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们再来聊一个本田旗下的冷门车型:VTR1000F。
这款车是本田为数不多,或者说在世界范围内都为数不多的基于v型双缸所打造的运动车款。这款车在国内很少,哪怕是曾经的那个疯狂的水车年代我也只见过三次。
但是只要你骑过这款车,你就会被这款车独特的发动机节奏和本田的那种独有的运动风格所折服。所以今天我们要聊的车就是本田VTR1000F。

这款车的诞生的过程非常有意思。1986年,欧洲本田提出了一个颇具想象力的建议:能不能用装在VT1100上面的那台v型双缸发动机来打造一款运动化取向的车型。
然而,当时的本田似乎还未对V型双缸建立明确的品牌形象,这一提案最终胎死腹中。时光如梭,转眼到了1994年,北美本田也开始动起了心思,再次提出了类似的请求。

他们带来了名为VR980的车型,以BROS 650的车架为“骨骼”,搭载经过长冲程调整的Africa Twin发动机为“心脏”,脚下则配备CBR900RR的悬挂系统。
这款“三车合一”的VR980不仅仅停留在图纸上,北美本田主要是直接把样车给照了出来然后漂洋过海送到了日本本部。其用意不言而喻——
“欧洲和北美的用户,都在渴望一款V型双缸运动车型!”

本田终于意识到需求的迫切性,为此迅速成立了开发项目。然而,这个项目自一开始就充满了不寻常之处,它既没有既定的道路,也不像传统开发一般循规蹈矩。让人头痛的是,各方对V型双缸运动车型的需求虽明确,但方向却南辕北辙。
最终,本田决定采取一种另辟蹊径的模式——让北美本田,欧洲本田和日本本部同时开始这款车型的设计工作,最终择优录取。

三方围绕“心目中的V型双缸运动车型”展开比拼,设计思路可谓各有千秋:
- 欧洲追求“格调韵味”,认为运动应融入高贵气质;
- 北美崇尚“极致激情”,力求张扬个性与力量; 嗯
- 日本则试图寻找两者之间的“微妙平衡”,兼顾不同文化的需求。
从中,不难看出每个地区对“运动”的理解各有侧重,甚至背后折射出不尽相同的审美取向。

竞赛进入第二阶段,开发团队增加了一项新要求:“车型必须具备足以支撑运动驾驶的车架刚性。”
这一限制条件下,各地区的设计显现出更加鲜明的个性:
- 欧洲坚持在“韵味”中寻找最小改动,仅采用极简双管结构;
- 北美则在“极致”道路上一骑绝尘,设计风格硬朗直白,整体风格有点Bimota的感觉;
- 日本依然执着于平衡,用精准的设计调和了欧洲的优雅与北美的粗犷。

到了第3阶段的时候,竞赛进一步提出了条件:“必须使用夹角90°,水冷V型双缸发动机。”
这一次,三方的方案更加多元:
- 欧洲在忠于视觉冲击力的基础上,用小巧的半整流罩传达美感;
- 北美毫不妥协,坚持张扬个性,给后来的SP车型在北美市场的热销埋下了伏笔;
- 日本依旧温润策动,将两种极端诉求调和到同一个框架内。
在最后一个回合当中,条件再度升级:“必须使用无枢轴车架。”
此时,各方方案趋于定型:

欧洲提案:变化微乎其微,延续了此前的小巧优雅,甚至起名为“THUNDER998”,仿佛想以雷霆之名傲视群雄;

北美提案:虽然舍弃了双管结构,但依旧坚持以刚性挑衅,并通过交叉上扬的排气管,进一步彰显视觉冲击力;

日本提案:设计上趋向稳重,规整的车架完全包裹发动机,配合大而修长的半整流罩。不乏细节亮点,比如采用Brembo制动系统,调性平衡但不失稳健。

所有提案最终被首席工程师齐藤先生带领的开发团队逐一验证,并进行了精细的方案整合。
通过这场旷日持久却不失创新的博弈,一种创新的V型双缸运动概念逐渐浮出水面。

最终,VTR1000F的设计定型,开发工作全面启动。这款车型的诞生历程不仅漫长,还充满了艺术与技术交融的探索,仅设计阶段就耗费了一年时间,可见其对细节与品质的极致追求。
下一个篇章我们就说说这款车的魅力所在。
ae2086
已经入手8900ti[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