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没挣到大钱但青史留名,亏了还是赚了
撰文|黄大拿&编辑:王心
引文:人生的得失是很难算得毫厘不爽的,如果他在职场顺风顺水,也不过就是一个成功的职业经理人,而现在,他俨然是以职业经理人最有思想的一个而青史留名!
山雨欲来风满楼。近几个月来,从被曝资金链断裂、裁员、被诉讼、产品延期发货或缺货、员工讨薪等,锤子科技几乎一直被负面缠身。
不过,一般而言,只要锤子科技创始人兼CEO罗永浩依靠个人微博“回应”后,就会让锤粉和市场挽回一点信心。
但这一次可能不同。媒体披露,作为锤子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北京锤子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由罗永浩变更为温洪喜……
罗永浩下一步会如何走?
有一点是肯定的,不论锤粉昵称的“老罗”命运如何,江湖上一定还会流传“老罗语录”,比如这一句:有思想的人到哪儿都不合群。
老罗算不算“有思想的人”,注定见仁见智;在商场上,有思想是不是坏事,会不会妨碍赚钱,一样是一个言人人殊的问题……
一
“买办”就不光彩?
1936年,延安。
毛泽东在与到访的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回顾了他的人生历程,其中读书占了相当篇幅。他特别提到了一本叫做《盛世危言》的书,对斯诺说:“这本书我非常喜欢。……《盛世危言》激起我想要恢复学业的愿望。”
《盛世危言》的作者,就是广东香山人郑观应。
在郑观应的时代,变革图存成为最强音,吸收新知、启迪民智的读物一时如雨后春笋,而今人公认,《盛世危言》实为其中翘楚。
可是说来让摇笔杆的人羞愧,这个郑观应非出自名门望族,也谈不上家学渊源,既没有科举上的所谓正途功名,也不能入文人之林,严格地说,他就是一个从洋行学徒做起的职业经理人。于此正可见时代造化于人,实非浅鲜!
郑观应,1842年7月24日,即清道光二十二年六月十七日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雍陌乡。香山地理位置特殊,距当时中国最开放的城市广州不远,与被英人掳去的香港隔水相望,而为葡萄牙人所据的澳门则本系香山县之一角,离雍陌乡更是近在咫尺。
这样一种与外部世界广泛接触的环境,造就了香山特有的文化,即不以言利为耻,不以和外国人打交道为耻。来华外国人招募为其服务的中国人中,香山人是最早的群体,这使得香山素有“买办故乡”之称。
郑观应家世寒素,其父郑文瑞亦耕亦读,考秀才落选后,即安心做一村塾教师。而郑氏家族人丁颇旺,人多地少,加之时风浸染,多以给洋人做买办为业。最成功者当推郑观应的叔父郑廷江,他是上海新德洋行买办,另一位亲戚曾寄圃是上海宝顺洋行高级买办,须知,新德洋行和宝顺洋行都是上海开埠初期涌现的著名大洋行。
郑家和当时从事“买办”这一职业的许多著名人物都有关系,如大买办唐廷枢是郑家的姻亲,另一位大买办徐润则是郑家之世交。这为以后郑观应进入买办行业并跻身商界奠定了坚实基础。
郑观应和他父亲一样,读了几年书也未能考取科举道上的最低功名——秀才。家庭窘迫的经济状况和地方重商的文化,自然把他推向了学贾的道路。
1858年,也就是英法联军侵略中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的这一年,郑观应来到了上海。此时上海开埠不过十余年。郑观应先寄居于叔父郑廷江处,一边给叔父做事,一边向叔父学习英文。
1859年,通过姻亲曾寄圃和世交徐润等关系,郑观应到上海宝顺洋行工作,宝顺是当时营业额较高的第一流大洋行,徐润伯父徐钰亭、曾寄圃都是该行高级买办。
这种得天独厚的人脉,使郑观应一进洋行即取得相当地位。深厚的人脉资源,再加上经过多年买办的历练,郑观应在商界逐渐声誉鹊起。
1873年太古洋行创办轮船公司,即聘郑观应为总理,相当于总买办,权力很大。这是其一生事业之起点。后来他在华北大旱灾中,因积极捐款赈灾,被清廷授予道员衔,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开始与官场红人如李鸿章等发生联系。 他后来脱离洋行进入洋务派所办的企业便也顺理成章。
1882年,洋务派所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盛邀他担任帮办,而作为招商局竞争对手的太古轮船洋行则不放他走,两者开出的待遇都很诱人,在爱国情怀的激荡下,郑观应最终选择了加盟招商局,协助总办唐廷枢,与外资轮船公司展开竞争。
郑观应上任后,招商局正与怡和后、太古两家外国轮船公司进行白热化的价格战。郑观应巧施策略,历时两年谈判,三家公司签订了6年的“齐价”合同,使招商局摆脱了困境。
李鸿章赏识郑观应在企业经营上的卓越才干,任命他为招商局总办。后来他还先后任另外一些洋务派企业,如开平煤矿粤局、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总办,为近代中国工商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有学者认为,郑观应加入上海轮船招商局,是其人生最重要的抉择,因为这标志着他从一个买办成长为了民族企业家,仿佛充当买办就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
其实,郑观应虽投资过一些企业,但所占股份都不大,他充当的主要还是一个职业经理人角色,只不过过去的雇主是外资,现在的雇主是国资罢了。
既是职业经理人,其天然职责就是努力为雇主服务,让其利益最大化,并使自己分一杯羹。所以,要给一个职业经理人出一份成绩单,最重要的恐怕还不是看他为谁服务,而是看他服务的效果如何。
同样是做职业经理人,哪个时期的郑观应做得好一些呢?如果遵照上面的标准,应该说,郑观应做洋行的职业经理人的成绩更好。
为什么会这样?一言以蔽之,洋务派官僚控制的“国资”企业里,派系林立,人际关系太复杂,掣肘太多!谋事之前先要谋人,否则就会为人所谋,如此内耗,效率安在?
二
没挣到大钱但青史留名,亏了还是赚了
后来因为内斗和一些经济纠纷,郑观应的财产被追偿,他也一度黯然离开大陆去澳门隐居。
但失之东隅,收之桑隅,这位职场失意的职业经理人,在隐居生活中,居然捧出了一部洋洋30万言的巨著《盛世危言》。
人生的得失是很难算得毫厘不爽的,如果他在职场顺风顺水,也不过就是一个成功的职业经理人,而现在,他俨然是以职业经理人最有思想的一个而青史留名!
此书当初之轰传朝野有史为证。
著名“官商”、郑的老友盛宣怀在给他的信中说:“弟拟将大著分送都中大老以醒耳目,……如能因此一开眼界,公之功亦巨矣”,并兴奋地向他转告,“《盛世危言》一书,蒙圣上饬总署刷印二千部,分散臣工阅看,倘能从此启悟,转移全局,公之功岂不伟哉!”
著一本书,惊动了皇帝,就当时的写作者而言,光荣可谓至矣尽矣。
《盛世危言》之所以轰动,就因为作者的思想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最为后人称道的是下列三点:
第一,作者窥破了一个国家兴衰强弱的关键在商而不在兵,“以商战为本,以兵战为末。若舍本而求末,入不敷出,徒知聚敛,不复开源,转令民不聊生,盛亦难恃。如花树无根,虽暂华而旋槁也必矣。”此论在当时不啻空谷足音;
第二,一个国家要想商业发达,就必须解除公权力对商人过多的限制。郑观应提议:“凡通商口岸,内省腹地,其应兴铁路、轮船、开矿、种植、纺织、制造之处,一律准民间开设,无所禁止,或集股,或自办,悉听其便。全以商贾之道行为,绝不拘以官场体统”;
第三,商业与政治紧密相联。《盛世危言》中有这样一段光芒四射的议论,“政治关系实业之盛衰;政治不改良,实业万难兴盛”!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郑观应虽然力主与外人商战,以挽回利权,但他并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特别强调后发展国家吸引外资的必要性。
他在致状元、实业家张謇的一封信中,畅论大开矿产宜吸入外资,认为“中国如欲大开矿产,非吸入外资不可,欲吸食外资,必定有良好之矿法不可。”并乐观地估计吸收外资的效果,“将不十年必变为煤铁输出国矣。”
1922年5月,81岁的郑观应病逝于上海提蓝桥之招商公学宿舍内。
有意思的是,这位在商场纵横六十年的职业经理人,晚年并没有留下多少积蓄。
这是否说明,一个职业经理人太有思想,未必就一定有利于他个人赚钱呢?
但即使没有留下什么财富,却从未降低人们对郑观应作为杰出人物的尊崇。
现在罗永浩在商场“出局”,引来一堆讪笑:不赚钱,再有思想,你也是个锤子!
看来郑观应比老罗还是幸运多了。
本文为黄大拿明史拍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授权转载时还请在文初注明出处和作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