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秩禄制——“若干石”如何成为官员等级的标准

六六六谈过去 2025-03-13 03:55:36

古代中国最大特点就是“等级”,比如最开始的“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那是在祭祀时对着灵位排的顺序,资格最老的称“公”,在最前排,最先受“爵(此爵指敬祖先的酒水)”,然后是侯伯子男等人。

秦朝时“等级”的顺序以军功而定,所以秦国的爵位名称极大多数来自军队,比如公士,上造,不更等。

刘邦夺取天下后,对于军功集团可以用“爵”来定等级,赏赐他们,但对整个天下而言,治天下还得靠更广大的“文吏”,对“文吏”定等级就只能靠他们的“工资”,也就是秩禄。

秩禄制起源

周朝施行的是“世爵制”,外爵公、侯、伯、子、男(内爵卿、大夫、士)“授民授疆土”,给土地的同时还给人,公卿大夫有采邑,士有禄田,所捐“大夫食邑,士食田”。世爵制发展到最后,一定会出现没有土地的“小贵族”,也就是“士”。这里的“士”不同于当时的“民”,西周时期的“民”等同于奴隶,需要依附于大贵族。

士为了生活,就要替“大贵族”打工,相应的大贵族会拔出一块田地给“士”耕种“,称为”禄田“,一旦士不干了,禄田便会被收回。

到了春秋时期,“禄田”被取代,士直接可得粮食。比如孔子在鲁国担任司寇时,工资是“奉粟六万”,这“六万”指的是“斗”,汉朝时每斛十斗,一斛就是一石,孔子的工资就是”六千石“。以汉朝的标准看,三公级别是”万石“,太守九卿级别是“中二千石”,看来孔子在鲁国的待遇不低。

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奉粟六万。”卫人亦致粟六万。

孔子作为“士”为“君(有土地称君)”工作,其报酬就是粮食或者禄田,一旦孔子离职,禄田就得还回来,工资就得停止发放。此种制度称为“食禄”制,而用“禄”的多少来表示品级就是“秩”,即秩禄制。

秩禄制起源于周朝的“稍食”制度,“稍”字的意思是“出物有渐”,也就是定期发放 。所谓“稍食”,就是定期发放的廪食 (及衣装)。

《周礼》对“稍食”解释道,“月终则均秩。岁终则均叙。以时颁其衣裘。掌其诛赏。”其中的“均秩”与“均叙”就是月终,年终加以考核,确定绩效完成如何,决定口粮发放多少。“以时颁其衣裘”,就是按季节发放衣服,“诛赏”就是赏功罚过的制度。

清人对周朝秩禄的表述,“自卿以下至命士,皆有爵者也,故皆给禄不给食。禄之多寡有定,祝命 敷以羼差”,意思是卿大夫士,都有爵位,只要有爵位必定要给“爵禄”,不能给“稍食”,“爵禄”的多少由爵位而定,与本人能力没关系。

“食之多寡无定,祝其事之繁简、功之上下,以岁时稽而均之。”意思是“稍食”多少与本人做事多少,得多大功劳有关系,依照考核完成度发放“工资”。

比如“百工”之一的“官医”,“岁终则稽其臀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 ,十失四为下。”大意是作为医生治错了病,医死了人,按事故多少扣“口粮”。

西周甚至到战国时期,一些有技术含量的行业由君王垄断着,比如陶工,制酒工,木工,医生等,这些人称为“百工”,“百工”在春秋战国时期地位较高,技艺高超者能直接向君王提意见,比如鲁班,墨子,还有修郑国渠的郑国等等。

不过这些“百工”不是贵族,用秦朝的话讲,他们只是"吏“,没有爵,只有”稍食“工资,没有”爵禄“。

”若干石“等级

秦朝统一天下后,废除了贵族爵位,施行军功爵,汉朝继承军功爵位制度后,又出现新问题。

汉朝每一次皇帝登基,或者过生日大婚等,都会给百姓军功爵位,这使得二十等军功爵位越来越不值钱,百姓包括朝廷越来越不认军功爵的等级作用,朝廷就需要另一种指标代指等级。

如此,就找到了高官们的”俸禄“。

吕后二年汉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汉朝总结前人的经验总结出一套律法,今人称之为《二年律令》,其中对”吏“俸禄做过规则;

汉制,三公号万石,其俸月各三百五十斛谷。其中中二千石者月各百八十斛,二千石者百二十斛,比二千石者百斛,千石者九十斛,比千石者八十斛,六百石者七十斛,比六百石者六十斛,四百石者五十斛,比四百石者四十五斛,三百石者四十斛,比三百 石者三十七斛,二百石者三十斛,比二百石者,二十七斛,一百石者十六斛。

用表格表示则如下图;

如图,汉初因袭秦制,以石数为等级。其中一石等于一斛,约60公斤,这”斛“指的是容量,也指容器。

汉的秩禄可分为四大等级:(一)比二千石以上,(二)比六百石以上,(三)比二百石以上,(四)比二百石以下。”万石“以上的为三公,不在秩级之内。

“二千石”是的“比”是“比照”的意见,因为汉朝大体分为二个部分,一个是以宰相为首的正式官员;另一类是皇帝私人官员,比如郎官,侍中,议郎等内朝官,这些人不是朝廷正式官吏,是没有“秩”的,皇家给他们发工资是“比照”着正式官吏(外朝官)定的,所以他们的禄对应的“比”,或称“比秩”。

“真二千石”的“真”为“满岁为真”,《汉书·平帝纪》载元始元年赐“吏在位二百石以上,一切满秩为真”,注引如淳曰:“诸官吏初除,皆试守,一岁乃为真,食全奉。”大意是升职为二千石的高官,还有试用期,试用期内工资为不会按标准全给,过试用期就转正,工资为”真二千石“。

”中二千石“这里的“中”为“满”的意思,也就是二千石官员的上限,再往上就是三公级别了。

另外,西汉的官员虽以石分秩级,但并不是发给粮食,所谓若干斛是一个虚数,其实是以钱代替谷禄的,官吏定期去公仓领取粮食,这称为廪食。

依先秦古义,天子与诸侯共天下,即有地者就可以称“君”,因而有爵的卿大夫们面对自己采邑内的土地人民时,就等于是“君”了。

秦统一天下后,消灭了“君”,将“吏”提拔上来,施行“吏治”百官皆可称“吏”,二千石郡国守相是为“长吏”,三公亦可称“吏”。至于“吏”的级别就是他们的俸禄表示。

0 阅读:0
六六六谈过去

六六六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