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啦,是不是有点兴奋,还有点期盼。
通常立冬时节是在公历11月7~8日之间,这个时候太阳黄经达225°,斗柄指向西北。
立冬,在古代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也是“四时八节”之一。先贤们认为: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俗话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立冬,是冬季的开始。一年忙碌,一路走来,终于要到冬季啦。冬季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


这个时候,如果有机会,在祖国大江南北上走一趟,或许更能领会我们国家壮美和多彩。正如毛主席所说的那样“江山如此多娇”:
立冬后北方大部地区将出现雨雪降温天气。华北部分地区的初雪常在此时降临。东北和西北地区,这个时候已经是大雪纷飞的景象了,尤其是东北黑龙江地区,已经异常寒冷,这里早在立冬到来之前就已经呈现冬天景象。


在南方地区,从立冬至小雪期间,常会出现风和日丽、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在民间有“十月小阳春”一说,正所谓“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
正是祖国广阔,才有神奇的南北不同的天气。吴承恩老先生也是深知其中奥妙,在其《西游记》中精炼升华为“魔弄寒风飘大雪,僧思拜佛履层冰”,真是富有灵感,这或许就是这第四十八回中的妖怪称“灵感大王”原因吧。对于南方人来说,书中的大雪或许来的更早一些,秋季。这个也应该在情理之中,毕竟唐僧师徒是出了唐朝地界,世界那么大,书中那个“陈家庄”所谓“不应时”的下雪也不算太奇怪。


至于是不是到了冬季,除了通常使用的“二十四节气”传统方法判定外,还有“气温法”。
近代学者张宝堃提出新的分季标准,以候平均气温(连续5天气温的平均)稳定降到10°℃以下为冬季的开始,稳定升到22°℃以上作为夏季开始;候平均温度在10-22℃期间为春季或秋季。


按气温法划分的四季,以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至10℃以下为冬季的开始,至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0°℃以上时冬季结束。气温法划分的冬季,意味着气温已稳定下降到10°℃以下,表示天气寒冷了。
即便是用“气温法”,差不多也在“立冬时节”前后,相差不会太多。总之,到了“立冬”,就要开启“冬三月”了,离童话般的冰雪世界也不会太远啦。

按照养生宝典《黄帝内经》所说的那样: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学习养生宝典,清楚明白《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冬天的三个月,是万物生机闭藏的季节。在这一季节里,水面会结冰,大地会冻裂,所以人不要扰动阳气,要早睡晚起,一定需等到日光出现再起床……

果能如此,相信许多上班族都会:顿感幸福。
不管怎样,从“立冬”开始,养生的重点要有所改变了:从秋季补肺为主转到冬季补肾为主上来吧,与时俱进。
按照中医理论,肾五行为水,五色属黑。补肾宜用“黑”,多吃黑米、黑芝麻、黑豆、黑木耳、黑桑葚、黑枸杞等。也可以补充一些通常所说的“壮阳草”——韭菜。这类可归纳为膳食,作为个体,我们还比较好把控。此其一,其二补肾医疗干预。

首推:中医中药,这种千年传承、疗效肯定的绿色疗法。这需要具有专业知识、丰富经验的专门人才,最好是从事中医中药的医务工作者做指导。
养生,最重要的是养情志。从立冬时节始整个“冬三月”都宜恬淡安静、寡欲少求,这样有利于藏养。一起来看看先贤们,譬如宋代释文珦有:吟行不禅遥,风景尽堪抄。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
不亦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