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的紫禁城西苑,一位来自荷兰的画家胡博•华士接受了一个特殊的任务:为慈禧太后绘制肖像。四天的见面时间,一小时的临摹机会,13000银泰勒的酬劳,这注定是一次不平凡的创作。然而,当这位画家的两幅作品最终呈现在世人面前时,却引发了巨大争议。一幅画作中的慈禧雍容华贵、肤若凝脂,岁月似乎未曾在她脸上留下任何痕迹;另一幅画作中的她则威严肃穆、目光如炬,每一道皱纹都诉说着这位权力掌控者的峥嵘岁月。同一位画家,同一个时期,同一个人物,为何会呈现出如此不同的面貌?

十九世纪末的中国,正处在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一位来自荷兰的画家正在寻找属于他的东方机遇。
胡博•华士是荷兰最负盛名的肖像画家之一,他的画笔曾描绘过荷兰女皇的容颜,也为朝鲜国王留下过形象。1898年,他来到了中国上海,在圣约翰大学驻足。
在上海期间,华士以该校的学生为模特,创作了一系列写实油画。这些作品引起了当时中国权贵阶层的关注,很快他就获得了为袁世凯和庆亲王奕劻作画的机会。
华士的画作技艺精湛,特别是为庆亲王奕劻所作的肖像惟妙惟肖。这幅作品被呈递到了紫禁城,进入了慈禧太后的视野。

对于这位荷兰画家来说,能为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作画一直是他最大的愿望。但这个愿望在他第一次来华时并未实现。
1905年,命运之轮终于转向了华士。这一年的初夏,他收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邀请:清政府愿以13000银泰勒的价格,请他为慈禧太后画像。
这个消息是通过清朝官员伍廷芳传达的。在几分钟的简短会面中,华士得知自己将有四天的时间,每天一小时与这位权倾天下的太后见面。
6月12日,在紫禁城的西苑,华士第一次见到了传说中的慈禧太后。她端坐在金座椅上,身后站着十四位太监,其中两位手持巨大宫扇。
这次会面给华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发现眼前的慈禧太后与外界传言大不相同。在他眼中,这位东方女性不仅亲切美丽,更透露出一种坚定的意志。
这次重要的见面,不仅是一个艺术家与其创作对象的相遇,更是东西方文化的一次独特交汇。一个荷兰画家,将用他的画笔记录下这个特殊时期的历史瞬间。
慈禧太后对这位远道而来的画家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段跨越文化的艺术交流,将在紫禁城的深宫之中徐徐展开。

在接下来的四天里,慈禧太后每天都会在固定的时间端坐于金座椅上,让华士进行创作。华士以极其专注的态度投入工作,力求将这位东方女性的形象完美呈现在画布上。
画作的第一稿很快完成,慈禧太后立即要求查看。她仔细端详画中的自己,随即提出了一系列修改意见。
这些要求包括调整眉毛的形状,去除眼睛和鼻子部位的阴影,以及消除脸上的皱纹。对于这些要求,华士都认真记录并着手修改。
在画室里,华士开始了长达两个月的修改工作。他一遍又一遍地调整细节,试图在艺术真实与太后要求之间找到平衡点。
画作的修改并非一蹴而就,慈禧太后在看到修改后的版本时,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她希望画中的自己眼睛能向上睁开一点,使整个神态显得更加生动。

经过反复的修改与完善,这幅肖像画终于接近完成。画中的慈禧太后神态平静,保养极佳,看不出实际年龄。
背景的选择也经过精心设计,画面明亮通透,点缀着扶扇、水果、花草等物品。这些装饰物的存在,让整幅画作充满了生机与雅致。
在最后一次展示作品时,慈禧太后用她仅会的一个英文单词"good"表达了认可。这个简单的词语,标志着这幅经过多次修改的画作终于达到了她的期望。
这幅画的完成过程,展现了一个特殊的创作历程。画家需要在保持艺术水准的同时,满足画中人物对自身形象的期待。
最终呈现的作品中,慈禧太后端坐在画作中央,被众多精美的物件环绕。她的容貌经过艺术处理,展现出一种超越年龄的优雅与华贵。
画面的整体氛围温和典雅,色调明快和谐。通过画家的精心构图,将一位雍容华贵的太后形象永远定格在了历史长河中。
这幅画作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它记录下了一位处于权力巅峰的女性,对自身形象的追求与坚持。
画作完成后,慈禧太后命人将其悬挂在宫中显要位置。这幅经过多次修改的肖像画,成为了她留给后世的重要影像资料之一。
整个创作过程历时近三个月,从最初的构思到最后的完成,每一笔每一划都倾注了画家的心血。这幅作品也成为了华士在中国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画师私藏真容 后世得见真颜在完成慈禧太后的官方肖像画后,胡博•华士并未停下他的画笔。回到画室的他,开始着手创作另一幅截然不同的肖像画。
这幅画作完全基于他在紫禁城四天见面期间的真实观察和记忆。画中的慈禧太后面容清晰,每一道皱纹都被如实描绘。
画作中的太后身着正式朝服,头戴凤冠。与官方肖像不同,这幅画突出了她作为统治者的威严气质。
华士在这幅画作中采用了更为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一个年过古稀的女性统治者真实形象。画面的光影对比强烈,突出了太后面部的立体感。
这幅私人创作的画作规格不大,但细节刻画得极为用心。画面中的慈禧太后目光如炬,展现出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势。
华士将这幅画作秘密带回了荷兰,直到慈禧太后驾崩多年后才对外公开。这幅画展现了一个更为真实的历史人物形象。
画作中的慈禧太后看起来年纪明显较大,面部皱纹清晰可见。但这些皱纹非但没有减损她的气势,反而增添了一种历经沧桑后的威严。
荷兰画家在这幅作品中,重点刻画了慈禧太后的眼神。那是一种洞察一切的目光,展现出她作为一国掌权者的气场。
画面的用色较为深沉,整体氛围庄重肃穆。背景也经过简化处理,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太后的面部表情上。
这幅画作的构图相对简单,但更能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画中的慈禧太后不再是一个追求容颜美丽的女性,而是一个掌握大权的统治者。
华士在这幅画作中,展现了他作为一个职业画家的专业素养。他用画笔记录下了历史的真实一面。
这两幅风格迥异的画作,成为了解读这位晚清权力掌控者不同面貌的重要历史资料。一幅展现她追求美的一面,一幅则记录了她权力者的形象。
多年后,当这两幅画作同时展出时,引发了历史学家和艺术界的广泛讨论。这两幅画作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也记录了一位特殊女性的不同面貌。
通过这两幅画作的对比,后人得以窥见慈禧太后性格的两面性。这不仅是艺术创作的珍贵遗产,更是研究晚清历史的重要实物证据。
两幅画作传世 见证历史变迁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在颐和园驾崩。这位统治中国长达47年的实际掌权者,留下了无数传奇故事和历史遗产。
胡博•华士为慈禧太后创作的这两幅肖像画,在她去世后获得了更大的历史价值。这些画作成为了解晚清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官方肖像画被保存在紫禁城内,随后辗转多处。这幅画作展现了慈禧太后对个人形象的严格要求,以及她对美的独特追求。
而那幅私藏的写实肖像,在华士回到荷兰后被妥善保管。这幅作品展现了一个更为真实的历史人物形象,为后世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1920年代,这两幅画作在欧洲艺术界引起轰动。艺术评论家们对这两幅风格迥异的作品展开了激烈讨论。
有人认为官方肖像展现了东方审美的特点,反映了传统中国对女性美的标准。也有人认为私藏写实像更能体现历史的真实面貌。
这两幅画作的存在,也引发了人们对艺术创作与历史真实性之间关系的思考。它们成为了研究晚清宫廷生活的重要实物证据。
随着时间推移,这两幅画作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不断提升。它们被多个博物馆争相收藏,成为珍贵的文物。
在现代博物馆展览中,这两幅画作常常被放在一起展出。参观者可以通过对比,看到同一位历史人物的不同面貌。
画作中的细节,为研究慈禧太后的着装、装饰品提供了重要依据。从凤冠到朝服,每一个细节都反映了晚清宫廷的奢华。
这两幅画作也成为了跨文化交流的见证。它们展现了东西方艺术的碰撞,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美的不同诠释。
后世的历史学家通过研究这两幅画作,揭示了更多关于慈禧太后的历史细节。画作中的每一笔都成为解读历史的线索。
灯鱼
可惜西方画家,没画出光绪的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