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朝,中秋节并没有普及。然而,朝廷和民间都把月亮奉为神明,进行祭拜。朝廷往往要摆上牛羊祭日祭月,诵读祭月祝文,仪式结束后,再摆宴赏赐文武百官。民间百姓通常会在庭院摆上供桌,放上贡品,感谢神明赐予的丰衣足食。同时,还会孝敬老人。或许是天气转凉,老人不易过关。
《三国演义》中就描述有这么一位,没有闯过这个“关”。这便是经典桥段,“上方谷司马受困,五丈原诸葛禳星”,似神般的诸葛亮未能改命,将星陨落。

看来,古人认为逢年过节是“关”。此其一,其二,提醒一下:健康很重要。
到了唐朝,中秋节项目多起来了。“女子拜月”、“文化赏月”、“出现月饼”等等。史书《洛中记闻》记载,唐僖宗时期,御膳房为皇帝制造了一种小甜饼,这就是最早的关于中秋节吃月饼历史记载。这可比民间传说中的吃月饼晚多了。民间传说商朝太师闻仲,经常率兵出征,为保证士兵们能够不饿肚子,研发了一种小甜饼来充饥,因其型类“月”,称之为“月饼”。后,也常在中秋节时候吃。

“女子拜月”,无论宫中还是民间都有这么个仪式。有诗为证,李端的《拜新月》和施肩吾的《幼女词》,都描述了唐代女性中秋节拜月的情景,展现了这一习俗及其影响。
“文化赏月”已初具规模。围绕中秋节,往往会开展许多文娱活动。最为突出的是赏月赞月的唐诗。以月亮为载体,寄托情感。包括诗人们在内的文人墨客,往往相互讨论文学,吟诗作对,有感而发。譬如,李白的《月下独酌》、杜甫的《月夜》……

《西游记》中还演绎了一个唐代八月十五“赏月”引起的故事:从奎木狼与披香女,到黄袍怪与百花羞(宝象国三公主),地地道道的从天上到人间的爱情故事。
宋人过中秋节,不仅在中秋夜登高赏月,还喜欢在桥顶赏月,认为这是最佳赏月地点。“拜月广泛化”,无论是富贵人家还是普通百姓,都会在庭院中摆上小方桌,摆满糖瓜点心,然后燃香敬拜,以此向月亮祈求平安与丰收。拜月时,男孩子们祈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而女孩子们则希望“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时令食物。宋人过中秋节必备时令食物,譬如,螃蟹、石榴、栗子等唱主角。适当来点酒。月饼只是点缀。个人认为,宋人过中秋节通透:顺时而为,挺好挺好。
“中秋夜经济”。宋人会做生意,中秋节期间的夜市,购物极易达成,甚至容易推向高潮。物品琳琅满目,新鲜玩意儿应有尽有,金银首饰,古玩字画,即便是小零食也是花样繁多,“总有一款适合你”。难怪宋代经济在当时是世界第一。

宋人让中秋节变得时尚、浪漫,富有诗情画意,把酒言欢,听曲看戏,宋词创作……充满了文化气息。据说,在宋朝,文化人地位高。
《水浒传》也有中秋节场景。第三十回:施恩三入死囚牢,武松大闹飞云浦。八月中秋,张都监设下毒计加害武松,所幸的是武二郎武艺高强,冲开枷锁,反杀成功。故事告诉我们,保命还需强健身体。

之前,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庄。史进请少华山三位好汉来家饮酒赏月,不曾想被李吉告发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官场还是普通人家都要提防小人。


之后,第六十二回:放冷箭燕青救主,劫法场石秀跳楼。这个中秋节,卢员外祸不单行:娘子背叛、奸奴篡权、家业易主,更可怕的是牢狱之灾,受尽皮肉之苦,锥心之痛。这个中秋节,成就了“三绝玉麒麟”上梁山,“马步军中推第一,棍棒天下无双”的卢俊义,从此,“换了一个活法”。

《水浒传》最后一个中秋节是第九十九回:鲁智深浙江坐化,宋公明衣锦还乡。水泊梁山好汉完成了最后的集体出征,擒了方腊,梁山军回京。途径六合寺,正值中秋节,鲁智深听潮顿悟,悄然圆寂,还算圆满,得以善终。

明朝的人们过中秋节的方式体现了浓厚的家庭团圆和文化庆祝氛围。
中秋越千年,精彩缤纷,内容丰富,不仅仅是“嫦娥奔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