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考古学:雅马哈R3/R25编年史2-R的初心

二轮啊 2025-01-22 20:04:52

「Ride the Excitement」

2019年的时候雅马哈终于发布了全新的第二代YZF-R25和YZF-R3。

从外观到性能,新款车型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革新,而主要改动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配备全新LED前大灯和尾灯

- 加入倒立式前叉

- 重新设计车把部分

- 升级为全液晶仪表盘

- 完全重新设计的空气动力学套件

- 使用辐射胎(仅R3)

其中,升级为倒立式前叉,可谓是此次改进中最值得称道的一环,大幅提升了车辆在操控方面的表现。

倒立式前叉的技术特点,在于将传统减震结构的外筒与内筒的排布颠倒,这种结构不仅仅看上去更加运动,其核心优势还在于强化了抗“气穴现象”的稳定性。

此外,通过延长粗壮的外筒与车架连接,可以大幅提升刚性。

换句话说,这种设计能够很好地抵消来自路面的冲击力,进一步减少簧下质量,提高刹车与过弯时的稳定性。

然而,刚性提升并非全然是好事。如果前叉过于“硬朗”,在激烈的转向切换时反倒可能显得过于敏锐,少了一份柔和的平衡感,甚至给人造成操控上的不适。

为了弥补这一弊端,新款YZF-R25/R3调整了转向柱部位的构造,通过借鉴YZF-R1的设计,在顶桥细节上进行了优化。

具体来说,顶桥部分的刚性被刻意调低,从而避免车辆在操控时过于僵硬,既兼顾了主车架的整体刚性,又赋予了驾驶更好的平衡感。

同时将车把的位置稍作调整,从顶桥的上方移至下方,更贴近超级跑车的一贯风格。

即便如此,驾驶姿态依然没有变得过于激进,相较于上一代,车把高度仅降低了22毫米。这样的调整,不仅增强了运动属性,也很好地兼顾了日常骑行的舒适性。

除了核心配置的升级,更让人眼前一亮的则是新一代YZF-R25/R3的全新外观。其多层次整流罩(Layered Cowling)的分层式设计并非仅仅为了视觉上的冲击力,而是充分考虑了空气动力学表现。

在优化整流罩设计后,新车的空气阻力显著降低,最高时速提高了约8公里/小时。不仅如此,YZF-R25/R3还首次搭载了可为前轮增加下压力的小型整流翼,这是雅马哈极为少见的配置。

聊到整流罩设计,不能不提雅马哈对“分层式”这一概念长达十多年的坚持。从2006年开始,这种设计概念被雅马哈确立之后,这几乎影响到了雅马哈每一款车型的设计美学。

如果你观察过赛车和量产车的整流罩,会发现两者在造型上有着明显差异。赛车的整流罩基本没有侧导风口,这是因为比赛中空气阻力的控制被放在首位,而导风口的存在会增加空气阻力。赛车的导风设计通常严格限定为足够冷却散热器的最低需求。

但量产车则无法像赛车如此“纯粹”。由于量产车需要应对停车信号等低速状态,必须拥有更好的散热能力。

车辆慢速行驶或者停止时,由于没有气流通过,发动机散发出的热风会迅速累积,导致车辆运行不稳定,因此量产车需要配备明显更大的侧导风口,以便将热风及时排出车体。

然而,直接暴露于外的大型侧导风口虽然必要,却可能在视觉上与整车设计显得不协调。

于是,雅马哈通过分层式整流罩解决了这一问题:在侧导风口外覆盖一层外壳,弱化导风口的视觉存在感,同时减少空气阻力。

虽然YZF-R25/R3的新款在动力参数上与前代车型变化不大,但在定位上却有更清晰的分化。

近年来,250cc和300cc级别的轻量跑车逐渐成为赛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R25参与的AP250和JP250赛事,以及R3参与的SSP300赛事都证明了这一点。

然而,鉴于市场定位与更新方向,YZF-R25/R3并未选择以极致赛道性能为目标。

相较于简单追求“绝对速度”,新款车型更注重提升“日常骑行体验”。尽管进行了大幅改进,但这两款车依然保持了合理的售价区间,让消费者用户更容易接受。

这种定调实际上源于上一代车型“代步级超跑”这一理念的延续。雅马哈很清楚,对于这一排量级别的消费者而言,兼顾街道驾驶的易用性和偶尔山路的激情体验,才是最高评价的核心所在。

追溯YZF-R系列的起源,这个雅马哈当家的仿赛系列最初的设计理念便是“跑山专家”。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车手拿这款车去下赛道,YZF-R系列逐步向赛道化方向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YZF-R25/R3无疑是一个例外。它并不执着于“跑山最速”,而是更注重在蜿蜒曲折的道路中,赋予骑士“最有乐趣”的驾驶体验。与其说它要重回赛道,不如说它更接近YZF-R系列最初的设计哲学。

毋庸置疑,YZF-R25/R3还无法达到YZF-R1能够给予你的速度快感,但毫无疑问,R25/R3能够让你以最轻的负担,无论是钱包上的还是技术上的,让你体验到驾驭的快感。

0 阅读:7
二轮啊

二轮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