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中国并不好斗,但如果美国人想开战,三个原因决定它会惨败

峻辉聊过去 2025-03-20 16:17:08

十几年前,一部名为《大国崛起》的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播出之后,收视率节节攀升,得到了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对于当时的中国人而言,所有的人都希望能在纪录片中的大国能有中国的一席之地。

沧海一瞬间,中国不仅成为了大国,更是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强国”。

西方媒体不愿中国能坐上餐桌,不惜余力渲染了一套“中国威胁论”的理论。

在西方老爷们的眼中,种族主义是深入骨髓的偏见,不仅藐视中国人,更看不起带有蒙古基因的俄罗斯人。

随着2022年“俄乌战争”的爆发,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替中国说了好话,刊登了一篇署名文章,写道:“中国并不好斗,但如果美国人想开战,三个原因会决定它会惨败。”

中国人的和平观

冷战结束之初,中国并未像西方所期盼的那样分裂成一个个政治实体,这大大出乎了西方学者和政客的预料。

那时,中国还很贫穷,有几亿人尚处于温饱边缘,民生凋敝、经济颓废,谁都不会高看中国。

中国人也善于从古老的几千年的历史中汲取经验,提出了“韬光养晦,发展经济”的方针。

随后,中国同美国经历了艰难的谈判,才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至此,中国的经济巨龙终于获取了腾云驾雾的能力,依靠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成为了世界工厂,出口无数的工业商品,赚取了大量的外汇。

从奥巴马上台,“中国崩溃论”渐渐不吃香了,一些反华群体又提出了“中国威胁论”,开始探讨中国崛起之后带来的威胁。

你有张良计,我有过桥梯,面对“中国威胁论”,中国表示:“我的崛起不是威胁,而是和平。”

在西方人看来,世界的本质就是丛林社会,在技术没有大爆炸的前提下,资源是有限的,而政治就是在一个资源缺少的世界上,群体间为了权力、安全而不断进行的斗争,这意味着一国获取权力是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的。

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必定会对现有的世界体系是一个威胁,中国最终会挑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热的地缘理论学家——米尔斯海默,就是现实主义者的代表者之一。

西方人之所以会有这种观点,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文化本色。

众所周知,西方是海洋文明型国家为主基调,和狂风暴雨搏斗的经历造就了西方文化中的冒险和进取精神,热衷于征服自然。体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就是对他国的掠夺和征服。

另外,西方文明另一个根基——基督教思想也具有非常强烈的排他性。

基督教的一神论坚持人只能信仰一个宗教,信仰其他宗教的人民都是异教徒,应该受到惩罚、乃至于被物理消灭。

这种思维方式已经形成了西方认识世界、认识国家的定式。基于以上两种文明底色,崛起的中国就是西方世界的死敌。

然而,中国的文明底色和西方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南辕北辙。

不用多说,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型国家,讲究的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崇尚“天人合一”;既敬畏自然,又想改造自然。

另外,中国以“天”为神,皇帝更是自称为“天子”,是代表“天”管理人间的“儿子”。

纵观历史,中国对待四方政权,在保持一种优越性的同时,不搞屠杀、毁灭,而是希望能进行“王化教育”,将落后的政权带入文明世界,主张“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因此,中国统治者施行的是一种“恩威并行”的“朝贡政策,即以和平手段为主要模式的民族融合。

基于国家实力,大家虽然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但好歹在大多数时间能和睦相处。

著名的哲学家、学部委员赵汀阳称之为“天下主义”。

在赵汀阳的“天下主义”理论中,曾说过:“支配英美文化的从来都只有国家概念和强者文化……,它们的世界思维只不过是维护自己的价值观。在世界政治问题上,中国古代的世界主义,即‘天下观’,才是唯一考虑到世界秩序长期存在的理论。”

综上,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度,中国人也并不好斗,一个实证就是中国已经长达半个多世纪没有同别国发生过大的军事冲突,这放在西方世界是难以想象的现实例证。

到了现代,中国提出的“和平崛起”也不是要搞霸权的轮替,给世界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案——一种超越了丛林法则的新模式。

三个原因

在俄国的文章分析中,美国人要是敢和中国开战,有三大原因决定了美国将会遭到建国史上最大的惨败。

一是强大的“举国体制”,得益于列宁式政党,中国基层社会有着强大的组织能力、调动能力和生产能力。用一句简单的话说,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

几千年来,中国的历史演变就是朝着中央集权国家不断前进。

只要在政权稳定期间,位居权力核心的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有着极强的掌控力。

这就意味着中央可以集中社会有限的资源,以国家利益为目标,办成大事、重事。

比如说新中国刚成立之初,国防安全始终受到挑战:五十年代初的朝鲜半岛危机,六十年代初的北部爆发的珍宝岛冲突。

在巨大的生存危机面前,中国领导层还是毅然决然调动社会人力、物力、财力,完成了“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巩固了国防安全。

目前来看,“举国体制”仍然可以稳定运行。

政府对于疫情的妥善处理,使得停摆的经济迅速走上了正轨,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最先走出疫情危机的国家之一,只是在结束举国体制这一项,中国官员有些畏首畏尾,需要听从中央的指令行事,但这还算是在可控范围之内。

至于如今的美国,很难将全国力量凝聚成一股绳。

美国是一个联邦国家,在长达两百多年的历史中,一直存在着“联邦权力”和“州府权力”之争,地方州府权力过大,甚至可以不理睬联邦,自行制定规则。

如果说美国要是有一套共同的价值观,那么“举国体制”有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推行,制定出若干政策,应对中国。

然而,当前的美国深陷于保守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之争的泥沼中,恐怕还未等携手应对来自中国的挑战,就会四分五裂。

第二,中国在亚太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中美一旦开战,最有可能的战场必定是在东海、或者南海,而非陆地,更非远洋地区。

2019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美国研究重心公布了一份报告,声称:“美国在太平洋区域失去了主宰地位。”

该报告还警告美国在印度-太平洋地区的防卫战略“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危机阵痛中,华盛顿在对抗中国可能会有些力不从心。”

截至到2025年,中国海军拥有的舰艇数量已然超过了美国,包括370多艘战斗舰和潜艇,其中140多艘主要水面战舰。

在航母方面,中国拥有了三艘可形成战斗力的航母编队。尽管在数量上、质量上,略输于美国,但美国不可能调动所有航母来到亚太区域作战。

此外,五角大楼还预计,到2030年,中国海军将部署435艘战舰,包括一艘核动力航母。强大的造船能力,可以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部优势,从而战胜美国海军。

另外,得益于远程舰载导弹,中国海军不再受第一岛链的束缚。美国在日本、韩国的基地都将成为导弹的活靶子。

近年来,解放军的空军实力大大增强,研制出了最先进的五代战机——“歼-20”,甚至神秘的六代机也显露了真容,用不了几年就将服役。

“俄乌战争”的爆发,让人们意识到无人机集群作战的重要性。在这方面,中国的无人机技术可谓是一家独秀,说不定到时可以派上用场,起到重要性的作用。

最后便是科技实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早在2015年,中国就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起初,西方国家都以为中国是嘴上说说而已,可没想到中国竟然当真了。

前不久,一向反华的英国媒体BBC在事实面前,也不好继续嘴硬,而是低下了头,坦然承认了“中国制造2025”中提到的科技项目完成了八成。

伦敦国王学院发展经济学专家龚云丹博士表示:“我认为,‘中国制造2025’总体上非常成功。在许多行业,中国正赶上领先地位,甚至在某些行业,中国处于领头羊。”

不像德国,将“工业4.0”搞成了“工业0.4”,中国人向来是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在汽车生产行业,由于比亚迪等热门电动车制造商的崛起,中国成为了汽车出口大国。

在再生能源领域,根据国际能源总署(IEA)的数据,中国占全球太阳能板供应链的80-95%,预测2028年全球60%的再生能源都将来自中国。

在无人机领域,中国的大疆公司称霸了天空,全球十大无人机制造商中有三家都是中国企业。

支撑中国科技发展的是大笔的财政投入和教育体系,孕育出了数以百万计的优秀工程师。

尽管在理论领域,中国还处于二流,可实验室的理论终究还是要落地,这就必然需要工程师。在这方面,中国早就布局多年,有着独特的一套方法。

有了科技创新,才能发展生产力,做大蛋糕。

蛋糕一大,更多人享受了科技的益处,便会形成一套正反馈循环。

唯一值得担忧的就是能源问题,中国人口众多,资源不足,一旦能源出现了短缺,将会影响到这一正反馈循环的正常流转。

结语:

中国正在崛起是全球公认的事实,伴随着中国崛起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和不断提高到 国际地位,世界各国有意识提防起中国。

为此,中国才提出了“和平崛起”,目的就是打破国强必霸的历史循环,避免中美两国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同时,中国也不怯站、畏战。在面对核心利益受到侵犯之际,中国绝不会退缩一步,而是会给敌人一个迎头痛击。

参考资料

《中美争锋——谁是亚洲的第一军事大国》 BBC中文

《超越大国争霸和平崛起之文化阐释》 学术前沿

《新型举国体制:中国的制度优势》 治理研究

0 阅读:156

猜你喜欢

峻辉聊过去

峻辉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