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町国,处于云南、广西、贵州三省区交界处的小国。句町国史料非常少,相关资料就是建立 在推测上。但句町国在二汉时期对西南地区影响很大,西汉在西南地区封了三个异姓王,分别为滇王,夜郎王与句町王,前面二国介绍过,句町国如果从汉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毋 (亡)波封为句町王算起,以新莽为终点,句町建国也就百年左右;以句町国消失在史料记载中即东晋穆帝(公元334—360年)时期,句町国存续约四百年。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fdd010e7be742eb372a0932ed7abedb.png)
关于句町族源一直没准确的说法,《华阳国志》说句町国是濮人,“句町县……其置自濮王,姓毋,汉时受封迄今。”又有证据说是“越人”,比如浙江有个句容市,其名称能上追先秦之前,至于“毋”,秦汉时期闽越王(福建)无诸,他是越国的后代。
所以关于句町是濮人还是越人,是有争议的。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楚国在南方的征战,带来的民族流动,濮人越人具向南移动,与本地人汇合后形成新“势力”。
秦统一天下后,又有数五十万人远征“南越”,这部分人留在了南越,成立了南越国。
至于“句町方国”,《华阳国志·南中志》云:“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滇濮、句町、夜郎、叶榆、桐师、唐侯国以十数……秦并蜀,通五尺道,置吏主之。”
句町是与滇国夜郎并列的方国,句町进入阶级社会的时间较早,史载其“邑君长人民”,有城邑,且演化出“统治与被统治”阶级,即“君与人民”,算是进入了奴隶阶级。
可以说秦并巴蜀,占领岭南地区后,句町国恰好处于二者间,属于两不管的地区。句町国统治阶层也较为明智,名义上接受以秦的统治,所以在封句町王之前,史书上称句町为“侯”。
《汉书·西南夷传》载:西汉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属于益州郡西部的廉头、姑缯部落(今剑川、鹤庆一带)造反,杀死了当地的官员;牂牁郡的谈指(今贵州兴义、贞丰)和同并(今弥勒北部)两县的“二十四邑,凡三万余人,皆反”。
汉朝派大军镇压下去了,三年后,益州郡的姑缯部落又与叶榆县(今大理、洱源)的一些部落相继起来抗击汉朝官吏。汉朝派遣吕辟胡将郡兵平叛,吕辟胡见叛军势大,不敢反击,以致叛军杀了益州太守。
第二年,归属牂牁郡的句町侯亡波与汉将王平和大鸿胪田广明的军队“等并进,大破益州,斩首捕虏五万余级,获畜产十余万”。
这次大胜使汉朝看到了句町国较强的实力,所以给予了句町部落首领封王的待遇。
孝昭始元元年(前186 年),益州廉头、姑缯民反,杀长吏,牂牁、淡指、同并等二十四邑凡三万人皆反。遣水衡都尉发蜀郡、犍为奔命万人击牂牁,大破之。后三岁,姑缯、叶榆复反,遣水衡都尉吕辟胡将郡兵击之。辟胡不进,蛮夷遂杀益州太守,乘胜与辟胡等并进,大破益州,斩首捕虏五万余级。上曰:句町侯亡波,率其邑君长人民击反者,斩首捕虏有功,其立亡波为句町王。
句町国受汉王朝封王之后,与汉王朝的关系大体上是纳贡关系,其社会内部结构,依然是旧有的独立王国制度。
汉成帝河平年间(前28年到前25年),夜郎国与句町国,漏卧国爆发三方战争。个中原因可能是夜郎王想吞并句町、漏卧(今云南罗平县境)两个方国,其导火索就是句町封王,句町与夜郎同级,引发夜郎不满。原来西南地区有数十个小的方国,其中以夜郎国最大,包括句町、漏卧在内的大部分的方国都从属夜郎国。
汉朝当即派便者居中调解,句町国与漏卧国愿意遵从汉使和解,但夜郎王不愿意。夜郎王非但不听调解,更恶劣的是将汉使节刻成木像,立于道旁,命人用箭射汉使木像。言下之意是不但在西南发动战争,而且要与汉王朝决裂,其性质已经转化为反叛行为,后来汉王朝派军队消灭了夜郎国。
在此次战争中,句町王始终与汉王朝保持一致性,给汉军“入粟千斛,牛羊劳吏士”,直接或间接参与配合汉军对夜郎的战争,其功不小。
至此,汉时西南三大方国中,只剩下句町国幸存。
到了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下令贬周边的“王”为“侯”,《汉书·食货志》载:“宣帝始赐单于印玺,与天子同,而西南夷句町称王。莽乃遣使易单于印,贬句町王为侯。二方始怨,侵犯边境。”
句町王也变成了句町侯,句町侯非常不满,其结果就是句町国与新莽的战争。
“王莽篡位,改汉制,贬句町王为侯。(句町)王邯怨恨,牂牁大尹周歆诈杀邯。邯弟承攻杀歆,州郡击之不能服。三边蛮夷悉扰,尽反复,杀益州大尹程隆。莽遣平蛮将军冯茂、巴蜀、犍为吏士,赋敛取足于民,以击益州。出入三年,疾疫死者什七,巴蜀骚动。莽征茂还,诛之。更遣宁始将军廉丹与庸部牧史熊,大发天水、陇西骑士,广蜀、犍为吏民十万人,转输者合二十万人击之。始至,颇斩首数千,其后军粮前后不相及,士卒饥疫三岁余。死者数万。而粤巂蛮夷任贵亦杀太守枚根,自立为邛谷王。会莽败汉兴,诛贵复旧号云。”
从史料记载,牂牁大尹(即太守)周歆用计谋杀了句町王邯。邯弟承继任句町王,攻杀牂牁太守周歆,再杀益州太守(云南一带)程隆。
事情闹大后,新莽派大军前去征伐。
第一次在天凤三年(公元16年)。王莽在内地调集20万大军,任命冯茂为“平蛮将军”,派遣“巴、蜀、犍为吏士,赋敛取足于民,以击益州”。这些内地的军队在相继6年的战争中,饿、病死十分之六七,不能取胜,以冯茂被王莽诛杀而告一段落。
随后,王莽又“遣宁始将军廉丹与庸部牧史熊大发天水、陇西骑士,广汉、巴、蜀、犍为吏民十万人,转输者合二十万人,击之。”这里面的“天水,陇西骑士”其实就是少数民族,里面可能就有羯族人组成的军队。这次战争仍然是不利。
第二次在地皇二年(公元21年)。王莽政权在濒临灭亡前夕,再次派遣和仲、曹放、郭兴进犯西南,仍然不利。直到23年,王莽政权瓦解,西南方面的战争才结束。
自此之后,西南地区的句町国较少记入史料,但句町这个名称在史料中还是可见的。
句町“王印”![](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56765ad506d2f664d255a82683903ee.png)
滇王印
前面说过,西汉分封西南三“王”——滇王,夜郎王与句町王。
西汉封王是要给“王印”的,经专家考证,汉制的王印,一般是龟纽,赐给臣服的国王的印纽多用蛇,芋,骆驼等造型。
句町王的王印极有可能是在与新莽战争中被抢去,即前面所写的“天水,陇西骑士”等羯族人。又在南北朝中羯族人石勒建立的后赵政权,存在于公元319年到351年,一度灭前赵统一中原地区。
《资治通鉴》: “初,丁零翟斌,世居康居(之北),后徙中国,至是入朝于(后)赵,赵以斌为句町王。”翟斌于公元330年向后赵朝见,被后赵封为“句町王”,但始终没有到达句町其地,成为名副其实“遥领”。
个人推测,羯族人抢走以句町王印,又因为是汉朝赐给四夷的,羯族人比较尊重这个称号,就拿来自己用,入主中原后,将“句町王”的称号也赐给归降的四夷。
句町社会经济与文化1969年广西西林县发现了一处铜棺墓,1972年又发现了一处铜鼓墓。两墓之间相距仅二十余米,出土了一大批十分珍贵的汉代文物。据推测这可能是句町国贵族的墓地,甚至可能是句町国国君的墓地。
此墓葬比较有特点,一是墓坑作不规则圆形,且用铜作成棺(特殊时代后被融化炼钢了);二是铜鼓葬,即铜鼓墓上面覆盖石板、石条,实行二次葬,与夜郎国将将人头置于铜鼓内的作法类似;
三是铜鼓。鼓在当时的西南地区是十分珍贵的,晋人裴渊《广州记》所载 :“狸僚贵铜鼓” ; 《隋书》 说: “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到明代都有“得鼓二三”还可“僭号称王”,所以此铜墓众人推测是句町王。
句町国的经济以农业与畜牧业为主,但由于自然条件与工具的限制,农业也许并不怎么发达。高山畜牧业较为可观,比如汉朝对西南的战争,有“获畜产十余万”的记录,句町王援汉军的物资“入粟千斛,牛羊劳吏士”,都说明畜牧业尚可。
再就是铜器,因云南广西都是产铜的地区,句町国的墓地内发现不少铜制品,比如铜鼓铜棺。比较令人在意的是“铁器”很少,上述二墓中有铁器五件;铁剑一件,四件铁镟。
铁器的缺失已经可以说明句町国生产力不发达,至少没有用铁制的犁田工具,农业生产是不可能有质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