓦勇士”直升机、“黑鹰”直升机与空军AC-130“空中炮艇”机都参与救援,但是复杂地形导致通信不畅,致使救援行动迟缓,地面人员等待近1个小时,重伤的排长才被救走,浪费了抢救重伤员的黄金时间。

四是影响指挥官的战场态势感知。尽管营长纽曼一直在营部密切关注A连和B连方向战况,但是茂密植被导致通信受阻,他无法获知士兵失踪详情,不得不亲率部分精干力量前往B连,直到深夜才赶到B连并得知士兵失踪的详情,而此时士兵已经失踪了十几个小时,错过了及时组织全营力量进行搜救的宝贵时间。

五是影响火力支援。8月25日,C连3排在加勒兰镇巡逻时突遭塔利班袭击。排长呼叫空中和炮兵火力支援,但是通信不畅导致火力支援未能及时响应,使3排陷入被敌人三面包围的险境,被迫撤出战斗。

8.一线指挥官指挥不力。一线指挥官指挥不力是导致美军行动失败的又一重要原因。

一是遭遇伏击后,带领车队前进的B连军士长既没有组织战车迅速机动,也没有派人实施警戒,更没有主动与上级和友邻建立通信联系,导致车队陷入孤立无援、被动挨打的境地,损失惨重。

二是战车编队行进过程中,美军指挥官所乘车辆位置过于固定,总是在车队中间部位,从未进行任何调整。而且这一特点被塔利班掌握后,美军仍浑然不知、未加改变,结果在8月14日侦察排遭伏击过程中,排长所乘战车被简易爆炸装置炸翻,导致排长严重脑震荡,被迫退出指挥。

经历此次伏击后,美军各级指挥官仍未认真查找原因、吸取教训,结果造成更严重后果。8月25日在沙赫瓦里考特的战斗中,A连连长所乘战车再次被炸翻,连长当场死亡。

阿富汗的美军士兵

9. 战车性能不能满足实战要求。尽管美军的“斯特赖克”战车在伊拉克战场有效保护了车内官兵的生命,然而在阿富汗战场、在威力更大的简易爆炸装置面前,该战车防护性能已经显得薄弱,已经不能满足实战要求。

在遭到伏击的情况下,美军战车先后几次被炸翻,损毁严重,包括连、排指挥官在内先后有多人阵亡或重伤。尤其在8月25日的伏击战中,包括A连连长在内的4人当场被炸身亡,另有2人重伤。这次袭击也促使美军重新评估“斯特赖克”战车的防护性能。

0 阅读:1

兵道争战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